《孔子傳》-錢穆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孔子

2020-12-25 讀史十二年

作者:唐騁華

只要你了解傳統文化,孔子這樣一個承前啟後的大人物,肯定是繞不開的。在孔子誕生前,中國的歷史文化已經積累了兩千五百年以上,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去世後,中國的歷史文化又發展了兩千五百多年,這段歷史,又被孔子深深影響了。

孔子逝世後受到很高的禮遇,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尊為「聖人」。後代學者們一直在挖掘關於他的各方面知識和材料,遺憾的是,孔子的傳記不多。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是最有名也是最早的,但就因為早,只有西漢以前的研究成果,對於今天我們了解孔子來說還是不夠的。錢穆的這本《孔子傳》完整反映了孔子的生平事跡,而且這本書並不是簡單地講故事,他更注重分析和總結孔子學說的精髓。所以這本書像是孔子的思想評傳,或者說精神傳記。

錢穆1895年生於江蘇無錫,是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大家。他最傳奇的經歷是,雖然只是小學畢業,卻登上了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的講堂。錢穆一輩子都在研究傳統文化。1973年,錢穆寫《孔子傳》。他為什麼寫這本書呢?直接原因是受臺灣孔孟協會邀請,但深層次的原因有兩個。

錢穆

第一個,錢穆已經78歲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覺得應該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做個總結。錢穆研究了一輩子傳統文化,而孔子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代表,通過寫《孔子傳》,他能很好地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個,近代以來中國多次遭受外國侵略,錢穆認為,最大的原因是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尊,把自己的文化看得太輕了。現在,是時候重讀經典,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多麼光輝燦爛了。

《孔子傳》出版沒多久錢穆就失明了,一直到1990年去世,也沒有再出版過著作。所以說,《孔子傳》的確是錢穆晚年最重要的著作,充分反映了他對孔子、對儒家、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

為了這本書,錢穆搜集了大量資料,但取捨卻很謹慎,很多流行的說法都被拋棄了。他針對一些爭論不休的問題,做了大量詳細的考證,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雖然他在前言裡反覆強調自己想寫得淺顯,但是他依然採用了半文言文來寫作,這使得這本書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

要認識孔子,就要從他的身世說起。他的祖先是商代的王室成員,名叫微子。周朝初年,周公擔心商朝的舊貴族造反,就把他們集中起來,統一監管。這樣就建立了宋國,讓微子當國君。如果孔子的祖先一直待在宋國,那麼孔子生下來就是貴族。然而後來宋國發生內亂,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被殺,他的後人逃到了魯國。這樣,他們就失去了貴族身份,下降一級,成了為貴族服務的士,有點類似於我們說的知識分子。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士。他結婚後一口氣生了9個女兒,不得已討了個小老婆,好不容易生下兒子,卻天生殘疾。眼看無人繼承家業,叔梁紇又娶了顏氏。

根據考證,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兩千五百多年,他的名字叫丘。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禱,生了兒子,取名丘是為了紀念。孔子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前面說過,孔子還有個殘疾哥哥。孔子三歲左右,他的父親去世了,十七歲那年,他的母親也離開了人間。孔子成了孤兒,日子過得很苦。但他畢竟屬於士族也就是知識分子家庭,親戚朋友都會提供幫助。所以孔子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關於孔子的思想和教育。

在當時,士需要學習「六藝」,就是六種技藝——禮儀、音樂、射擊、駕車、識字和算術。掌握這些技能,就能夠為貴族服務,賺取服務費了。這樣的士人,被稱作「儒」。這就是儒家的起源。孔子當然也從小學習這些技能,他給貴族當過出納、會計,還放過牛。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小時候很窮,沒有地位,為了謀生幹過很多粗活。

但是同樣是學習,孔子的出發點和普通士人很不一樣。對普通士人來說,「六藝」只是實用技能,學會了可以給貴族辦婚喪喜事、駕馬車、寫寫信、算算帳。然而孔子很特別,每學習一種技能,他都要追問:這個技能是怎麼產生的?在流傳過程中發生過哪些變化?這個技能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對禮的研究和理解。周公創造了周禮,它表面上是一堆繁瑣的儀式,但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秩序。它規定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天子有天子的禮儀,諸侯有諸侯的禮儀,貴族有貴族的禮儀,士人有士人的禮儀,大家都要按周禮辦事,不能亂來,如果亂來,整個社會就會亂套。

孔子所在的時代,就是個一切都亂了套的時代。諸侯敢用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用的儀仗隊,貴族敢唱只有諸侯才有資格唱的歌曲。對此孔子是非常不滿的,他管這個叫「禮崩樂壞」。孔子進入魯國的太廟,看到什麼都要問一句:「周禮是這樣的嗎?」孔子這是在反問,意思是,他看到的東西都不符合周禮。還有一次,魯國的貴族季康子公然採用天子的禮儀,讓六十四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跳舞。孔子氣得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事你都幹得出來,天底下還有你不敢幹的事嗎?

