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養身第二

2021-01-14 伊尹柒方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養身第二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故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這段文字在當代也有著不同的解讀,更多的人理解中的解讀是這樣的:當所有人都知道美是什麼樣子,醜就誕生了,知道善是什麼樣子,惡就現形了。對比產生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這樣通過對比來顯現。所以聖人用無為的態度處事,不用言語教育人,創造而不擁有,作為而不倚仗,成功了而不居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不會失去。

乍一看,沒毛病,嚴格的按照文字解讀。但是仔細深入思考一下,發現問題多多。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和照本宣科的解讀法。

我們來看,老子說「知美則惡」,沒有說醜的事啊。那知道醜是怎麼來的?今人因美和醜是反義詞,所以給腦補上去的。老子說的是惡,那現在的理解,善的反義詞是惡,可是老子又為什麼說「知善則不善」,而沒說惡呢?

此外,你說有無,長短,高下,前後,甚至美醜,因為對比產生尚能理解,那音聲是什麼鬼?也是反義詞嗎?貌似現在的理解也不是的吧?所以,這樣的望文生義,肯定會產生巨大的歧義,把人的思想帶到溝裡去。

我們來說第一個歧義的產生,來自於對文字古今理解的不同。美之為今天的美麗的意思,是在後世形成的。而春秋時期美是與好相連的。美是非常好的意思。所以我們到今天也經常能看到美好,美意,這樣的詞語。同時也有人為修飾的意思,所以才有美化,美言這樣的詞語。所以單純把美聯想出醜來,是思維的狹隘表現。而善惡之別,也是後人理解附加的,春秋時期,「善」經常用於口語,表達的是一種形容和肯定的態度。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非能也,善假於物也」等,還有一個類似於今天的口語普通話裡的「好的」北方人口中的「行」河南人常說的「中」,周杰倫說的「哎呦,不錯哦」。

看一下這段古文: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看這裡的善,兩個善的意思,都並非是現在理解的善……跟惡相對的意思。前面的善射是指擅長於,誇他射箭的功夫太好了。後面的類似於誇獎讚嘆說,哇塞,太棒了,你可以教我嗎?

所以,老子這段文字,天下人知美則惡,知善則不善,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叫做——物極必反。

世界要保持一個多樣性,即使思想也是如此。任何一個想普世的價值觀,最後造成的都是災難。

而後面的六個詞,有無相生講的是道,難易相成講的是事,長短相形講的是物,高下相傾講的是勢,音聲相和講的是情,前後相隨講的是位。這一段在道家佛家都有一個詞來表達,道家叫感應,佛家講因果。有所感必有所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而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所以聖人不以自己的判斷和喜好去幹涉,不以說教去要求別人,做該做的事,用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從而實現德化之境。

創造而不以此為功,謂之生而不有。比如一個企業家,開創了企業而並不把他當成自己的私產。比如馬雲曾說過:「錢對我沒有太大意義,那只是數字。財富是社會交給我們進行管理和使用的,最終也要用於社會。誰要是以為那錢是自己的,那他就開始要倒黴了」。這話就很有生而不有的境界。

不因為自己做了什麼而要求別人反饋,叫做為而不恃。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麼做,我受了這麼多苦,我這麼努力等等,都是為了你呀。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說法並沒有贏得感恩,換來的只是無盡的煩怨。自己不開心,別人也很頭痛。

所謂聖人為因,凡人為果。因為覺得應該做去做,就是聖人,不會計較回報。為了回報去做的,最後大多都會生怨。因為慾壑難填,人都會得隴望蜀的。

而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這個解讀就更加的誤導人了。你不居功,功勞就不會失去?誰說的,歷史泱泱幾千年,被搶功篡功的例子少嗎?老子又不傻,怎麼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我們之所以說聖人為因,正是因為聖人考慮事情跟凡人不一樣。這個不去,並不是功勞在不在自己,而是自己不會因為這個功勞在不在自己而生煩怨。因為聖人的心不在結果上,他在考慮接下來他該做什麼。春秋的範蠡,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復國之後,帶著西施飄散而去,行商天下,成為後世傳頌的商聖陶朱公。

大明的劉伯溫,也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辭官歸隱,遠遁江湖。真正的聖人是為了理想而努力,功成則身退。因為有大功者,必有大權,甚至特權。很容易被特權所影響,昏了頭腦,走到自己的理想的對立面去。

從西柏坡到北京,出發前毛主席曾說過一個進京趕考論。「敵人的武力不能打敗我們,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證實。可是腐敗會成為糖衣炮彈。我們不能成為李自成。」

從大漢的推恩令,到大宋的杯酒釋兵權,再到大明的血洗朝堂,都說明,人性的弱點永遠都存在。那些曾經為了反壓迫而反抗的為理想奮鬥的人,一旦成功後,很容易成為他們曾經反抗的勢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我一不小心就活成了我曾經鄙視的樣子。

所以,不躺在曾經的功勞裡享受特權,而是繼續為新的理想而努力向前,這才是聖人該有的樣子。

治國與修身,殊途同歸,在這一章裡,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是:

物極必反,福禍相依。前途未卜,請君保重!

