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悟出《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的人,商以致富,名成天下!

2020-12-15 四傑讀書會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用這首讚譽範蠡的詩開始,被古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對老子的思想研究的非常透徹,對《道德經》中的「功成而弗居」這五個字,可以說是奉為座右銘。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多字,文言雖然簡意,但從古至今,被國人稱為聖籍,在世界範圍內,更是名享海外,被譯成多國語言並發行。

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的經典,傳播的力量可以跨越東西方的文化鴻溝,在世界範圍內甚至可以平衡種族差異,其根本原因在於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揭示人類本源之道的聖籍。

但是真正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的人,歷史上也沒幾人。

歷史上風雲人物何其之多,像吳起、商鞅、韓信、徐達、白起、李牧、伍子胥等等,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也不至於受君王猜忌,能領悟到這五字真言,他們必定會急流勇退,還能保全性命。

「功成而弗居」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我們共同閱讀《道德經》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中「功成而弗居」這句話的意思是:

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有了功勞不要居功。

老子回時認為:

有了功勞而不自居有功,功勞也不會離你。

這五字真言是老子對社會、人生、時事、政治的深刻認識,老子的思想不但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只有聖人才能達到老子的聖哲境界。

正因為範蠡懂得「功成而弗居」,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就急流勇退,得以全保性命,並三次經商成巨富,自號陶朱公,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而範蠡其好友文種沒悟出「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被逼自刎身亡。

歷史上沒有悟出《道德經》「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而居功引來招致殺生之禍的人太多了。

有範蠡的好友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卻被賜死。

有幫助秦國富國強兵的商鞅,在秦始皇死後商鞅卻被車裂而死。

有向吳王直言諍諫的伍子胥,辛勞一生被賜死。

老子說過:

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難免招致災禍。

一般人在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幾人捨得放下。

老子在這裡說出了「功成而弗居」,並向世人說知進而不知退的禍害,並希望人們在功與利面前能很好的把握好度,做到適可而止。

例如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他對老子思想極為推崇,而且王陽明的讓功避禍思想,是千古流傳的。

王陽明的下面一番話,說出了「功成而弗居」這句話的思想精髓:

功是禍始,從前我只想建立奇功,現在卻唯恐有功讓不出。

這其中的變故,真是一言難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是老子的政治論,他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口中的」聖人「所說是有道的人。聖人明白大道的絕對性,所以他們才能拋棄和超越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這種無所作為的處世哲學,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真正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對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都把善字理解成善良之意,實際上這是對《道德經》的粗鄙化解讀。
  •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 寶寶名字大全:道德經神採奕奕的寶寶名字,帶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姓名的時代性是指人之取名,沿於時尚,因時而變,與社會背景、環境、形勢及時代精神風貌密切相關。現今社會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名字往往能為我們展示的就是最初的印象。一個名字,是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一、《老子》中神採奕奕的寶寶名字1.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萬物作焉而弗始」
    第二章老子言:「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凡是變化必有前名與後名,或者說必有根與果。老子為什麼說完「萬物作焉而弗始」之後緊接著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萬物變化如環與「生而不有」有什麼關係?這要從變化的損益說起。凡是變化必然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所以在冰化為水的變化過程中,冰不斷減少,水不斷增多,冰損而水益,冰失而水得。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每晚5點和9點更新,請大家多多指教哦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白話解說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帛書版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 《道德經》第二章(功成弗居)美、惡的觀念產生蘊含了什麼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如何理解?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惡的觀念產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不善的觀念產生了。那我們來思考一下怎麼同時就有了。通過表象進行對比知道的。
  • 《道德經》:大者宜為下,謙下者最終得天下人心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道理大家都懂,可要做起來卻並非那麼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六十六章中就為此做了一番解讀。他以此章提示告誡人們,《道德經》江海因低成王,謙下者因不爭得天下心: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在職場中,什麼是「為而弗恃,功成弗居」?
    「為而弗恃,功成弗居」出自於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二章,「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漢代的河上公取其意整理為,「為而弗恃,功成弗居」這八個字,通俗易懂,便於流傳。如果把這段翻譯適用的語境放在職場中,初讀,似乎會有斷章取義的感覺;再讀,似乎有點超然物外,不合實際的感覺;三讀,似乎覺得和職場沒有太大關係;四讀,感覺說的不光是職場,還可以說其他很多的語境中;五讀,會覺得應該還少了些什麼。如果我們翻看《道德經》原文,會發現還有一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譯出來的意思是,「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業才不會失去什麼」。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若你身處逆境,請細品《道德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讀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起名:古風的小孩名,不想脫穎而出都不行
    一、《道德經》中古風的小孩名1. 希之出自《道德經》: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希之」選自道德經,這句話解釋為:「不言」的教導,「無為」的政治,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夠體會到,也很少有人能夠做好。——《集韻》寓意孩子在以後人生旅途中能具有容貌俊秀的優良品質,真正做一個一貌傾城的人。8. 澄弘澄:心澄體靜。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仿佛能夠摘星探月5.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你對「功成而不居」這句話有何看法?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出自《道德的》第二章的第一句話,我們先讀《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