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2020-12-23 屏山品紅樓

公元前551年,在魯國陬邑,陬邑大夫叔梁紇的小妾,不滿20歲的顏徵在生下一個男嬰,這時的叔梁紇已經67歲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世歷代稱之為「 「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

這個男嬰一出生,頭頂上就有一個凹坑,他的母親因曾祈禱於丘尼山,於是為他命名為丘。叔梁紇的正室為他生下的全是女兒,有一個小妾給他生了個兒子,卻腿有殘疾,叔梁紇不喜歡他,顏徵在所生孔丘按排行算是老二,因此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仲尼。

仲尼長期得不到家族的認同,認為他是父親和顏徵在野合的孩子。叔梁紇在孔丘三歲時就去世了,失去了父親庇護的孔丘和他的母親更加為家族排擠,母子二人過著相依為命清苦的日子。

偉大的人多少都有些天賦異稟,命運多舛的孔丘十五歲才得到學習的機會,但孔丘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他仿佛就是為知識為思想而生,無論什麼一點即通,一學即會,而且很善於思考,孔丘猶如獲得了宇宙神奇的力量,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完成了自己深邃的思考,儒家思想、儒家哲學的雛形在這顆神奇的大腦中形成了。

就在孔丘出生的那一年,有一個叫李耳的人,在周王室都城洛陽被任命為守藏室史,就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還有一個更加有名氣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的名氣遠播在外,年輕的孔丘對他心嚮往之,他特別想見到老子,想與他探討當下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將自己的學說講給他聽,期待著老子可以認同欣賞自己的主張,用來證明自己的堅持是對的,如果是這樣,接下來的踐行他會充滿了力量,也會更加的堅定了。

孔丘29歲,恰時魯哀公贈給他了一輛車和一個僕從,於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個偉人,孔子和老子在洛陽會面了。

孔丘講了自己對周公時期禮行天下社會形態的嚮往,他侃侃而談,將自己以禮、德為基礎,教化人們仁愛之心的主張和盤託出,期待著老子的回應。

老子不置可否,他主張人們應該順天應人,按自然規律行事,妄為、強求的結果,往往達不到想要的目的,所以他的結論就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老子的觀點顯然不是孔丘所期待的,但是他知道,老子是一個智者,他掌控著這個國家最核心的知識寶庫,他的淵博和見識是他需要敬畏的。所以,儘管和自己想要的答案背道而馳,但孔丘沒有失望,他見到了老子,聽到了他的主張,和他進行了交流,這就夠了。臨別時,老子對他說了兩句話,老子說:

聰明深察之人,離死亡很近,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者常常招致危險,因為他喜歡揭人之短。

這兩句話,直到30年之後,孔子被鄭蔡兩國的軍隊圍困於荒野,他和他的弟子們面臨著生命的威脅時,孔子才真正體會到了老子當年對他說的這兩句話的深意,也才真正理解了老子的一片苦心。

這句話對孔子有意義,對今天的我們,更是指路明燈,是智慧箴言,有著深刻而實用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承認並不比孔子更加有智慧,那麼參悟透老子這兩句話,對我們的人生意義重大,說至少避免走10年彎路並不為過。

我們不妨分析老子這兩句話:

一個人很聰明,看問題能看得很深透,那麼他就能究其根本一針見血地找到問題的要害,看人當然也是如此,所以,一個人的問題毛病在一個聰明人那裡也就暴露無疑了。聰明的人會怎麼辦呢?他會議論對方甚至想更正對方、改變對方。如果對方是一個智者,他可能會感激你,但世間之人多數不過是庸人,他連別人也看不透,也就更加看不透自己,對於你的議論、更正和改變,輕者不屑,也有可能對你懷恨在心呢,如果這個人是個有權勢的人,你就離死亡很近了。

一個人博學而善辯,這個善辯聽起來是個很好的詞,其實凡是爭辯,無非是在否定對方而要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可是,一個人是最不容易改變自己觀點的,不能改變也沒什麼,問題是爭辯就是否定對方,這樣就很容易激怒對方,當一個人的情緒被激起時,你就暴露在了對方的情緒之下,這不是很危險的事嗎?

孔子周遊列國,每到一處,都是在推銷自己的主張,也就是在否定對方的當下,孔子就是老子口中很聰明、很善辯的那個人。他十餘年不辭辛苦,大多數時間裡風餐露宿,甚至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理想中的禮行天下,倫理綱常和仁愛的理想國家根本看不到希望,卻實實在在地豎起了一座又一座抵制的高牆,甚至還有欲置他於死地的現實利益者。

所有的人都承認孔子的學說是理想社會的樣子,但是於當下並不實用。可是,那些實用的,在孔子的學說面前,仿佛失去了光彩或者顯得不那麼磊落,不可否認,孔子在週遊的路上,屢屢成喪家之犬不就是為此嗎?

