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惜命,為何移民海外帶著勇猛的子路,率兵打仗卻又不帶他?

2020-12-15 明月共讀書

想不到吧?孔子比一般人更要惜命。

在他看來,活著才有實現理想的可能,所以,孔子認為,人們做事的時候儘量要謹慎周全,珍惜生命。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對於顏淵十分看重,只有顏淵能稱得上好學的人,而且品行好。孔子曾經評價顏淵「不遷怒,不貳過。」這可是很高的評價,說他不遷怒於不相干的人,不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當時孔子就感慨道,受人賞識被人任用,便恪守職責,發揮自己的才智;無人任用就退而修身,安靜地完善自己的修行,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只有你我二人啊。

在這裡,孔子依然是引顏淵為同路人,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直性子的子路可想不明白了。上次,孔子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聽到這話的時候大喜過望。

畢竟,老師感覺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要出海到遙遠的地方去,想要帶著的只有自己。在子路看來,老師這是充分地認可了自己勇敢的特點。

於是,聽到孔子的一席話之後,子路滿懷信心地問道,若是讓老師帶領軍隊打仗,老師會帶著誰呢?

孔子立刻就聽出了子路的意思。他徐徐說道,那些空手就要打老虎,徒步就要過河的人,時刻都準備捐軀,而且內心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帶他去的。

這幾句話,可以說是對於子路一個真實的寫照。子路向來勇猛,連孔子自己都承認,子路成為他的學生後,他就幾乎聽不到別人嘲笑他的話了。為什麼呢?因為子路站在一邊呢,誰要是出言不遜,子路的拳頭可是不客氣。

孔子又接著說道,如果說,必須要帶的話,我會帶那些面對任務始終保持內心恐懼的人,為了使事情成功,做一番周全考慮的人。

在孔子看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僅憑一腔熱血豪情遠遠不夠。需要縝密的思慮,步步為營的謀劃。還要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且不能莽撞行事。

就像《琅琊榜》中梅長蘇痛斥靖王時說的一樣:「蕭景琰,你有情有義,為何就是沒有腦子!」靖王執拗,做事講究道義,有時避免不了飛蛾撲火般的不管不顧。可是,成大事的人,又怎能時刻想著玉碎呢?

孔子在這裡,也是趁機教育子路,想讓他明白這個道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子路最終還是在衛國內亂中被人砍成了肉醬。他做事從不習慣思前想後,而是只要內心覺得應該去做,就不顧生死,立刻採取行動。

子路死後,孔子看到飯菜中有肉醬總是不忍食用。

在孔子身邊,哪怕子路只是一介勇夫,但是他的勇與孔子的智結合,依然會有不錯結局。所以,孔子在幻想著移民出海的時候,是想要帶著子路的。

在孔子看來,最需要重視的事情有三件,分別是祭祀、戰爭與疾病。重視疾病也就是關心身體狀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好的身體才有更多的機會。而戰爭動輒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死去,所以,孔子認為一定要重視戰爭,能避免則避免。

所以,當尚武的子路問孔子率軍打仗要帶誰的時候,孔子一方面基於自己對於戰爭謹慎對待的看法,沒有說帶著子路。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一番言論,教育急躁的子路要沉得住氣。