季康子問孔子

那麼,這些不符合周禮的東西是誰弄出來的呢?就是學過禮儀的士人。他們明知道這樣做是胡來,但只要有錢賺,也就順著貴族的意思來。對這種人,孔子很鄙視,他自己絕對不會這麼幹,也禁止弟子這麼幹。用今天的話說,孔子是一個有態度的人,他掌握了一些實用技能,渴望發光發熱,但是,如果你跟我的價值觀不同,薪水開得再高我也不為你服務。

這是孔子超越時代的地方。別人學技能都很功利,只有孔子關心技能背後的原則,他認為,士人,或者說儒家,必須講道理、講原則。這就把士人的境界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在孔子之前,士人相當於技術人員,沒有靈魂、沒有節操,只要貴族付薪水,我就提供服務;孔子之後,士人就要判斷某些行為是不是符合道理,不符合的堅決不幹。

用孔子的話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用卑鄙的手段去獲得財富,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看都不會看一眼。在春秋時代,像孔子這樣有原則的人,不受歡迎,他也沒什麼施展能力的機會。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為了躲避戰亂,逃到齊國。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段話是有針對性的。齊景公晚年,他手下的大臣實力很強,野心很大;而齊景公又一直沒決定由哪個兒子來繼位。齊國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危機。所以孔子說,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國家才不會鬧出亂子。這也是遵守周禮的一個表現。

雖然齊景公很讚賞孔子的話,但是並沒重用他,一年後孔子回到魯國,專心教書育人。從此,他可以靠收取學費生活,不必依賴貴族,生活更自由、更獨立了。關於收學費的事,孔子說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凡是拿著十條以上幹肉來請教我的,我多多少少都教他一點。就是說,十條幹肉是請孔子做老師的最低費用。孔子這輩子教了很多學生,著名的有:子路、子貢、顏回、宰我、曾參(shen)、子夏,等等。那麼,孔子都教些什麼呢?

六藝,也就是禮儀、音樂、射擊、駕車、識字和計算,士人必須掌握,老師一定要教。但是一般的老師,主要教後面四項技能:射擊、駕車、識字和計算,它們是實用的,掌握這些技能,士人可以去給貴族打工了。禮儀和音樂因為不實用,就不受重視。到了孔子的時代,能在重大場合正確地使用禮儀、演奏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違反規定的事情層出不窮。孔子想改變這個狀況,所以,他的教學以禮為主,孔子所說的禮,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他要求弟子認真思考和研究蘊藏在禮背後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社會秩序。只有理解禮是一種社會秩序,發自內心地遵守,禮才不會流於表面。以禮為主的教學內容,使孔子跟其他老師不一樣,別的老師根本不關心這個。所以說,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教你人生哲學、教你怎麼做人的教育家。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在眾多弟子當中,孔子最喜歡顏回。就像錢穆說的,顏回對人生哲學的追求是發自內心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這種純粹,是其他弟子做不到的。顏回十三歲追隨孔子,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好學不倦,從不抱怨。孔子對顏回非常欣賞,他有許多重要的學術見解、政治主張,都是專門跟顏回講的。

孔子與顏回

我們知道,除了禮,孔子還提倡過另外一個重要概念——仁,仁慈的仁慈。有一次顏回問孔子,什麼是「仁」呢?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約束自己的言行,按照禮儀所規定的去做,就叫「仁」。顏回又問:能說得再具體一點嗎?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凡是不合禮儀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通過問答,孔子把仁的概念解釋清楚了,也把仁和禮的關係說明白了。

孔子把顏回和其他弟子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顏回能連續三個月不違背仁的標準,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而其他人,能保持一個月甚至一天,就算不錯了。

這說明,顏回打心眼裡認同孔子的學說,而且在生活中努力實踐。孔子觀察到,在追求學問方面,顏回不斷進步,從來沒有止步不前,這令孔子非常感動。他讚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賢德啊,顏回!吃粗茶淡飯,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一般人哪裡能受得了這份罪呢?只有顏回,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卻依然不改變學習的熱情。賢德啊,顏回!