孔子沒有錯,錯的是他的學說超越了那個時代,當清楚了這一點,孔子應該是痛苦的,但是,這一點,老子早就看清楚了,30多年前在洛陽,老子最後的臨別箴言現在看起來是多麼的深刻啊。

今天也是一樣,當我們被打擊、被污衊,甚至有人想要毀滅我們時,我們不能用對或者是錯來定義所有的現實,而是要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真的看懂問題的本質,我們提出的方案是對方急需的嗎?對方不需要,我們再正確也無濟於事。甚至,它還會走向我們初衷的反方向,進而傷害到我們自己。

老子送給孔子的話,響徹了兩千多年,今天仍能指導我們走正確的路。

相關焦點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如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雪夜訪戴安道、鍾會拜會嵇康、朱熹與陸九淵鵝湖寺雅會,留下不少名言、典故,但較早且對後世影響更大者,當推本章所說的孔老相會。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
  • 2500多年前,老子會晤孔子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年代,諸家眾說紛紜。《孔子世家》認為在孔子30歲時,《莊子》認為在孔子51歲時,《水經注》認為在孔子17歲時。《史記索隱》考證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即孔子34歲時。另據《禮記·曾子問》記載:「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垣,日有食之。
  • 「巷黨助葬」中孔子向老子學會了什麼?
    時人都公推老子精通周禮,便請老子主持安排其友人的喪事,而老子聽說當地有個叫孔丘的年輕人勤奮好學,對周禮很有研究,便邀請年輕的孔子幫自己主持友人葬禮。老子急匆匆地趕到隊伍前,讓眾人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直到等日蝕結束,陽光再次照耀大地時才讓隊伍前行。
  •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並見於《禮記》《孔子家語》《莊子》等著作,相比這些書籍,《文子·道原》中記載的孔子問道故事應該更為原始。文子作為老子的嫡傳弟子,對老子的記錄和解讀,相對而言應該更為可信。孔子見老子,儒家的書上都說是問禮,道家的書上都說是問道,具體問什麼,當然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禮樂的,不問禮當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與老子曾經相處過一段時間,問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這一段,你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告誡孔子,不要因為太聰明嘲笑他人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周禮之道,所以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今天我們就來再現當年孔子的問道。在完工的祭祀殿內,中國歷史上兩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啟蒙者見面。但是,老子與孔子的第一次見面,並沒有想像中智者賤的妙語連珠,機鋒相對。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不,其實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不過是因為孤兒出身,從小窮苦卑微,所以才學會了那麼多鄙賤的技藝,也通達了許多人情世故。真正的君子,是不會樣樣都會的。」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
  • 孔子一生三次見老子,老子的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1945年4月,毛澤東在回答八路軍、新四軍之所以能夠勝利粉碎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三次反共軍事摩擦的經驗時,曾風趣地說:首先要感謝老子,第一條出自《老子》不為天下先,後發制人,不先發制人。第二條出自《左傳》退避三舍,你打邊區,我先退,一舍三十裡。第三條出自《禮記》「來而不往非禮也!」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將後發制人確定為保衛祖國安全,鞏固國防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首要原則。
  • 孔子和老子有什麼關係?他們之前發生過什麼?
    老子的故事:初生,哪吒在娘胎裡呆了3年很長?這頭一件就是和儒家一號人物孔子進行了友好會晤。按輩分和年齡算起來,孔子絕對是老子的後生小輩,在知識儲備方面他也及不上老子淵博。孔子某次去周國公幹,注意,此時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周朝了,周朝已經淪為了名副其實的諸侯國。
  • 為什麼孔子學院是以孔子命名,而不是孟子或者老子?
    在談正題之前,先說個好玩的事,有位網友這樣說:如果叫「孟子學院」,你是不是又會問為什麼叫孟子?如果叫「老子學院」我倒是知道為什麼,因為「老子願意」!真是太有才了!要談【孔子學院】,首先要來看德國的【歌德學院】也的確是這麼回事,為什麼不叫孟子學院,或者老子學院,或者墨子學院?想要談這件事,首先要從德國的【歌德學院】的歷史和來歷說起。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而南宮敬叔請辭於魯君則決不提此事,「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而據《家語》下文考孔子入周后行跡,亦不局限於求教於老子。此種文本上的割裂,更類似於兩件本無關聯事情拼接為一,即不辨其真偽前提下,孔子適周與求教於老子原本當作兩事講。
  • 為什麼中國文化更推崇孔子,西方思想界更重視老子而輕視孔子?
    可以說,如果沒有孔子的思想,中國古代也不會有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及其文化,也沒有持續這麼長久的君主專制。至於老子,這位神秘的大哲人在中國民間的影響似乎要小一些。比如老子的思想在歐洲和北美地區都很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在西方思想界,老子的影響相當大。舉個例子,西方兩大思想家,18世紀的黑格爾和20世紀的海德格爾都提到過中國的孔子或老子,但他們對老子的評價要高於孔子。黑格爾說:孔子算不上哲學家,他只是一位道德家,或者說孔子的思想不是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
  • 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無論是在《史記》中,還是在《孔氏家語》中,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問禮。孔子把老子比作龍,可見孔子對於老子境界之高遠,是嘆為觀止的。老子境界高遠,有孔子這樣的弟子們在前臺值班,也就樂於退居幕後。因此在歷朝歷代的治國實踐中,老子和孔子的關係,更像是幕後老闆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比如董事長和總裁,因為瑣屑的具體事務,是無需大領導出面的,所以在道教中,玉帝負責具體事務,而三清也是清淨無為地修煉,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神佛之外更有神佛。
  • 幾千年了,中華民族為什麼沒有再出一個老子或再出一個孔子?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在神話傳說中是太上老君,從思想藝術來說,老子是哲學家,從文學藝術來說,老子是經學家,因為這種思想是一種說不明白的修養,也就是信仰,莊子化蝶是夢幻,老子清修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慰問。孔子說:「見老子,其猶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