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老子道德經48

2020-12-10 經典解說
老子

01人生要做加法

「為學日益。」

老子認為,學習知識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需要人去主動的積累。當然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是大有好處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並不反對學習。那些認為老子在鼓吹愚民的想法是不對的,都是對道德經第3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斷章取義而產生的誤解。

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第三章而忽視了其它章節,比如老子有言:大智若愚。

所以這裡的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愚笨,只是一種智慧內蘊不顯而已,下一句就有了詳細闡述。這裡先聊聊「為學」。

首先你要明白「為學」在老子的界定中是屬於「有為法」,只是相較於「無為法」而言,層次顯得更低一些。

孔子和老子

老子和孔子兩大聖人在河邊論道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老子認為應該學習水之德,學習它的無為不爭。

而孔子則認為,老子的說的好是好,應用起來估計很難。所以孔子認為應該恢復周禮,採用仁義禮的「有為法」來匡復整個天下秩序。即便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的大有為的氣魄,還是非常值得學習的。關於學習,老子沒有怎麼提,但孔子闡釋的很多,整本《論語》就是在講這個事情,所以孔子可謂是學習的權威。他講了很多,這裡列舉幾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最好的狀態是並不是善於學習,而是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同時也是一個學習態度的問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學習要爭分奪秒,要珍惜時間。強調主觀能動性和持久性。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學習要勤奮且不能自滿。

所以人生要積極努力地去學習,這就是做加法。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才是獲取智慧的唯一方式,畢竟很少有孔子說的「生而知之者」。

但是一味地學習真的就夠了嗎,尤其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大背景下?知識容易獲取,但智慧就不一定了,不然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有七十二賢人和區區的四大得意弟子,成才率很低。

那應該怎樣學習才能更好地獲得智慧呢?孔子給了我們一點提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不是一味地獲取,還要停下來思考,兩者不可偏廢,不然不是越學越糊塗,就是知識儲備不夠,落後他人,容易犯錯。

孔子這裡說的「思」就是類似於老子接下講述的內容。

孔子

02更要做減法

「為道日損。」

老子認為,修道就是在做減法。不斷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減損。那是否意味著,把學到的知識完全拋棄呢?

不,這裡的「損」就是孔子說的「思」,也就是通過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取其精華,提出糟粕。這是一種對知識的高度濃縮、遷移轉化和融會貫通。

如果把學習比作「舉一反三」,那麼修道就是「舉三反一」。如果把學習比作「增加負擔」,那麼修道就是「減少負擔」。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限的生命來學習無限的知識,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想要獲得智慧,光靠學習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要做減法

加法和減法要相輔相成,這樣才能讓你不會迷失在知識的海洋裡。比如有些通過不斷學習和歸納之後,獲得的一種敏銳的直覺,就是類似於智慧的存在。

那麼如果將減法推向極致,也就是修道達到極致,會產生什麼?

莊子

03減到極致就是通達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

老子告訴我們,只有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精進和融會貫通,那麼知識的體量就會被濃縮和減少,減少到極致就會達到真樸的狀態

也就是內心通達的境界,這種狀態下,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因為你可以簡單直接地抓住事情的本質,化繁為簡,高效而快速地解決問題。

為什麼能夠這麼高效而直接呢?

因為一旦達到這種內心通達的狀態,內心清淨寡慾,外表淳樸。做事的時候,就會更加冷靜,看問題就更加透徹,不會因為急躁而盲目冒進,導致不可挽回的錯誤。

很多人敗就敗在急躁、不淡定和妄為。

蘇軾和佛印

話說當年,蘇軾和金山寺的佛印禪師經常參禪論道。卻也因為自己的一首得意佳作被佛印痛批「放屁」而差點氣暈,前去與佛印理論,結果敗下陣來,羞愧的認識到自己的靜定功夫還未到家。

所以說,修道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生慧,慧而後後無所不通矣

這裡說的是個人的修道定靜的功夫。如果應用在治國方面,也是很可取的。

老子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管理天下要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不能胡作妄為,不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以失敗告終的。

比如秦始皇通過強制手段治理國家,最終導致百姓受迫反抗,這個強大的帝國短短十幾年就轟然倒塌了。

相較而言,漢景帝劉啟對「無為之治」的應用,開創了文景之治,為後來漢武帝劉徹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這段話還是老子反覆說到的無為自然的治國之道,也是老生常談了。

最後總結一下,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這不僅是修身定靜的功夫,也是治國的良策。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是經典解說,專注國學經典就說,歡迎留言討論,下次再會!

