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以為國,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用這首讚譽範蠡的詩開始,被古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對老子的思想研究的非常透徹,對《道德經》中的「功成而弗居」這五個字,可以說是奉為座右銘。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多字,文言雖然簡意,但從古至今,被國人稱為聖籍,在世界範圍內,更是名享海外,被譯成多國語言並發行。
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的經典,傳播的力量可以跨越東西方的文化鴻溝,在世界範圍內甚至可以平衡種族差異,其根本原因在於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揭示人類本源之道的聖籍。
但是真正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的人,歷史上也沒幾人。
歷史上風雲人物何其之多,像吳起、商鞅、韓信、徐達、白起、李牧、伍子胥等等,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也不至於受君王猜忌,能領悟到這五字真言,他們必定會急流勇退,還能保全性命。
「功成而弗居」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我們共同閱讀《道德經》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中「功成而弗居」這句話的意思是:
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有了功勞不要居功。
老子回時認為:
有了功勞而不自居有功,功勞也不會離你。
這五字真言是老子對社會、人生、時事、政治的深刻認識,老子的思想不但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只有聖人才能達到老子的聖哲境界。
正因為範蠡懂得「功成而弗居」,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就急流勇退,得以全保性命,並三次經商成巨富,自號陶朱公,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而範蠡其好友文種沒悟出「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被逼自刎身亡。
歷史上沒有悟出《道德經》「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而居功引來招致殺生之禍的人太多了。
有範蠡的好友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卻被賜死。
有幫助秦國富國強兵的商鞅,在秦始皇死後商鞅卻被車裂而死。
有向吳王直言諍諫的伍子胥,辛勞一生被賜死。
老子說過:
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難免招致災禍。
一般人在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幾人捨得放下。
老子在這裡說出了「功成而弗居」,並向世人說知進而不知退的禍害,並希望人們在功與利面前能很好的把握好度,做到適可而止。
例如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他對老子思想極為推崇,而且王陽明的讓功避禍思想,是千古流傳的。
王陽明的下面一番話,說出了「功成而弗居」這句話的思想精髓:
功是禍始,從前我只想建立奇功,現在卻唯恐有功讓不出。
這其中的變故,真是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