鑑於孔子那麼喜歡顏回,他是想把顏回培養成接班人,傳承自己的學問和精神。可惜的是顏回四十歲就死了,比孔子還早走兩年。這對孔子的打擊很大。後來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裡,哪些算好學的?孔子回答:有個叫顏回的,好學,可是命太短,死了。現在沒有好學的了。

另一個孔子喜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和顏回完全是兩種風格——顏回內向,子路大大咧咧;顏回甘心過平淡人生,子路想做大官,治理國家;顏回在孔子面前像個乖孩子,子路卻敢於當面頂撞孔子。這兩個反差極大的弟子,孔子都喜歡。實際上,孔子最核心的七十二名弟子,風格個個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對這四個字,錢穆做了很精彩的解釋:孔子只教人生大道理,只要遵守這個大道理,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自由生長,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就是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最偉大的地方。

子路

由於因材施教,孔子的學生都很有個性,而且各有所長。根據《論語·先進篇》的記載,孔門有四科,包括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每一科都有代表人物。德行科,就是道德品質好的人,道德模範,代表人物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擅長溝通、演講,能說會道,可以當外交家,代表人物有宰我、子貢,其中子貢還很會做生意,被後世的商人尊為財神。政事科,善於處理行政事務,治國理政,代表人物有冉求、子路。文學科,這個文學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文學藝術的文學,而是指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在古代,查閱和運用歷史文獻是很重要的技能。文學科的代表人物有子遊、子夏。

孔子的教育生涯就講到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這是錢穆最看重的部分。錢穆認為,決定一個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是人心,而人心是教育塑造的。孔子對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奠定了教育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孔子的政治生涯。

從三十多歲開始,孔子一直在魯國教書,沒有參與政治,但是到了五十歲,魯國又出事了。當時魯國有三大貴族: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這三大家族把魯國國君架空,成了魯國實際上的統治者,諷刺的是,三大家族的家臣勢力也越來越大,有把他們也架空的趨勢。其中最囂張的,是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和公山不狃。

他們已經做好了背叛貴族季孫氏的準備,想得到更多人支持,就來找孔子。他們以為孔子經常批評季孫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定會和他們站在一起,但是孔子不為所動。後來,三大家族聯手把陽虎和公山不狃這兩個有野心的家臣趕出了魯國。風波平息後,三大家族也想到了孔子,先封他為中都宰,後來升為司空,再後來讓他做了大司寇。大司寇掌管全國的司法,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

孔子做司寇時像

三大家族怎麼忽然請孔子出山呢?原來,孔子一直主張加強君主權力,做臣子的要忠心,不能有非分之想。現在,三大家族內部都出現了反叛者,他們想借孔子之手打擊這些人。那去還是不去?孔子選擇了去。對這個選擇,有人評論說孔子始終沒放下做官的念頭,但是錢穆認為,孔子出來做官,至少會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藍圖,比無所作為強。而且孔子有他的計劃:他打算藉機消滅三大家族內部的反叛勢力,把這些勢力的資源交給國君。這樣也符合他的政治理念,這不是很好嗎?

孔子不動聲色地先後摧毀了季孫氏家臣與叔孫氏家臣的勢力,輪到孟孫氏的時候,三大家族忽然醒悟,察覺到孔子的真實企圖。這樣,孔子的計劃就推行不下去了,他在魯國也待不住了。公元前487年,孔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那年他五十五歲。

孔子先去了衛國,住了大約四年。衛靈公請孔子擔任官職,還特意詢問他在魯國做官拿多少工資,命令給予同等待遇。孔子後來具體做了什麼官,已經搞不清楚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並沒有得到重用,衛靈公只是把他養了起來。這可能是因為,衛靈公覺得雖然孔子學問很大,但對治理國家沒什麼用。有一次衛靈公向孔子請教軍事,孔子說:禮儀,我懂;軍事,沒學過。春秋時期,戰爭很多,君主最關心的就是打仗,孔子卻說自己不會,當然得不到重用。他也清楚這一點。不久就帶著弟子離開了衛國。

