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麼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如果都知道什麼是善,那麼不善的觀念也就出現了,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等都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這句話和哲學中的對立統一比較類似,但是老子的這句話包含的範圍更廣,結合第一章裡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很好的來理解這句話了,如果把「美」和「善」都看做是一種道的話,那麼人們對「美」和「善」的定義就不會是永恆不變的「美」、「善」,所以這才是那些對立統一關係存在的根源。就如同有人說美是好的,但同時也有人說美是不好的,這就是因為人們對美的定義不是永恆不變的。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做,什麼也不說,而是讓我們不要為了達到目的刻意的去做事、說話,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與預想相違背的結果出現,這就好比如果你為了討好別人而刻意的去做一些事、說一些話,但結果你卻發現並沒有討到他的好,甚至於會開罪於他。
所以聖人並不會刻意的去做事或者說一些刻意的話來教導世人,就像「道」一樣,讓萬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生長而不會橫加幹涉,也不會據為己有,更不會居功自傲,正是因為「道」有這樣的品德,所以天地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道德經》第二章的現實意義非常大,它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就好比現如今很多人為了放生就去大量購買動物去放生,結果不僅導致大量放生動物死亡,甚至造成更多動物被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