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020-12-12 元和天帝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麼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如果都知道什麼是善,那麼不善的觀念也就出現了,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等都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這句話和哲學中的對立統一比較類似,但是老子的這句話包含的範圍更廣,結合第一章裡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很好的來理解這句話了,如果把「美」和「善」都看做是一種道的話,那麼人們對「美」和「善」的定義就不會是永恆不變的「美」、「善」,所以這才是那些對立統一關係存在的根源。就如同有人說美是好的,但同時也有人說美是不好的,這就是因為人們對美的定義不是永恆不變的。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做,什麼也不說,而是讓我們不要為了達到目的刻意的去做事、說話,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與預想相違背的結果出現,這就好比如果你為了討好別人而刻意的去做一些事、說一些話,但結果你卻發現並沒有討到他的好,甚至於會開罪於他。

所以聖人並不會刻意的去做事或者說一些刻意的話來教導世人,就像「道」一樣,讓萬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生長而不會橫加幹涉,也不會據為己有,更不會居功自傲,正是因為「道」有這樣的品德,所以天地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道德經》第二章的現實意義非常大,它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就好比現如今很多人為了放生就去大量購買動物去放生,結果不僅導致大量放生動物死亡,甚至造成更多動物被捕撈。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這些都是提倡人要行有為之事,仿佛與道家的無為思想有衝突。道家的無為,難道是字面上的無所作為嗎?《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其中的無為之事,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 函谷關「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是老子的政治論,他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口中的」聖人「所說是有道的人。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品讀《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都說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是為政之意,無為,是指聖王不以人道治天下,而以天道治天下。我們知道,《道德經》第一章講了道生化萬物,道是萬物的本原。
  • 《道德經》:「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多少人用「無為」逃避現實
    《道德經》中常說,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道德經》第二章中講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色相和,前後相隨,連續列舉了六大矛盾。讀這一句話,可以感悟到很多道理,講完了六大矛盾之後,接下來的一句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白話解說
    王弼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 也,音聲之相和 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道德經》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美斯惡已 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二章的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如何理解這段經文內容呢?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道德經》為人在世怎麼做到無為而治?做到功傳萬年?
    之前我一直納悶一個事,《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就是這麼一本書讓中國影響變得更久遠,更伸長,後來了解之後,發現其中真的是有一種魔力,其中透析了世界變化的規律,天地萬物的養成與凋謝,我認為它與《周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章。
  •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第六十三章,老子認為,要有作為就必須「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要做成大事就必須不生事端,不惹是非,要生活有興味,就必須保持淡泊寧靜。他還提醒人們,做事情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無為」才能有作為,做事不要生是非。莫嫌淡泊無味道,淡泊之中才有收穫。「大」事總由「小」事生,「多」總由「少」積累成。
  • 貧瘠說《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探手已觸雲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的目的是什麼?不言的目的是什麼?你如何看?
  • 溪谷 | 《道德經》白話譯文 (第1-20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46帛書《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
    提示詞:[論道] 世界觀 方法論 辯證法 [論德] 無為 聖人之德 普遍聯繫 對立統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è已 皆知善 訾zǐ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hè也 先後之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j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