衛靈公向孔子請教軍事

之後孔子在曹國、陳國、楚國等國之間來來回回。楚國政治家葉公曾經和孔子進行過好幾次深入交談。葉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政的方法,孔子說:「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國君得讓本地居民高興,這樣,遠方的人就會來投奔。孔子的意見令葉公印象深刻,他也很欣賞孔子的才能,但是孔子最終沒有留在楚國。主要原因是楚國處於南方,和當時的主流文明——中原文明有很大差距。雖然葉公欣賞孔子,但大多數楚國人對孔子的理念是排斥的。

在楚國,孔子遇到過三位隱士,隱士們嘲笑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他的政治理想是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實現,他到處跑來跑去,純粹是浪費生命。一直到唐代,都有人諷刺孔子,李白就在詩裡寫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楚狂人指的就是那三位楚國隱士。李白推崇道教,所以欣賞楚狂人,對孔子不以為然。

其實,面對楚國隱士的批評,孔子早就做過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來做事,是因為放不下肩頭的責任;至於理想無法實現,心中早就有數了。這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孔子還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理想不能實現,就坐船到海上漂流。表達的也是一種不管結果如何,只求問心無愧的意思。

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魯國。那時他六十八歲。從五十五歲離開算起,孔子周遊列國的時間長達十三年。這麼長時間過去了,魯國的政治格局卻並沒有太大變化,掌握大權的依然是當年他離開魯國時候的這三大家族。孔子當然不會再為他們幹了,所以一直隱居。不過他不反對學生去給三大家族做事,只是要求他們守住底線,不能幹壞事,否則他會很生氣。比如,冉求替季孫氏理財,搜刮人民,孔子知道後很憤怒。他對弟子說:「這個人不是我徒弟,你們可以狠狠地攻擊他!」

冉求

孔子本人直到逝世也沒有重新踏入官場。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件,繼續教書育人,子遊、子夏、曾子,都是他後期著名的學生。第二件是寫作。

錢穆提出了很多和學術界主流相反的觀點。一般認為,孔子根據魯國歷史編寫了《春秋》、重新整理了禮儀和音樂、對《詩經》進行了刪減、還鑽研了易經。但是錢穆只承認孔子寫過《春秋》,其他的,他認為都是後代編的。

這樣一來,《春秋》的地位就更重要了。《春秋》原本是魯國的官方史書,紀錄了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將近三百年間各國的重大事件。孔子晚年重新整理和編輯這些材料,編寫了《春秋》,這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人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出版後,那些亂臣賊子都很害怕。為什麼呢?

孔子是以「禮」為標準來寫《春秋》的。符合禮的事,他就表揚;不符合的,就批評,自己做的事情被史書記錄下來,並且一直流傳下去,這對那些壞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孔子雖然把「禮」作為評判標準,但他不是照搬照抄周禮。比如,子張有一次問孔子:「三百年以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今天我們能知道嗎?」孔子回答:商代的禮儀是從夏代來的,減掉了什麼,增加了什麼,是確定的;周代的禮儀是從商代來的,減掉了什麼,增加了什麼,也是確定的;以此類推,別說三百年,就算是三千年,我們也能推算出來啊。錢穆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孔子會根據時代的需要進行調整,他不是一個保守頑固的人。這其實也是錢穆自己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我們知道,五四運動以來,儒家被認為是落後的、保守的,受到強烈批判。相應的,有一群保守派頑固拒絕新思想,拒絕改革

錢穆和這兩類人都不一樣。他既不同意一味地抹黑儒家,也不同意儒家應該故步自封,刻意保持孔子時代的原貌。錢穆被稱為「新儒家」,新就新在他主張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儒家也應該與時俱進,增加一些什麼、減掉一些什麼,適應時代的需要。

魯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歲。雖然魯國君臣沒有重用孔子,但心裡還是敬重他的,寫了悼詞予以紀念。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則開始編寫《論語》。這本書記錄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是後人了解孔子最重要的材料。錢穆非常推崇《論語》。他認為,首先,《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的,其中很多人見過孔子,對孔子很熟悉,所以他們的紀錄真實性很高,而且非常親切。其次,《論語》提供的材料,涵蓋了孔子的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和寫作生涯,通過分析和體會,我們能準確地認識孔子。這本《孔子傳》,主要的材料就來自《論語》。

孔子逝世後,弟子們紛紛離開魯國。他們有的輔佐國君,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有的招收學生,教書育人;有的一輩子隱居,各自都有不同的發展。慢慢的,儒家分化成八大流派,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四位。

