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首先眾所周知的事情,中國文化圍繞三種思想展開,儒釋道三家學問。儒家講「仁禮」,道家講「無為」,佛家講「空性」,當然我一直認為講得是一種東西,都在研究最根本的「道」,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分析罷了,最終的目標一樣。
「道家」學問從伏羲那個時候就開始探究,到老子時代進行完善,把「道」論述得非常詳細,闡述出了「道」的特性以及運作,把這複雜難明的世界統籌好了,分析好了,總結好了。傳說老子西出函谷關,鎮守邊關的大將「尹喜」仰慕老子的學問,虛心向他求教,希望他能向大眾傳法,把無上的「道」流傳給人們。人類有個習慣,喜歡把故事美好化,讓人憧憬嚮往,古今中外皆如此。
老子在何種情景下寫出這本《道德經》不得而知,也許真如故事所說,也許是其他情況。但從現在流行版本《道德經》的敘述中,能夠發現一點,每一章都好像是獨立存在的,又聯想到那個時代文字很少,哲學概念並不是很多。老子為了描述這個概念強名曰「道」,他領悟了,理解了,於是名聲散出去,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尋求「答案」,老子耐心為人們解答心中疑惑,根據每個人的能力以及悟性,用適合他們的話語讓引領他們到路上,讓各人「自覺自悟」。個人認為這樣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每個章節都是一段獨立的話語,給人以智慧上的啟迪。
讀過《道德經》的朋友會發現,裡面很多章節涉及到「軍事」,因為那個時候諸侯紛爭,前去請教的人大多也是問關於「戰爭」的問題。因為「道」無處不在,所以「老子」花了大量的筆墨從「戰爭」這個角度進行論述「道」的特性,再用「德」的方法把「道」體現出來,從而讓人們「得」,於是這個是世界被解釋清楚了。
但是,現在我們所「讀」的,所「學習」的是老子當時寫的《道德經》嗎?實際上不需做多少思考,真正理解「道」的人,哪裡還會執著於這些表面「文字」,心神與「老子」相同,造化自得。但是為了讓像「我」這樣處在「迷茫」中的人能夠領悟核心精神,有必要探究《道德經》的真實性。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有古今中外都喜歡的《道德經》。結果復原後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有些大呀。比如傳世版《道德經》中,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而馬王堆版的《道德經》為,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道。一個「古」一個「今」,就單這一字之差,所表達的含義,南轅北撤。
按照現在流行的,勉強解釋為,用過去的「道」來把握現在「道」,這是直接翻譯的,意思肯定不對,「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哪有什麼古今之分。馬王堆這個版本,以現在掌握的「道」來分析眼前所明白的「道」,這個比較通順。用我們現有的認知來探測更多的認知,如此不斷完善。
很多人都說道家「無為」是消極的,也許是文字上出現了差錯,被後人更改了,這個「為」用「為」這個大寫也許更能表達出含義,讓人更好的領悟《道德經》的智慧。總而言之,讀書不可死讀,結合實際把書上的死板知識變成自身的智慧,那麼造化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