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生要做加法
「為學日益。」
老子認為,學習知識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需要人去主動的積累。當然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是大有好處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並不反對學習。那些認為老子在鼓吹愚民的想法是不對的,都是對道德經第3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斷章取義而產生的誤解。
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第三章而忽視了其它章節,比如老子有言:大智若愚。
所以這裡的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愚笨,只是一種智慧內蘊不顯而已,下一句就有了詳細闡述。這裡先聊聊「為學」。
首先你要明白「為學」在老子的界定中是屬於「有為法」,只是相較於「無為法」而言,層次顯得更低一些。
老子和孔子兩大聖人在河邊論道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老子認為應該學習水之德,學習它的無為不爭。
而孔子則認為,老子的說的好是好,應用起來估計很難。所以孔子認為應該恢復周禮,採用仁義禮的「有為法」來匡復整個天下秩序。即便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的大有為的氣魄,還是非常值得學習的。關於學習,老子沒有怎麼提,但孔子闡釋的很多,整本《論語》就是在講這個事情,所以孔子可謂是學習的權威。他講了很多,這裡列舉幾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最好的狀態是並不是善於學習,而是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同時也是一個學習態度的問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學習要爭分奪秒,要珍惜時間。強調主觀能動性和持久性。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學習要勤奮且不能自滿。
所以人生要積極努力地去學習,這就是做加法。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才是獲取智慧的唯一方式,畢竟很少有孔子說的「生而知之者」。
但是一味地學習真的就夠了嗎,尤其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大背景下?知識容易獲取,但智慧就不一定了,不然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有七十二賢人和區區的四大得意弟子,成才率很低。
那應該怎樣學習才能更好地獲得智慧呢?孔子給了我們一點提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不是一味地獲取,還要停下來思考,兩者不可偏廢,不然不是越學越糊塗,就是知識儲備不夠,落後他人,容易犯錯。
孔子這裡說的「思」就是類似於老子接下講述的內容。
02更要做減法
「為道日損。」
老子認為,修道就是在做減法。不斷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減損。那是否意味著,把學到的知識完全拋棄呢?
不,這裡的「損」就是孔子說的「思」,也就是通過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取其精華,提出糟粕。這是一種對知識的高度濃縮、遷移轉化和融會貫通。
如果把學習比作「舉一反三」,那麼修道就是「舉三反一」。如果把學習比作「增加負擔」,那麼修道就是「減少負擔」。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限的生命來學習無限的知識,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想要獲得智慧,光靠學習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要做減法。
加法和減法要相輔相成,這樣才能讓你不會迷失在知識的海洋裡。比如有些通過不斷學習和歸納之後,獲得的一種敏銳的直覺,就是類似於智慧的存在。
那麼如果將減法推向極致,也就是修道達到極致,會產生什麼?
03減到極致就是通達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
老子告訴我們,只有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精進和融會貫通,那麼知識的體量就會被濃縮和減少,減少到極致就會達到真樸的狀態。
也就是內心通達的境界,這種狀態下,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因為你可以簡單直接地抓住事情的本質,化繁為簡,高效而快速地解決問題。
為什麼能夠這麼高效而直接呢?
因為一旦達到這種內心通達的狀態,內心清淨寡慾,外表淳樸。做事的時候,就會更加冷靜,看問題就更加透徹,不會因為急躁而盲目冒進,導致不可挽回的錯誤。
很多人敗就敗在急躁、不淡定和妄為。
話說當年,蘇軾和金山寺的佛印禪師經常參禪論道。卻也因為自己的一首得意佳作被佛印痛批「放屁」而差點氣暈,前去與佛印理論,結果敗下陣來,羞愧的認識到自己的靜定功夫還未到家。
所以說,修道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生慧,慧而後後無所不通矣。
這裡說的是個人的修道定靜的功夫。如果應用在治國方面,也是很可取的。
老子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管理天下要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不能胡作妄為,不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以失敗告終的。
比如秦始皇通過強制手段治理國家,最終導致百姓受迫反抗,這個強大的帝國短短十幾年就轟然倒塌了。
相較而言,漢景帝劉啟對「無為之治」的應用,開創了文景之治,為後來漢武帝劉徹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這段話還是老子反覆說到的無為自然的治國之道,也是老生常談了。
最後總結一下,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這不僅是修身定靜的功夫,也是治國的良策。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是經典解說,專注國學經典就說,歡迎留言討論,下次再會!
#那些年錯過的經典之道德經#
名和財是身外物,學會知足,看淡榮辱,才是長久!道德經44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知足是幸福和財富,是一種寡慾中的追求!我命由我主!道德經46
修道無須走遠,因為道近在眼前,更在心間,明心自見!道德經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