先說子夏,他是孔子的弟子,熟悉歷史文獻,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就是他提出的。孔子逝世後,子夏參與了《論語》的編撰,據說《論語》有一半的內容,都是他搜集和撰寫的。隨後子夏去了魏國,後來在魏國主持變法的李悝(魁)、吳起,都是他的學生。

再說子張,他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學生,強調忠信,但為人簡樸,和墨子的主張相近。孔子逝世後,他去了陳國,獨立招收學生,造成了很大影響。

曾子,是孔子晚年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強調孝道。子思,孔子的孫子,跟著曾子學習,據說《中庸》就是他寫的。子思是孟子的老師,發展了孔子學說中強調仁義道德的那一面,與孟子並稱「思孟學派」。

荀子,孔子逝世後160多年才出生,生活於戰國末期。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荀子的老師是誰,但是學術界普遍認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極大地發展了孔子學說。法家的韓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因為這些人,孔子的思想得以流傳,並且發揚光大,孔子最終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聖人」,受到最高禮遇。錢穆說,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很多思想家,各種學說競爭激烈。然而到了漢代,他們的事跡就很難找全了,只有孔子留下很多資料。所以他的一生、他的思想,才能影響今後兩千多年的中國人,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然而本處考證「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不同於《史記》中其他「傳疑」處,亦不能簡單從「傳疑」角度分析,而應注意其背後思想史發展邏輯。本文希望籍由以往討論再加考證,略述一得之見,以加深對該問題理解。一.作為文本源流之《孔子家語》之分析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與第三任妻子胡美琦女士合影錢穆語「今傳《家語》乃王肅偽本,然司馬遷所見當是家語之原本」,此說似不確。
  • 孔子父親是貴族,為何孔子母親不願意告訴孔子,他父親是誰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來講一講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紇是魯國陬邑人,擁有士的身份,他春秋時期魯國的陬邑大夫。叔梁紇祖上為宋國貴族,傳到他這一代時,家道中落,成為了一個小奴隸主。為躲避宋國的戰亂,叔梁紇帶著全家人流亡到了魯國陬邑。
  • 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個我們信了很久的《史記》故事,暗藏諸多疑點
    這種質疑之聲經歷明、清而不衰歇,終於,到了1919年2月,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代表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其中考證老子和孔子的文字引發了民國時代爭辯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古史討論。胡適堅持認為老子的時代應該略早於孔子,而《史記》中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也是大體真實的。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錢穆的《四書釋義》
    在錢穆先生的心目中,四書的地位極為崇高。所以,要了解中國文化、學中學或者說國學,一定要首先了解四書。離開四書,則中國文化就無從談起了。錢穆先生把《論語》的內容分為九類:1、關於個人人格修養之教訓;2、關於社會倫理之教訓;3、政治談;4、哲理談;5、對於門弟子及古人時人之批評;6、孔子之出處及日常之行事;7、孔子之自述語;8、弟子之誦美及時人之批評;9、孔門弟子之言論行事。
  •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摘自:《論語·顏淵篇第第十七》 原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季康子為盜竊事件多發而苦惱,來向孔子求教。
  • 孔子的故事32則
    顏回問:「夫人您不問原由,就把梳子給我,是為什麼?」    婦人說:「徘徊之山者,是您的頭;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者,是您的發;萬獸集其裡者,是生了蝨子;借網捕之,不就是借我的梳子嗎?所以我就把梳子借給你,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顏回把梳子拿回來,孔子聽了顏回借梳子的經過,便說:「婦人尚且這麼聰明,何況你們當學生的呢?」
  • 孔子何以傳五行思想於子遊
