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好好學習研究《道德經》

2020-12-17 謝明君姐姐講文化

圖文原創/喜報三元謝明君

提起中國古代聖賢,你會想到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也會想到王陽明。你也能想起他們的經典傳世著作,《論語》,《道德經》,等等。有多少人深入學習研究過聖人們的著作,並用來指導人生?

在中小學課本裡,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的篇章,記得那些世代傳誦的語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會知道「上善若水,不爭即為爭」的道理。你是否覺得,在千年以前,這些先賢們就能有這樣的先進思想,真的很了不起?

學習中國哲學,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深入研究的部分。

餘秋雨老師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講,老子要高於孔子。學習哲學,會使你通曉更多人生道理,讓你更理解人性,教給你更深層次的為人處世智慧,在前進道路上少跌跤,儘量走得順利一些。

前一段時間,曾有網友和粉絲私信我,想與我共同寫道德經的解讀系列,我婉言謝絕了。只是因為感覺自己對《道德經》理解還不夠深透,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

老子的哲學智慧,能幫助我們提升自身修養與素質,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無私成就自身,謙退能保全自身

《道德經》第七章講到: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是告訴我們: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從來不是為了自己生存而運行著。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領先,這既是無私能成就自身;將自己置於度外時,能保全自身生存。

二、上善若水,要有胸懷,要與人為善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的這個思想影響十分廣泛,成為很多人奉行的信條,有的人的微信籤名就寫的是「上善若水」。

為什麼?這裡有一個主動不爭、假裝不爭與被動不爭的問題。

主動不爭,是性格安靜、沒有強烈名利心的人自然就有的言行。他們隨遇而安,不喜歡與人爭搶,喜歡恬淡的生活,渴望歲月靜好。

假裝不爭,是一種智慧,是為了保存實力,以利再戰,以圖大業。漢朝薄姬假裝示弱,不像戚夫人那樣與呂后開撕,所以保存了自己和兒子,所以才能成薄太后。

被動的不爭,是一種無奈的放棄。有的人其實很想爭取,無論是權力也好,位置也好,錢物也好,其實內心是很想要的,但是由於各方面原因,爭不過人家,只好放棄,或者作為一種自我安慰。但是這樣也好,不會去做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傻事,避免給自己招來禍害。當然,名利場中,很多東西,你不去爭,好事、好處是不是自動降臨到你頭上的,掌握好進退。

水從不跟任何東西爭,卻滋生萬物,萬物也離不開水。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個「低」,其實最接近「大道」。山谷在下,能匯流成河,海能容納百川。老子把「下」稱為善地,告訴人們做人要有胸懷,要與人為善,要講誠信,行動要能抓住好時機。

三、功成身退,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範蠡當年幫助勾踐復國之後,立即申請辭職遠走。他還建議文種也走,因為範蠡看出勾踐長脖鳥嘴,陰狠毒辣,不是善類,只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文種不聽,沒多久果然被勾踐賜死。

張良也是,功成後立馬申請回老家,不求高官富貴,所以才得善終。

這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知道自己的脾氣,也要知道對方的人性,然後採取對自己有利無害的措施,減少人生磨難。

人們熟知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其實都是來自於老子的智慧。

經典就是經典,《道德經》講的是自然觀、人生觀、世界觀,今天的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到很多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增長人生智慧,請好好學習《道德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他不是像我們想到水上浪太高,船不穩,而是得出結論是自己的帽子戴歪了。這個理由現在看來太搞笑了,但是在他們那個時代極其正常,為什麼呢?一代理學大師董仲舒學問夠大吧,他一樣犯這樣的錯誤。皇宮裡失火發生火災,董仲舒認為是皇上的德行不好,受到上天的懲罰。為什麼管寧和董仲舒會這樣,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對,價值觀不對了,即便你讀再多書都會被扭曲。
  • 學習道德經,悟道的時候為什麼要損之又損
    大家在學習道德經的時候有這樣的問題,肯定是被這句話給迷惑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要明白何為日損。讓我們來讀讀道德經中的損,深度的理解損是何物。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 今天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學習《道德經》?
    來看看網友們的看法:1.我們以前受到的教育就是教育我們明辨是非,而道德經教育我們的是,在是與非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存在,那即是道!是、非、實。2.學習《道德經》,以前人經驗指導現代生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個人、社會、國家之能力!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悟者天成:《道德經》、《易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在讀《道德經》、《易經》的時候,只是覺得它說得有道理,卻根本不明白這些書要告訴我們什麼,內涵不清楚,學起來也迷茫。今天就和大家講講,這兩本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它們都在講什麼。知道了總綱,學習的脈絡就會清晰的多。其實,《道德經》、《易經》就是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
  • 《道德經》學習完後的感想
    ,在一輪的道德經學習結束。找點時間,安下心來,這一輪的道德經學習,我的這個歷程,學到了什麼,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呢?我是怎麼學習道德經的藉助網絡平臺,一個道德經微信群,每天一章,周日複習。每天的微信群發布,道德經的每章,並發布此章的解釋,研讀。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學習《道德經》,重視培養逆向思維,讓思緒飛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包羅萬象,思想深邃,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深入學習就會發現,老子總是能看見常人之所未見,提出很多相反的思想。這也應當引起我們思考,要重視逆向思維的培養。01老子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相反的思想,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一系列的反義詞提醒我們看待問題不可片面,要從正反兩方面思考。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有容」乃大!
    《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因為「話粗理不粗」,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明白:「有容」乃大!
  • 道德經奧秘:人為什麼活著,有誰知道?
    親愛的李耳先生:您好,讀了您寫的《道德經》我心中充滿了困惑,我們這個時代尊稱您為老子,其實很多人並不懂您,也不看不懂您寫的《道德經》。可就是這樣,您的《道德經》也變成了暢銷書,傳遍了世界各地,非常火。您看,您寫《道德經》時也沒想到吧。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沒完整看過《道德經》,卻一口咬定它很消沉?
    痛定思痛,為什麼大家會對《道德經》產生這樣深遠而廣泛的誤解呢?我想,首先應該是相當一部分人懶於思考、人云亦云,對於流傳已久的《道德經》就是要保持「清靜無為」的觀點不加分析全盤接受。而且他們固執而想當然的認為,清靜無為就是無為,而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那麼結論是什麼?
  • 真假《道德經》,一字變動,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 張朋悟道《道德經》功遂身退
    可以翻開歷史看一下,近一千多年的,玄武門事件、杯酒釋兵權、炮打慶功樓等等,你自己去琢磨,功成你要想辦法退回來。歷史上陪著皇帝打江山善終的人有幾個?功成身不退,你就會居功自傲,你自覺不自覺認為自己的功勞太大了。這一段話到底在給我們啟示什麼呢?功成的那一刻就是你該走的時候了。
  • 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老子道德經48
    老子認為,學習知識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需要人去主動的積累。當然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是大有好處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並不反對學習。那些認為老子在鼓吹愚民的想法是不對的,都是對道德經第3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斷章取義而產生的誤解。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