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2020-12-13 雪蘭日誌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互相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

如此美的韻律排比句,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朗朗上口,字字珠璣。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相對而產生的概念。人生從生命一開始到最終走向墳墓,從來沒有終止過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享受幸福和喜悅,還是體驗迷茫和無奈,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即是如此,面對榮辱,得失,成敗,哀樂,愛怨為何不能坦然處之?

其實,矛盾的產生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有了知識的概念。大道無言,大道無際,它孕育了天地萬物,並使天地萬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們始終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任何概念和範疇都是牽強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是老子的政治論,他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口中的」聖人「所說是有道的人。聖人明白大道的絕對性,所以他們才能拋棄和超越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這種無所作為的處世哲學,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真正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對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

今天看來,人們似乎已經接受了「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在磕磕絆絆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事,真的非人力所能改變,人和自然只能和諧共處。所謂的「無為」,恰恰如同太極的四兩撥千斤,教導人們在順勢而生中避免做許多無用功,其實蘊含著大智慧。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聖人行不言之教」的,我的理解是默默身教作為而無需言傳。雖為「不言」,但身體力行去做就是一種時時存在,潛移默化的教導,這種教導比言傳更加有效且效果根深蒂固。

在我們日常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無論學校做了如何的教育,子女身上舉止言行總留有「家長的影子」,這就是家庭環境中家長行為的影響。即便很多並非言傳,卻已「身教」。身教的榜樣力量永遠勝過言傳。我們雖做不了聖人,但一定要有一顆向聖人學習的決心,很多事就能更加看得開,看得準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取得一點點小成績就驕傲自滿,若是真正懂得了得到和失去,只是一種相對轉化的概念,就不會再有居功自傲的幼稚心態了。」功成而弗居「,恰恰因為不居功,那一點點功績才更值得尊重而不會失去。

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學會了謙遜與內斂,無論為政為人都是優秀的人生品質和處世哲學。在這一點上,曾國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例子就很值得人們思考。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看似「無為」,實則「有道」。只有通達大智大慧的人,才有如此開闊的心胸和視「有」「無」為一體的無私無欲的做法。一般人真的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所以才為「凡夫俗子」,所以才難理解「聖人」的人生高度。

收穫: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順其自然的生活。「功成而弗居」,學懂悟透謙遜內斂,工作生活中永遠不可居功自傲,才能讓自己活得踏實、幸福。

【 歡迎關注「雪蘭日誌」,一起學習成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能悟出《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的人,商以致富,名成天下!
    用這首讚譽範蠡的詩開始,被古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對老子的思想研究的非常透徹,對《道德經》中的「功成而弗居」這五個字,可以說是奉為座右銘。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多字,文言雖然簡意,但從古至今,被國人稱為聖籍,在世界範圍內,更是名享海外,被譯成多國語言並發行。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品讀《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這些都是提倡人要行有為之事,仿佛與道家的無為思想有衝突。道家的無為,難道是字面上的無所作為嗎?《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其中的無為之事,究竟是什麼意思?眾妙之門「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音聲相和,聖人以天道為政,則應該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益。無需耳提面命地教導百姓,百姓復歸於真,自然而活,當然會擁戴自己的君王。而如果君王以人道教化百姓,時間久了,民就會生怨,民有怨就會唾棄君王。前後相隨,聖人無為而治,而能讓百姓勤勉有為,讓天下這個系統有序不亂的運行。功成而身退,以身處後則能先民。以身處前,則不能先民。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白話解說
    王弼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帛書版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 《道德經》第二章(功成弗居)美、惡的觀念產生蘊含了什麼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如何理解?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惡的觀念產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不善的觀念產生了。那我們來思考一下怎麼同時就有了。通過表象進行對比知道的。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 也,音聲之相和 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每日一點道德經,深度思考,體悟人心——何為君子行不言之教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物質與意識形式的存在都是相互對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短與長相互對應、小與大相互對應、善與惡相互對應、美與醜相互對應。而對事物和現象的定義,則往往取決於人自己的主觀自願。既然每個人對事物的評判都有自己的標準,所以老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簡單的翻譯,真正有德行的人,應該是不幹預事物本身的發展,少說話,多做事,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和改變外界環境。
  • 《道德經》為人在世怎麼做到無為而治?做到功傳萬年?
    之前我一直納悶一個事,《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就是這麼一本書讓中國影響變得更久遠,更伸長,後來了解之後,發現其中真的是有一種魔力,其中透析了世界變化的規律,天地萬物的養成與凋謝,我認為它與《周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章。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探手已觸雲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的目的是什麼?不言的目的是什麼?你如何看?
  • 貧瘠說《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現代人真的讀懂「道德經」了嗎?這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書
    說在前面,其實,《道德經》就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說明書。老子在講世界的本源真理,客觀規律,道的時候,用到強曰這個概念。道德經講述一個無為的道理,或者叫做無為的生活方式,學習態度,那麼如果這樣去絕對化思考,就又入坑了,因為老子又說了,動善時候,講究時機,不要亂動。打拳擊也知道這樣的道理,蹦蹦跳跳,消耗體力,亂打昏招,最後不是給對手打趴下,而是累趴的。
  • 若你身處逆境,請細品《道德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讀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 平生不讀《道德經》,縱稱英雄也枉然;君不見假燕窩之事呼?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摘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馬雲——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一切事物也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美轉化為不美,善轉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行之必然,亦是事物發展之規律。若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恆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那必然會事與願違,終究會導致不善的結果的出現。」正心正舉因此,「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