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2020-12-15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

利用「根」「果」的樹形結構來分析。「曲則全」可以轉換為:曲乃全之根,曲成就了全。

舉個例子:人在沙漠中行走,由於沒有參照物,最終會返回原點。因為人左右腳長短不同,在行走時並不是絕對的直線,會有一個小小的曲率。

「曲則全」要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意思。一輛行駛的汽車,不論車輪歪曲了多小的一點,車輛終會繞一個大圈回到原點。

老子想說的就是只有將物體不停地朝一個方向彎曲,物體最後一定會首尾相連,合成一圈。首尾相連合成一圈稱為「全」。所以叫「曲則全」,曲生全,曲乃全之根。

「枉則直」

「枉」有彎曲,不直的意思。曲生全,為什麼枉生直。個人認為「曲」說的是單向的彎曲,而「枉」指的是雙向的左右彎曲。

例如鍛劍,我們正面敲打幾下,背面敲打幾下,不斷的左右調校才能把寶劍鍛直。所以老子說「枉則直」。枉生直,枉乃直之根。

「窪則盈」

「窪則盈」的完整說法是地窪而水盈。在地上挖個坑,水就會匯聚過來,填滿它。所以叫窪生盈,窪乃盈之根。

「敝則新」

個人認為「敝」更多的應該是弊病的意思。有弊病的東西生了沒弊病的東西,不完善成就了完善。「敝則新」應該是類似「不善成就善」的意思。所以「敝則新」探討的是一樣事物(工具)不斷完善升級的過程。

「少則得,多則惑。」

「得」也好,「惑」也好說的是人的心態。你果子不夠吃時,肯定兢兢業業地照顧果樹,一天到晚想著收穫果實,這樣你就會得到果實。但若你認為果子夠多了,那麼本能就會覺得不需要再照顧果樹了。覺得不足,所以守於根,故而能得果,這叫「少則得」;覺得足了,所以心生懈怠,不守於根,故而不能再得果。認為足夠了,就容易心生懈怠,心生懈怠就容易「忘根」,所以叫「多則惑」。

老子既然說「少則得,多則惑」。我覺得他其實是鼓勵人要不滿足,因為知足易生惑啊!

那麼有人不同意了,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明明寫的是「咎莫大於欲有,禍莫大於不知足。」

我個人認為古人的「知足」與今天「知足」的含義是不同的。

道德經中的「知足」是了解的足夠多,知道的足夠多的意思。老子所要表達的是既要明白一件事有利的一面,又要明白這件事有害的一面,利害都了解清楚了才能稱為「知足」。

而今人的「知足」,「知」是感知,覺得的意思。感到滿足,覺得足夠了,描述的是一種主觀心態,而這種主觀心態用老子那個時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以為多」。

在「咎莫大於欲有,禍莫大於不知足。」的前面是「天下有道,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有道路時,前馬走過後馬走,馬匹在馬糞中前行。天下沒有道路時,馬匹在原野上自由奔跑。直接翻譯雖然可以這麼翻譯,但是老子要表達的完整含義卻不是直接翻譯可以闡述全面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天下間建立道路,世人雖然享受了不迷失方向的便利,但是卻要承受馬匹在馬糞中前行的弊端;天下間沒有道路時,一方面馬匹可以在原野上自由的四處奔跑,另一方面就無法享有道路帶來的不迷失方向的便利了。有道路也好,無道路也好,都有其利弊。明白利弊,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有人把「一」解釋成「道」,我認為老子觀察分析萬事萬物的邏輯體系可以歸納為:知其果,守其根,明其道。道只是老子邏輯模型中的一環,比道更重要的這個邏輯模型,這個模型落實在行為上就是「守於根」,所以老子以為的天下式是「守於根」!

