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道德經》,一字變動,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2021-01-14 七天愛文化

《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首先眾所周知的事情,中國文化圍繞三種思想展開,儒釋道三家學問。儒家講「仁禮」,道家講「無為」,佛家講「空性」,當然我一直認為講得是一種東西,都在研究最根本的「道」,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分析罷了,最終的目標一樣。

「道家」學問從伏羲那個時候就開始探究,到老子時代進行完善,把「道」論述得非常詳細,闡述出了「道」的特性以及運作,把這複雜難明的世界統籌好了,分析好了,總結好了。傳說老子西出函谷關,鎮守邊關的大將「尹喜」仰慕老子的學問,虛心向他求教,希望他能向大眾傳法,把無上的「道」流傳給人們。人類有個習慣,喜歡把故事美好化,讓人憧憬嚮往,古今中外皆如此。

老子在何種情景下寫出這本《道德經》不得而知,也許真如故事所說,也許是其他情況。但從現在流行版本《道德經》的敘述中,能夠發現一點,每一章都好像是獨立存在的,又聯想到那個時代文字很少,哲學概念並不是很多。老子為了描述這個概念強名曰「道」,他領悟了,理解了,於是名聲散出去,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尋求「答案」,老子耐心為人們解答心中疑惑,根據每個人的能力以及悟性,用適合他們的話語讓引領他們到路上,讓各人「自覺自悟」。個人認為這樣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每個章節都是一段獨立的話語,給人以智慧上的啟迪。

讀過《道德經》的朋友會發現,裡面很多章節涉及到「軍事」,因為那個時候諸侯紛爭,前去請教的人大多也是問關於「戰爭」的問題。因為「道」無處不在,所以「老子」花了大量的筆墨從「戰爭」這個角度進行論述「道」的特性,再用「德」的方法把「道」體現出來,從而讓人們「得」,於是這個是世界被解釋清楚了。

但是,現在我們所「讀」的,所「學習」的是老子當時寫的《道德經》嗎?實際上不需做多少思考,真正理解「道」的人,哪裡還會執著於這些表面「文字」,心神與「老子」相同,造化自得。但是為了讓像「我」這樣處在「迷茫」中的人能夠領悟核心精神,有必要探究《道德經》的真實性。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有古今中外都喜歡的《道德經》。結果復原後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有些大呀。比如傳世版《道德經》中,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而馬王堆版的《道德經》為,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道。一個「古」一個「今」,就單這一字之差,所表達的含義,南轅北撤。

按照現在流行的,勉強解釋為,用過去的「道」來把握現在「道」,這是直接翻譯的,意思肯定不對,「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哪有什麼古今之分。馬王堆這個版本,以現在掌握的「道」來分析眼前所明白的「道」,這個比較通順。用我們現有的認知來探測更多的認知,如此不斷完善。

很多人都說道家「無為」是消極的,也許是文字上出現了差錯,被後人更改了,這個「為」用「為」這個大寫也許更能表達出含義,讓人更好的領悟《道德經》的智慧。總而言之,讀書不可死讀,結合實際把書上的死板知識變成自身的智慧,那麼造化就來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道德經》首句究竟是什麼意思?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視為道
    道德經是一本上古著作,而且作者就是我們都所熟知的老子。然而道德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給我們大家出了難題。哪怕是到了現在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都是一個未解之謎。而這一句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非常出名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產生了很多的歧義,而就在北宋之前主要是存在著三種說法。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高頻詞語——南轅北轍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A、南轅北轍 B、背道而馳 C、天壤之別 D、大相逕庭【答案】B【國正解析】文中出現了轉折關聯詞「而」,說明前後語意相反。結合文意,前文「沒有……完全一模一樣」與後文「幾乎一模一樣」構成反義,故橫線處應填入表示現在四合院與傳統建築完全相反的意思。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哲學與道學
    《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那麼古代中國怎麼稱呼「哲學」呢?道學!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圖片源於網絡這句話出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老子生前擔任圖書管理員,這為他後期辯證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客觀環境條件。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新生兒起名:200個道德經裡大音希聲、空靈禪意的名字!
    白巖松曾公開表示在三十歲到四十歲的時候,《道德經》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本書。並稱之為「生命之書」。說到「大音希聲」大家一定不陌生,因為這句話就出自《道德經》, 意思是說: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若勤出處: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境很高,立意高遠,意思是說:宇宙空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而創造繁衍的運動有著不勤不惰,穩定一貫,永恆持久,延綿不絕的屬性。這裡的「勤」是指不斷地運動,不停的運行的意思。表達了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的境界。
  •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 老子的道德經中所理解的道,與孔子的理解截然不同
    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在苦苦思索「道」的含義,《老子》(即《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就是他思考的結晶。幾乎與老子同時的孔子,也在孜孜追求「道「。道德經在先秦時代產生的各個學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雖然是儒家,但如果從先秦各個學派產生的時序來看,最先出現的則是道家。
  • 《道德經》學習完後的感想
    找點時間,安下心來,這一輪的道德經學習,我的這個歷程,學到了什麼,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呢?我是怎麼學習道德經的藉助網絡平臺,一個道德經微信群,每天一章,周日複習。每天的微信群發布,道德經的每章,並發布此章的解釋,研讀。
  • 聲和音是一個意思嗎?道德經裡的音聲相和、大音希聲該怎麼理解?
    不過,仔細區分的話,聲和音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道德經》第二章裡,有這樣一段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考察這個上下文,如果聲和音是一個意思,那這一段有容易解釋不通,因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都是相對相反的概念,那麼聲和音也是相對相反的概念嗎?
  • 《道德經》:「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叫「無憂」絕招嗎?
    《道德經》有一章叫「絕學無憂」,關於「絕學無憂」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還特別受學生黨歡迎。說法一:「絕學無憂」中的「絕」解釋成斷絕,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解釋摒棄學習就不會有憂慮。這種說法,有一部分人認可。
  • 《道德經》:道家之「道」能說清楚一點嗎?
    道家代表作《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就把許多人繞進去了,雲裡霧裡,分辨不清。第一章結尾又說「玄之又玄」更是令人摸不著頭腦,作者究竟是要說什麼?就是故弄玄虛嗎?其實不然。具備實體的道路哲學的一些概念要表達清楚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比如「麵包,衣服,汽車」這些詞大家都能理解,因為他們是具體概念,有具體的形象。
  • 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為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在周朝擔任過管理圖書和文獻資料的官職。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恭恭敬敬的把芻狗供在那裡,但是活動一結束,就被視作廢物,隨隨便便扔在路邊了。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實際上並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鳴,而是符合文學傳播理論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傳抄,其思想就不單單是作者一人的,還有後人的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