可惜,子路卻沒有聽得進去。為人直率的子路,正如孔子所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子路做學問的境界,始終沒有達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孔子惜命,為何移民海外帶著勇猛的子路,率兵打仗卻又不帶他?
    孔子比一般人更要惜命。在他看來,活著才有實現理想的可能,所以,孔子認為,人們做事的時候儘量要謹慎周全,珍惜生命。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 看師徒孔子與子路,譜寫怎樣的傳奇故事
    於是,第二天,子路就帶著十條臘肉,穿上儒服,來拜孔子為師了。從此,子路就成為了孔子的大弟子。可是,之路雖然拜孔子為師,經過儒家學問的洗禮,但是,仍然沒有謙謙君子的儒雅風範,渾身帶著一絲野氣。他的性格,依舊是為人勇武,剛烈正直。一個人如果勇氣太過,那麼謀略就有所不足。為此,子路沒少挨孔夫子的罵。孔子喜歡的是顏回那種敏而好學,行事穩重的學生。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子路武功高強,雖然性子比較野,卻心地善良,十分的忠誠,而且心胸比較寬廣。所以,孔子教導子路,有時候都懶得解釋,而是直接開罵。什麼「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子路除了勇猛之外,簡直就是一無是處;還有「惡夫佞者」、「野哉由也」之類。總之,孔子罵起子路來,是毫不客氣。不過,孔子也知道子路不會放在心上。
  • 孔子的弟子 子路有四大奇 現代人看來就是個奇葩
    子路是春秋時代的人物,在尸子一書中,他被稱為野人,野人就是缺乏教養,沒有禮貌的野蠻人。在史記中有對他詳細的記載:子路生性粗俗,勇猛而有氣力,為人剛直,喜歡在帽子上插上雄雞羽毛,豬腿骨為飾品。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服飾裝扮上看出他的情趣愛好,性格特點,而子路所佩戴的兩個物品都與他的勇武彪悍有關。
  • 敢於「懟」老師的子路為何更受孔子偏愛?
    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比顏回大二十一歲。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獷。在孔子的學生中,子路是批評孔子最多的人,作為回報,他也是被孔子批評最多的人。孔子和子路的關係,介於兄弟和師徒之間。雖然在很多事情上,子路經常批評孔子,但孔子還是很喜歡他,對子路的評價很高,說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 子路,你眼裡還有為師嗎
    或許正因為子路有自己的思想,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思想,完全接受孔子的思想,因而師生二人時常有爭議,甚至產生矛盾。在《論語》中,便記載了許多師生鬥嘴的事兒,非常有趣:一次,孔子跟弟子閒聊,望著子路說:「如果仁禮之說無法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見老師這麼說,子路很開心。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沒有子路,孔子還可能周遊列國嗎?是子路成就了孔子才對
    首先介紹一下孔子,大家都知道他被稱為「萬世師表」,但是他的樣子可能跟大家想的有點不一樣,他可不是佝僂老頭,《史記—孔子世家》 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九尺六寸」是多高? 根據吳承洛先生《中國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代的一尺相當於今天的19.91釐米,孔子的身高就當於今天的一米九!而且孔子不僅禮、樂、書、數學得好,他的射、御二藝,也很好。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 有他在別人不敢侮辱孔子,孔子卻為何斷言他不得好死?
    一日孔子從他的村子經過,他居然用言語侮辱孔子。孔子怎麼會跟他一般見識,就跟他說道理,慢慢引導他,叫他要好好學習。子路後來穿著儒生服裝,帶著拜師禮物,通過孔子的門人請求作孔子的學生。,但他發現子路這個人做事很武斷,除了勇猛講義氣,沒有其它可取之處。
  • 子貢做慈善不收錢被孔子批評,子路救人收了牛,孔子為何表揚他?
    子路是魯國的「賤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學做「古惑仔」,戴著公雞毛裝飾的帽子,佩著豬皮裝飾的劍,在魯國的大街上大搖大擺 「炸街」。他曾經與身高馬大的孔子相遇,還把孔子打了一頓,後來折服於孔子的道德學問,拜在孔子門下,成為孔子的弟子、保鏢、司機和「不同政見者」,經常事不過腦暴跳如雷,批評孔子,惹得孔子很生氣。
  • 孔子的故事:顏回、子路之死
    於是衛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採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
  • 孔子與子路二三事,師徒間的相愛相殺
    想當初,子路還是個浪子,平素不愛讀書,整日裡戴著雄雞樣的帽子,掛著豬皮飾的寶劍,到處尋人打架。子路很瞧不起孔子,確切地說他瞧不起所有讀書人,而孔子的書確實讀的最好,但孔子不單單讀書,他還精通騎馬射箭,在加上那逆天的基因,少說也得有兩米了,擱現在也是個大高個,武力值絕對弱不了,所以子路很想跟孔子打一架,一方面表達一下自己的鄙視,另一方面他已經好久沒有對手了。
  • 子路和顏回,孔子更喜歡和誰在一起呢?應該是子路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路是孔子弟子當中最勇敢的,也可以說是武功最高的,子路在孔子身邊不僅是弟子,還擔任著孔子的保衛工作。子路問孔子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自己很自信,認為孔子如果帶兵打仗一定會帶上自己,他想讓孔子說帶上自己去打仗。沒想到孔子說願意和有智慧的人一起去打仗,不和他這樣有勇無謀的人一起。
  • 子路曾經想加害孔子,絕不是「陵暴」那樣簡單
    "豭豚"的本意是小公豬,泛指公豬,古人常佩戴豭豚形象之物以表示勇猛。這看上去豈不類似於今天的小掛件?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子路腰間經常掛著一把長劍,劍穗上佩飾著一個小公豬一樣的掛件。不管怎麼說,子路當時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威猛而有些粗野,表面上看去似乎對孔子十分有禮,卻也帶有些輕慢的態度。
  • 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因為他交戰時,做了孔子教他的一動作
    跟著孔子後他從一個浪子慢慢成為一個儒雅的君子,學會了禮儀、社交、政事等等。子路的底子好,很可能是源於他的家庭,跟隨孔子的時候他就常常在老師左右隨他一同面見一些達官貴人,孔子被邀請去做客他都帶著子路,那些人大多數都是衣著光鮮裙衫飄逸的,而子路家裡窮每次都是穿個破舊不堪的袍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子路並沒有因此羞愧,而是落落大方在樣子站在一旁一心只想學習。
  • 子路回衛國必死,孔子為何不阻攔他?有些話孔子說不出口
    孔子同樣提倡仁義禮智信,對君主要忠誠,對父母要孝順,對子女要慈愛。孔子的思想影響了許多人,他共有三千門徒,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而七十二賢人中,跟隨孔子時間最長的,就是子路。子路僅僅比孔子小九歲,侍奉了孔子最長時間,受孔子的教導也最多。子路從小就孔武有力,是當地的一位俠客,好打抱不平。
  • 子路為何在戰鬥中死去,皆因孔子說的一句話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當年門生3000,最出名就有72個。在眾多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就是子路,孔子也絲毫不避諱自己對子路的偏愛,在《論語》中子路被提及四十一次。可以說子路是孔子最親近的弟子,沒有之一。楊絳先生晚年喜讀《論語》,談及孔子時,他常用「我們最循循善誘的老師是孔子」等語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