老子傳道

#那些年錯過的經典之道德經#

名和財是身外物,學會知足,看淡榮辱,才是長久!道德經44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知足是幸福和財富,是一種寡慾中的追求!我命由我主!道德經46

修道無須走遠,因為道近在眼前,更在心間,明心自見!道德經47

相關焦點

  • 生活總是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又是加法,再是減法,循環往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著加法,也在不斷減去不能適應的,這是生活的一般規律。只有做了加法,我們才會了解生活的多種模式,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不至於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圈子裡,最終我們會對自己的生活失望透頂,又毫無辦法。
  • 風靡全球的「斷舍離」,做物質的減法,做精神的加法
    作者認為,我們為身邊的雜物困擾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和我們「物質軸」的思維方式有關。那什麼是「物質軸」的思維方式呢?就是以物質為標準的行為習慣。所以,當我們面對「物質」時,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老子:當你感到消沉時,試著做減法,清靜下來,心情會逐漸明朗
    《道德經》中老子告訴我們,「少則多,多則惑」。當你感到消沉時,試著做減法,清靜下來,心情會逐漸明朗。1、減掉對自己無益的想法。我們的大腦每天都轉個不停,普通人很難控制自己的想法,或者沒意識到自己想得太多。
  • 老子「道德經」:幸福來自守天道,違背是要被淘汰的
    王東嶽老師說老子是中華民族思想的最高點,這一點不無道理,老子在2000年前,在信息量有限的情況下,運用純邏輯推導出這個宇宙的本質,其得出的方向與現代宇宙論的結論大體相同,可見老子功力深厚,我們今天就借現代宇宙論的一些信息,來看老子【道德經】在當今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有何參考價值。
  • 人生要務是什麼,看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解釋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總共有50個字,其中「善」這字竟然出現九次,其中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但有七個「善」的意思是相同的,如此高的使用頻率,究竟是什麼意思要揭示什麼現探討如下: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一要務是什麼人生的第一要務就是「居善地」。「居」的表面意思是居住、安放的意思,這裡主要是指定位的意思。「善」是核心和關鍵的意思。「地」通常是指地方,這裡專指定位的最終目標或終極關懷,也就是說人生定位的核心關鍵和要務就是要把人生終極目標和終極關懷給弄明白弄清楚。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道德經》:只因這2件事做得太滿,老子講明天道
    現代人都愛追求「圓滿」,婚姻圓滿、事業圓滿等等,殊不知在古人眼中,最忌諱的就是「滿」。古人常說:「天道忌盈、業不求滿」。在《道德經》中,老子也提醒人們: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人要懂得收斂,如果追求圓滿,反而會適得其反。
  •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如果按老子的話來說,他們就是「美言不信」。如果按孔子的話來說,他們可能就是小人了。相比於能言善辯之人,老子更加推崇木訥之人,因為這樣做合同於道的靜默無言。真正的辨才是木訥,靜默寡言,也就是一個字——靜。
  • 「包子界LV」鼎泰豐忙著賣酒:餐飲該做「減法」還是「加法」?
    在大家都忙著做減法、打造爆品的時候,有的龍頭餐飲品牌卻忙著做加法!「包子界LV」鼎泰豐在新店裡加了一個8米長的酒吧吧檯賣酒;做四川小吃的眉州小吃添了「雲南米線」;還有之前的肯德基賣串……這些有點」過界「的加法好像也很奇怪,和咱們定位理論裡講的聚焦完全不符!那些擁有幾百幾千家連鎖門店的大牌紛紛做加法,是一時的腦子發熱嗎?如果不是,這背後的深層次邏輯又是什麼?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朋友說你這篇兒好像沒有老子道德經它蘊含,天地。包容宇宙。那么正好回顧一下,我上一篇兒說的是,依據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建立起來的數字模型,我們闡述了逢三則止部分。要用道德經中的無為來守道。
  • 我們為什麼要好好學習研究《道德經》
    圖文原創/喜報三元謝明君提起中國古代聖賢,你會想到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也會想到王陽明。你也能想起他們的經典傳世著作,《論語》,《道德經》,等等。有多少人深入學習研究過聖人們的著作,並用來指導人生?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黃山旅遊公司:山上「做減法」 山下「做加法」
    近年來,針對山嶽型景區普遍存在的轉型困境,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山旅遊」)巧做「加減法」,不斷尋求錯位發展,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提升旅遊服務品質。雖然「國慶黃金周」已經過去兩個月了,位於黃山之巔的雲亼山宿酒店依舊十分火爆。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道德經》精選8則,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老子那裡的道德二字與我們後世所理解的還是有很大區別。在老子那裡,道者,規律也、大道也、自然也。也就是說,道經是老子對於大道的描述,而德是老子大道哲學所衍生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經》精選8則,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三寶」所反應的生活道理是什麼
    《道德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它體現了古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身為天地的一分子,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子,我們應該如何過好我們的一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比較好理解,對於多數人來說「慈」是很好做到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交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
    百家,是從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諸子衍生而來,講的都是宇宙人生之理。九流,是從三教中衍生而來,三教又是諸子的根源,無論哪一「子」,都通達三教。三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孔子都是聖人,他們都通曉禪,都是從禪裡面衍生而來。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