所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我的解釋是:聖人行事守於根,並把這種處理事物的方式作為解決天下一切問題的基本法式。個人認為此句是本章的核心主旨。

「不自見,故明。」

不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完美無缺,如此就會願意接受不同意見,願意接受質疑。而後自己的理論與見解就會不斷進步完善。所以不認為自己的理論一定是完美的正確的,反而讓自己的理論變得更加高明。所以不自見是明之根,「不自見」所以不失其根,不失根故可得果。

「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為是,是把事情做好的根。因為事情做的很漂亮,所以眾人「彰」之。要注意「彰」不是說人們稱讚你的謙虛,而是稱讚你把事情做得漂亮。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伐其根,果實自然生成。「生果」謂之「有功」。

「不自矜,故長。」

「矜」:尊貴,自貴,自重

不過於寶貴自己,以為什麼都不付出就可以得到,以為不用努力,也能成功。所以不驕不貴,願意付出努力,願意付出汗水,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不斷成長壯大。用現在的話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經歷磨練,怎麼成長。

所以「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邏輯結構上與「少則得」如出一轍,「少則得」換句話說就是「不自多,故守於其根,而後能得其果。」

所以這四句話,本質上還是在強調「抱一」,你守住根了,收穫果實是自然而然的。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無為」相同,「不爭」是不爭於「果」,而爭於「根」。在產生事物的根上去爭,那事物的結果自然會產生在你身上。

其道推動著其根轉化為其果。根轉化為果的過程具有必然性。為於其根,必定得其果;不為於其根,必定不得其果。所以為於其根,人莫能與之爭果。道將根轉化為果的這種必然性,是天地人都無法違逆的。所以說「莫能與之爭」啊!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聽說古代有能「以曲得全」者,哪裡是假話啊!彎著彎著總能彎滿三百六十度。

所以說,守於其根者,其果必得。

題外話:在這裡,我倒是對古人的制輪技術有所聯想了。拿一塊長木條,我每隔相同的距離,彎曲相同的角度,只要木條足夠長,我最後就一定能得到一個「全」(輪)!老子為什麼在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想想最開始人們將木條每次彎曲九十度,可以得到一個四邊形的「全」。我將彎曲角度折半,木條每次彎曲四十五度,我們能得到一個八邊形的「全」。再次二分,每次彎曲二十二點五度,我就能得到一個十六變形的「全」。再次二分,每次彎曲十一點二五度,我就能自然得到一個閉合的三十二邊的近圓形。三十二邊形內正有三十輻。所以說遠古時代的車輪,其實是正三十二邊形啊!古人調整彎曲角度為什麼每次都取二分之一,那是因為遠古時代沒有準確的度量工具,二分之一是最易獲得的標準角度。每次對摺就能得到一個新的標準角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3)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神」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情」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樸散則為器」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不尚賢」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第一句: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這一句大意是:能屈能伸的人,才能夠更好地保全自己;經歷過委屈和苦難,才能更好地回歸本性;有了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夠積滿水。東西會破舊掉,才會有新的事物來代替;可選擇的東西少了,反而容易做出選擇,而更容易得到;東西多了,往往會不知該怎麼進行選擇。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能以此說老子反對強盛,老子厭惡強盛麼?參考:《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物壯則老」》《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章老子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變化的完整過程是外動——道動——前名——後名。是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道被觸發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這就是變化的完整過程。而在變化過程中,必然是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
  • 《道德經》30句,道盡人生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錯誤的就像我在道德經第二章解釋的:「惡成就美,不善成就善。」美與惡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善與不善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唯與阿又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觀妙」?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一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為道」
    在樹形哲學中我用根與果代指前名與後名,而「為於根」從變化的角度看其實就是「外動」,只不過二者表達的側重點不同。因為外動針對的對象必然是前名,因為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的道,就在前名之中。所以外動(於前名)=為於根。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
  •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是《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誕辰2591周年紀念日。相傳《道德經》已問世2511年。為了紀念偉大哲學家老子,我們推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對當前疫情的解讀。溫教授於2019年出版了《道德經明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書,對《道德經》作了意本論的解讀。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亙古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老子道德經。有人以為是一本哲學典籍;有人以為是一部養生學書籍;也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可以對照現代科學概念。實際上道德經是一部集哲學、養生、宇宙觀於一爐的大成典籍。我們在此只探討道德經裡面氣功理論部分。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是一切終始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五千字,它闡述了「道」的神妙,「名」的端倪。然而,多少年來文人們對《道德經》來由的相傳;對《道德經》版本真偽、時序的鑑辨;對《道德經》的翻譯、注釋等等,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也是何等的神妙。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大家好,我是雅風,不知不覺,道德經我們已經講了一半了,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或私信我都說視頻更新的太慢了,說真的創作不易呀,因為站在講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也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老子,對得起道德經。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