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上善若水

2020-12-25 經典讀書社

在甲骨文中「水」字中間像一條水脈,兩旁似流水,像河流一樣的象形字。在現代漢語的譯文是最簡單的氫氧化合物,化學式H2O。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指河流、江海、湖等。水是生命之源,孕育著中華大地。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水無窮的智慧和內涵,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儒家思就這樣認為君子就要像水一樣所到之處具有遍布天下,給予萬物的仁愛之心;水性向下,隨物賦形的君子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的君子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的果敢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默不申辯的豁達胸懷;立身正直、善於改造、百折不撓的信念和意志。賦予了水無限的想像和能量,值得人類去思考,修為。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好的「善」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地方,這接近於「道」的特點。為什麼呢?因為水」居善地,心善緣,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七個排列句,解釋得淋漓盡致,告訴人們要像水一樣,善於自居於卑微之地,容納百川之深淵,像水一樣助長萬物,說話像水一樣講誠信,立身處世像水一樣平正,做事像水一樣變通,像水一樣隨機而動。老子給予水極大的評價「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紫及天」。像道一樣虛靜守柔、做而不有,為而不恃。與孔子的「水德」有相似之處。

「逝者如斯夫」、與物無爭、謙下自處,聖潔明淨,不染一物,這就是水!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解讀《道德經》之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易性。全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本章意為:最高的善猶如水,水善於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利,它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之人取法於水,居住要安於卑下,存心要深沉,施予要厚道,言語要真誠,為政要清平,辦事要圓通,行動要合時宜。正因為他與物無爭,所以不招致怨尤。
  • 上善若水:細讀《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講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個人看法。「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然,現在大眾的理解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理解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 《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繼續聊點《道德經》,聊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又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在《道德經》裡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這句「上善若水」。悟「道」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為什麼?老子就接著解釋:水滋養眾生,而又安靜的處在大家都很討厭的低洼的地方,這種品性就接近「道」。老子所說的「道」一點都不玄妙,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利他無我」。
  • 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道德經》中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其中的名言警句非常多,有很多是世人所熟知的,但是能夠真正理解其中含義的人卻鳳毛麟角,就算僅是理解字面含義的人也不算多,若不是參閱其他書籍,初讀起來可能也是一頭霧水。我整理了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道德經》中的名句,參閱一些典籍給大家整理講解下字面含義。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上善若水,水善何處?--《道德經》雜說之一
    上善若水,婦孺皆知;水有七善,初看《道德經》有點莫名其妙,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百思不得其解,看完蘇轍的批註,才恍然大悟。蘇轍對老子所講的水所具備的這「七善」進行了很好的闡釋:居善地——「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水往低處流,水從不違背這個原則,水之避高趨下是一種善於擇地的表現。這一點與「處眾人之所惡」的涵義是大略相同的,是告誡人們,應當善于謙卑,而不汲汲於高處。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上善若水的哲學含義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我們通俗解釋為:最高境界的人的言行品性和水一樣。那麼,水,又是什麼品行呢?——《道德經》第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就如經書首篇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是無法用具體語言來描述的,就連「道」這個名詞本身也只是勉強附會的一個代號。
  • 道德經思維-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上善若水-道德經taoteching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上善若水:上善:至高。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它不會因為萬物的生發而改變自己的運行,道之動也因此能周行不殆,道之用也綿綿不絕。天地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天地法道,以道的法則來運行。天地以道為本,與道相合。所以四時的變化與萬物的生長就表現出了花謝花又開,春去春又來的現象。這些現象的本質其實是天地與道同行,從人的視角看來即是長生。所以聖人以道為本,所作所為不能有任何的動機,或者說將道之自然當作唯一的動機。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家鼻祖用自然界中的水來喻人,教人。用自然界中的水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德如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
  • 道德經:「上善若水」,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圖來自網絡0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一一一《老子》對老子的這段話,我理解為:「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水一樣至柔至剛,那可以無堅不摧了。水能甘居下地,又能順勢而為,還能以柔克剛,這不是做人的至高之道嗎?對此被稱為「完人」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就這樣說過:「天地之道,應剛柔並用,不可有所偏頗」。水是自然法門,是遵循天意的,人不能逆天行事,所以我們要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 上善若水是誰說的?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善是美好的意思,上善就是最美好的事物。
  • 上善若水,懷善且行善
    上善若水,懷善且行善。動物世界中長尾鳥見到樹蛇後會躲得遠遠的示警,足見它它心懷善心,然而令人感動的是動物世界中難得的善舉,多多鳥發現樹蛇後會整日盤旋上空,守護同類,這小小善舉在人類世界中,怕是讓不少人都望塵莫及。古有《道德經》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老子眼中的「上善若水」,其實有7層意思,並不是簡單的善良如水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者《老子五千文》,這本書很簡短,但很經典,言簡意賅,蘊意深刻,分為《道經》和《德經》,共81個小章節。因為《道德經》非常經典,被尊為「萬經之王」,所以人們對其中的經典句子倒背如流。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有人也許沒有完整地讀過道德經,也沒有聽說過老子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可是一但提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都會很熟悉,甚至自己還經常用這個成語,追求這種品質。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