    《荀子·非十二子》明確指出子思、孟子的五行思想來自孔子和子遊,這說明子遊是孔子和思孟之間五行思想傳承的中間環節。孔子的五行思想見於《禮運》篇,其中記載了孔子向子遊傳授禮的運轉之道。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孔穎達《禮記正義》曰:「子遊所問唯論禮之運轉之事,故以《禮運》為標目耳。」禮,指國家和社會治理之道。
  • 孔子周遊列國
    說罷,孔子橫琴在膝上,一邊弄弦,一邊放聲高歌。弟子們見孔子毫無懼色,也逐漸鎮定下來,與孔子一起吟唱。就這樣五天過去了,孔子一行的糧食雖然所剩無多,但弦歌之聲不絕於耳。後來,孔子派隨從弟子到衛國做寧武子的家臣,得到衛國的幫助後,孔子一行才得以轉危為安。經過這麼一遭,孔子只得返回了衛靈公身邊,這次一待就是三年。還鬧出了一件影響師生關係的事件——孔子見南子。
  • 孔子的身高真的有兩米嗎?
    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討論:其一,漢人對於孔子身高之具體尺寸的說法,真的完全是客觀如實的記述嗎?其二,在「九尺六寸」和「七尺九寸」這兩種說法中,哪一個更為合理,或更為真實?其三,漢人為何要將孔子的身高「定製」為「九尺六寸」,或者「設定」為「七尺九寸」,這其中又有何種依據和特定的涵義?
  • 學生作品|孔子——震古爍今,萬世師表
    孔子的教育是平等的,想要學習的弟子從不會被拒之門外,想要被引導的弟子不會被冷落,對此,錢穆先生的解釋是:「人只該有教化,不該分類別。」平民教育是對人類的尊重。正因如此,孔子的教育海納百川,學生在孔門受教時也充滿幸福感。「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世界的孔子·國際漫畫」大賽 顛覆「孔子像」
    孔子後人孔維勤在「與孔子後人話孔子」座談會上演講。  騎著自行車的孔子、玩手機的孔子、腳蹬帆布鞋的孔子……來自畫冊《世界的孔子:孔子與中國國際漫畫大賽精品集》中的孔子形象,絕對顛覆你腦海裡的孔子形象。
  • 史詩電影《孔子》歷史資料之: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李珍:一生崇敬孔子和關公(璞玉渾金《鴻魔傳》 5)
    令人驚奇的是,民國時期,李綠園的同族後人李珍仿效李綠園,寫出了一部長篇小說《鴻魔傳》。小說至今未能出版,手稿被其家人秘藏至今,不被外人所知。《洛陽晚報》記者採訪了李珍的兒子李鐵梁及文史學者張弦生、張宗子等人,為您揭秘李珍和他的《鴻魔傳》。  李珍一生崇敬孔子和關公,他在《鴻魔傳》中塑造了關聖帝的形象。他還寫有關於孔子的《苛政猛於虎》戲本。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不過,倘若只推舉一人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錢穆的答案無疑會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而記載孔子生平和思想最真切具體、最活潑有味的,莫過於《論語》。因此,要學習、認識孔子的思想,最佳途徑毋庸是細讀《論語》。如果說對《論語》的研讀貫穿了錢穆的一生,絕不為過。
  • 《孔子》舞劇尼山首演 古意盎然中傳遞孔子精神理念
    齊魯網11月4日訊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推出的舞劇《孔子》昨晚在尼山聖境大學堂盛大開演,這也是《孔子》舞劇歸故裡的首場演出。整部舞劇以中國傳統歌舞形式做鋪墊,融合了現代舞和民族舞,在古意盎然中傳遞了孔子的精神理念。
  • 孔子眼中的義和利
    一、不把真實消息告訴當地人,造成糧荒不能緩解的假象,把一船小麥賣個高價。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法律規定,如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出錢贖回來,事後可由國家報銷贖金。孔子的學生中有個叫子貢的,是商界成功人士,一次他到國外商務旅行,順便響應國家號召,贖了一個同胞回來,事後卻拒絕了國家支付的贖金。一時間,子貢成為了魯國上上下下皆知的道德楷模、活雷鋒。
  • 真實的孔子:不諱言草根出身 遊列國如喪家之犬
    由胡玫執導、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剛剛上映。電影未映,「輿論」已先聲奪人,其中媒體熱炒學者鮑鵬山炮轟《孔子》的話題,就是一例。其實,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以來,就不斷有人在做普及孔子的工作,包括編寫《弟子規》之類。普及文本中的孔子,與真實的孔子會有些區別,但普及總比罵倒要好。
  • 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孔子 Confucius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孔子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春秋時代的魯國,即如今中國東北部的山東省。他幼年喪父,與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年青時,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做過小官,幾年後辭官不做。他在隨後的十六年中教書,招募了大批信仰其哲學的弟子。約在50歲時,他在魯國擔任要職。四年後,被反對派逼下臺,在隨後的十三年中,他四處遊說,晚年返回魯國。五年後(前479年)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