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2020-12-25 飛過凌煙閣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為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在周朝擔任過管理圖書和文獻資料的官職。

《道德經》中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其中的名言警句非常多,有很多是世人所熟知的,但是能夠真正理解其中含義的人卻鳳毛麟角,就算僅是理解字面含義的人也不算多,若不是參閱其他書籍,初讀起來可能也是一頭霧水。

我整理了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道德經》中的名句,參閱一些典籍給大家整理講解下字面含義。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上篇《道經》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句。

這句話可能是大部分人最熟悉的《道德經》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是名詞,是宇宙的本原和本質的意思,第二個「道」是動詞,說出或者表達的意思。老子本來用的是「恆」字,不是「常」字,到了漢代因為要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將「非常道」改成了「非恆道」。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和第三個「名」是名詞,意思是事物的名稱、樣態的意思,第二個「名」是動詞,是命名、說明的意思。

這兩句話的意思呢就是說: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那些「道」,都不是永恆的、終極的「道」;能命名、形容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恆的、終極的「名」。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狗。」這是《道德經》上篇《道經》中第五章中的第一句。

「仁」字是偏愛之意。「芻」是指餵牲畜用的草料,芻狗指的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古代用於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燒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沒有偏愛偏私,它把萬物當作芻狗一樣。聖人也沒有偏私,他把百姓都看作芻狗。

天地萬物都是一種客觀存在。萬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聖人之仁而生。這就告訴我們要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看事物、看問題,強調的是對萬事萬物和對每一個人要平等相待,摒棄偏見,永遠保持客觀的態度。

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道德經》上篇《道經》中第八章中的前兩句。

上善若水:「上善」,最高的善,指最高的德行。惡(wù):厭惡。幾:接近。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因此它最接近於「道」。

老子認為水為上善,它甘心居下,謙卑自處,幫助滋潤萬物卻不相爭鬥,因此它最接近於道。我個人認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正好說明了這個道理,有時居於下風窪地未必不是好事,凡事都是福禍相依。

4.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道德經》下篇《德經》第六十章的第一句。這句話,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影響了很多君王的治國之道,是老子推崇的「無為而治」的形象表述。

「小鮮」,小魚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理大的國家,就像烹飪小魚一樣。表面看來治國這樣的大事和烹飪小魚這樣的小事似乎不能相提並論,其實想要做好這兩件事,他們內在的要領是一樣的。

做過小魚的人都知道,烹飪小魚時火候不能過猛,更是忌諱頻繁翻動,否則小魚就破碎了。老子認為,治理大的國家,政令不能經常改變,否則容易勞民傷財令百姓無所適從,從而使國家動蕩不安。

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德經》下篇《德經》第六十四章的一句。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十分好理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微小的根芽成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點一點的泥土累積而成的;千裡的遠行,開始於腳下的第一步。老子這句話就是教導人們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終,勇于堅持。如果半途而廢,則會前功盡棄導致功敗垂成。