相關焦點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的世界性
    結合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美國經典中的〈道德經〉:文本、傳統與翻譯》(2017)文後提供的《道德經》英譯目錄與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學者邰謐俠(Misha Tadd)整理的「《老子》譯本總目」(2019),通過對孔夫子舊書網、亞馬遜圖書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文獻聯合檢索確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類《道德經》英譯本(全譯本、節譯本、改寫本以及借《道德經》之名進行的創作本)562種。
  • 《道德經》30句,道盡人生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大多數人能通過第一層就改變很多了,都不用到第二層。霧滿攔江終於使出殺手鐧,不僅告訴你怎麼讀書,還直接告訴你讀什麼書。就像把上帝的骰子提前透露給你。推薦了古書《道德經》。為什麼是《道德經》。比如《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新東方英語創始人俞敏洪對於《道德經》,在文章中或者演講中信手拈來,也強烈推薦大家要背下來。霧滿江攔首先也是要求《道德經》這本書背下來,能夠做到倒背如流,要用的時候隨時能調取。必定這本書並不長,全文才五千多個字。能夠背下來還不行,《道德經》可不是白話文,並不好理解。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都把善字理解成善良之意,實際上這是對《道德經》的粗鄙化解讀。如果在這裡就把善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善,那麼後面章節的解讀根本上就無法正確理解。在《道德經》一書中,善基本不做善良解。那善為何意?善的本意,和美相近。兩個字都和羊有關。
  • 訪泰國北部道家養生花園:學員別墅放《道德經》
    他在泰國清邁創辦的這家泰國獨一無二的道家養身花園經營十五年來,前來學習的外國人絡繹不絕,尤其是歐洲、美國等地的老外徒弟越來越多,僅培養的師傅也有數千人。謝明德覺得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道教僅僅是中國文化的滄海一粟。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第二句: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一句的大意是:不自以為是的人,更能彰顯他的品行;不自我炫耀的人,他言行會表明得更加明顯;不自我誇耀的人,才能夠很好地保有自己的功績;不自高自大的人,才會有更好的成長。只有不與他人相爭,因此沒有什麼人能夠與他相爭。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 《道德經》老子的修身養生秘笈:想要成就大事,學學這12個字
    道家貴生,《道德經》是一部論述「長生久視之道」的書。《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全文約五千字,其高度概括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享譽中外。自其問世以來,歷朝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養生學家等,均能從中得到啟示。紀曉嵐對《道德經》讚不絕口:「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楊朱的弟子環淵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老子留下的《道德經》,之後回到中原潛心研究,將《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名道篇為37章,下篇名德篇為44章,共為81章。環淵的弟子將《道德經》帶到了齊國,《道德經》成冊發行大概是在齊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那麼有人不同意了,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明明寫的是「咎莫大於欲有,禍莫大於不知足。」我個人認為古人的「知足」與今天「知足」的含義是不同的。道德經中的「知足」是了解的足夠多,知道的足夠多的意思。
  • 《道德經》首推中英雙語音頻書
    12月27日,由外文出版社推出的《道德經》(中英雙語誦讀版)在京首發,至此,由該出版社聯合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共同打造的「雙語誦讀中華經典」叢書正式合體亮相,《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三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經典著作第一次以雙語音頻書的形式共同呈現在讀者面前。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張朋悟道《道德經》功遂身退
    你如果不走,一定要想辦法加強你的思想道德建設,不要讓領導感覺心裏面不安全。今天很多有本事有能耐的人為什麼提拔不上去,為什麼結果不好?你知道嗎?就是因為你沒有讀「曾氏家書」。曾國藩讀《道德經》是比較通透的,他知道作為部下,你的功勞越大,你的領導越擔心,所以,曾國藩在家稱病,不上朝,在家寫家書。取得那麼大成就的人,就在家單純給孩子寫信嗎?因為曾國藩他懂得人性。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