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孔子比一般人更要惜命。
在他看來,活著才有實現理想的可能,所以,孔子認為,人們做事的時候儘量要謹慎周全,珍惜生命。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對於顏淵十分看重,只有顏淵能稱得上好學的人,而且品行好。孔子曾經評價顏淵「不遷怒,不貳過。」這可是很高的評價,說他不遷怒於不相干的人,不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當時孔子就感慨道,受人賞識被人任用,便恪守職責,發揮自己的才智;無人任用就退而修身,安靜地完善自己的修行,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只有你我二人啊。
在這裡,孔子依然是引顏淵為同路人,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直性子的子路可想不明白了。上次,孔子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聽到這話的時候大喜過望。
畢竟,老師感覺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要出海到遙遠的地方去,想要帶著的只有自己。在子路看來,老師這是充分地認可了自己勇敢的特點。
於是,聽到孔子的一席話之後,子路滿懷信心地問道,若是讓老師帶領軍隊打仗,老師會帶著誰呢?
孔子立刻就聽出了子路的意思。他徐徐說道,那些空手就要打老虎,徒步就要過河的人,時刻都準備捐軀,而且內心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帶他去的。
這幾句話,可以說是對於子路一個真實的寫照。子路向來勇猛,連孔子自己都承認,子路成為他的學生後,他就幾乎聽不到別人嘲笑他的話了。為什麼呢?因為子路站在一邊呢,誰要是出言不遜,子路的拳頭可是不客氣。
孔子又接著說道,如果說,必須要帶的話,我會帶那些面對任務始終保持內心恐懼的人,為了使事情成功,做一番周全考慮的人。
在孔子看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僅憑一腔熱血豪情遠遠不夠。需要縝密的思慮,步步為營的謀劃。還要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且不能莽撞行事。
就像《琅琊榜》中梅長蘇痛斥靖王時說的一樣:「蕭景琰,你有情有義,為何就是沒有腦子!」靖王執拗,做事講究道義,有時避免不了飛蛾撲火般的不管不顧。可是,成大事的人,又怎能時刻想著玉碎呢?
孔子在這裡,也是趁機教育子路,想讓他明白這個道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子路最終還是在衛國內亂中被人砍成了肉醬。他做事從不習慣思前想後,而是只要內心覺得應該去做,就不顧生死,立刻採取行動。
子路死後,孔子看到飯菜中有肉醬總是不忍食用。
在孔子身邊,哪怕子路只是一介勇夫,但是他的勇與孔子的智結合,依然會有不錯結局。所以,孔子在幻想著移民出海的時候,是想要帶著子路的。
在孔子看來,最需要重視的事情有三件,分別是祭祀、戰爭與疾病。重視疾病也就是關心身體狀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好的身體才有更多的機會。而戰爭動輒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死去,所以,孔子認為一定要重視戰爭,能避免則避免。
所以,當尚武的子路問孔子率軍打仗要帶誰的時候,孔子一方面基於自己對於戰爭謹慎對待的看法,沒有說帶著子路。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一番言論,教育急躁的子路要沉得住氣。
可惜,子路卻沒有聽得進去。為人直率的子路,正如孔子所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子路做學問的境界,始終沒有達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