相關焦點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繼續聊點《道德經》,聊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又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在《道德經》裡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這句「上善若水」。悟「道」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為什麼?老子就接著解釋:水滋養眾生,而又安靜的處在大家都很討厭的低洼的地方,這種品性就接近「道」。老子所說的「道」一點都不玄妙,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利他無我」。
  • 上善若水:細讀《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講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個人看法。「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然,現在大眾的理解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理解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不爭就是最大的爭,做好自己,做好當下的事,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記得那句話嗎?如果你想養一匹馬,但是家裡沒有草原,那不如養養花草,即使馬兒沒有來,你也有了花草和蝴蝶。所以,該來的會來的,不用爭。
  • 如何正確解讀《道德經》之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易性。全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本章意為:最高的善猶如水,水善於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利,它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之人取法於水,居住要安於卑下,存心要深沉,施予要厚道,言語要真誠,為政要清平,辦事要圓通,行動要合時宜。正因為他與物無爭,所以不招致怨尤。
  • 上善若水,水善何處?--《道德經》雜說之一
    上善若水,婦孺皆知;水有七善,初看《道德經》有點莫名其妙,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百思不得其解,看完蘇轍的批註,才恍然大悟。蘇轍對老子所講的水所具備的這「七善」進行了很好的闡釋:居善地——「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水往低處流,水從不違背這個原則,水之避高趨下是一種善於擇地的表現。這一點與「處眾人之所惡」的涵義是大略相同的,是告誡人們,應當善于謙卑,而不汲汲於高處。
  • 上善若水的哲學含義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我們通俗解釋為:最高境界的人的言行品性和水一樣。那麼,水,又是什麼品行呢?——《道德經》第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就如經書首篇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是無法用具體語言來描述的,就連「道」這個名詞本身也只是勉強附會的一個代號。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道德經思維-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上善若水-道德經taoteching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於是智者問商人,你現在明白了嗎?商人面露難色,誠心請教。智者語重心長地說: 我讓你體會的,其實是為人的六種寶貴品質。冰雖為水,卻比水堅硬百倍。越是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越能體現出它的堅硬無比,這就是百折不撓。水也能化成氣,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聚集,便可有強大的動力,這就是凝心聚力。水可以淨化萬物,無論世間環境如何,都敞開胸懷接納,這就是包容萬物。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 揭秘:「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一個人的體重其實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的重量,因此水對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它維護著人體的新陳代謝。可以說,人離開了水,根本不可能存活下來的。古代人們都是從河裡井裡直接取用水,現在有了自來水,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根據科學家實驗表明,人類離開水之後,最多只能夠存活七天。
  • 上善若水是誰說的?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善是美好的意思,上善就是最美好的事物。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家鼻祖用自然界中的水來喻人,教人。用自然界中的水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德如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
  • 《道德經》之上善若水
    在甲骨文中「水」字中間像一條水脈,兩旁似流水,像河流一樣的象形字。在現代漢語的譯文是最簡單的氫氧化合物,化學式H2O。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指河流、江海、湖等。水是生命之源,孕育著中華大地。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水無窮的智慧和內涵,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 道德經:「上善若水」,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圖來自網絡01上善若水。在和人產生矛盾時,決不相讓,你強我比你更強,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這樣到頭來只能二敗俱傷。我們為何做不到像水一樣寧靜呢?一定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古人云:「寧靜才能致遠」,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就象流動著的水一樣遇到阻隔它自動會轉彎,尋找新的出路,這不是退縮,不是軟弱,而是以退為進,曲線對敵。
  •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可能很多人之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時候就是順口一說,根本沒有深究這個成語背後的深厚韻味,但我國的文化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孕育,非常的豐富多彩,有時候不學,可能過後就忘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上善若水」這個被人們用了千百遍的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說的什麼?其實意思很簡單,我們都誤解了
    《道德經》裡面老子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與別的民族不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崇拜水的民族,歷史上但凡是出名的人物,多對水特別感興趣。孔子曾經站在江邊上看著水匆匆的流過去,於是發出了千古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麼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反駁一些最常見的一種誤解,覺得上善若水,就是要像水一樣柔弱,柔弱真的是老子提倡的嗎?
  • 老子眼中的「上善若水」,其實有7層意思,並不是簡單的善良如水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者《老子五千文》,這本書很簡短,但很經典,言簡意賅,蘊意深刻,分為《道經》和《德經》,共81個小章節。因為《道德經》非常經典,被尊為「萬經之王」,所以人們對其中的經典句子倒背如流。
  • 「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我們想複雜了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我們想複雜了。不知道各位網友對於上善若水是怎麼解讀的呢?有人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善良的行為向水一樣源源不斷的流出,這一個形容充滿正能量人的一個成語,雖說這樣理解很符合我們的觀念,但是卻錯誤的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