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原創/喜報三元謝明君
提起中國古代聖賢,你會想到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也會想到王陽明。你也能想起他們的經典傳世著作,《論語》,《道德經》,等等。有多少人深入學習研究過聖人們的著作,並用來指導人生?
在中小學課本裡,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的篇章,記得那些世代傳誦的語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會知道「上善若水,不爭即為爭」的道理。你是否覺得,在千年以前,這些先賢們就能有這樣的先進思想,真的很了不起?
學習中國哲學,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深入研究的部分。
餘秋雨老師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講,老子要高於孔子。學習哲學,會使你通曉更多人生道理,讓你更理解人性,教給你更深層次的為人處世智慧,在前進道路上少跌跤,儘量走得順利一些。
前一段時間,曾有網友和粉絲私信我,想與我共同寫道德經的解讀系列,我婉言謝絕了。只是因為感覺自己對《道德經》理解還不夠深透,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
老子的哲學智慧,能幫助我們提升自身修養與素質,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無私成就自身,謙退能保全自身
《道德經》第七章講到: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是告訴我們: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從來不是為了自己生存而運行著。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領先,這既是無私能成就自身;將自己置於度外時,能保全自身生存。
二、上善若水,要有胸懷,要與人為善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的這個思想影響十分廣泛,成為很多人奉行的信條,有的人的微信籤名就寫的是「上善若水」。
為什麼?這裡有一個主動不爭、假裝不爭與被動不爭的問題。
主動不爭,是性格安靜、沒有強烈名利心的人自然就有的言行。他們隨遇而安,不喜歡與人爭搶,喜歡恬淡的生活,渴望歲月靜好。
假裝不爭,是一種智慧,是為了保存實力,以利再戰,以圖大業。漢朝薄姬假裝示弱,不像戚夫人那樣與呂后開撕,所以保存了自己和兒子,所以才能成薄太后。
被動的不爭,是一種無奈的放棄。有的人其實很想爭取,無論是權力也好,位置也好,錢物也好,其實內心是很想要的,但是由於各方面原因,爭不過人家,只好放棄,或者作為一種自我安慰。但是這樣也好,不會去做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傻事,避免給自己招來禍害。當然,名利場中,很多東西,你不去爭,好事、好處是不是自動降臨到你頭上的,掌握好進退。
水從不跟任何東西爭,卻滋生萬物,萬物也離不開水。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個「低」,其實最接近「大道」。山谷在下,能匯流成河,海能容納百川。老子把「下」稱為善地,告訴人們做人要有胸懷,要與人為善,要講誠信,行動要能抓住好時機。
三、功成身退,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範蠡當年幫助勾踐復國之後,立即申請辭職遠走。他還建議文種也走,因為範蠡看出勾踐長脖鳥嘴,陰狠毒辣,不是善類,只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文種不聽,沒多久果然被勾踐賜死。
張良也是,功成後立馬申請回老家,不求高官富貴,所以才得善終。
這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知道自己的脾氣,也要知道對方的人性,然後採取對自己有利無害的措施,減少人生磨難。
人們熟知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其實都是來自於老子的智慧。
經典就是經典,《道德經》講的是自然觀、人生觀、世界觀,今天的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到很多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增長人生智慧,請好好學習《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