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2020-12-12 北川愚不可及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

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01 原 文 讀 誦

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 · 第五章

翻譯:林語堂 | 領讀:朱丹濱

《 道德經 · 第五章 》

- Tao and Teh · Chapter 5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Nature is unkind: It treats the creation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The Sage is unkind: He treats the people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How the universe is like a bellows!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Empty, yet it gives a supply that never fails;

The more it is worked, the more it brings forth.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By many words is wit exhausted.

Rather, therefore, hold to the core.

02 白 話 淺 釋

【第五章白話直譯】: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己發展。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嗎?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而生生不息。 政令煩苛反而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03 現 代 啟 示 錄

老子《道德經》流傳至今,「由淺入深」的註解很多。在這裡,我們會聊一些和現代人相關的,淺顯易懂的現代啟示。更多《道德經》「深度講解」,可以收聽文章底部相關音頻欄目。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段一直是《道德經》中被人誤解較多的話。很多人說,你看!這就是統治階級魚肉百姓的依據啊!

當然,老子肯定不是這個意思……

這裡的「不仁」絕對不是殘暴的意思,只是沒有「好惡分別」。

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天地的運行有其特定的規律,並不會依據某人的喜好,或者某個人格化的主宰而改變。而且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界的規律,本來就各有各的功用。不能因為春天明媚、冬天寒冷,就省去冬季。四季「反常」反而會乾坤顛倒,亂了套。

- 順勢而為 -

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法則,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從我們的行為心理到健康養身,從經濟現象到社會發展,都有自己內在運作的規律。我們很多時候都強調要「人定勝天」,總覺得只要努力就會有好結果。老子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無論是天地的運作還是人世間的發展,我們首先還是要遵循其本來的發展軌跡與法則,「順勢而為」才是智慧的選擇。

- 天下為公 -

同時,作為一個管理者或者領導人,拋開個人「好惡」,理性公正地對待你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讓他們各安其位,平衡且自然地運作,才是一個團隊或組織長久發展的基礎。

一千人眼裡的一千本道德經

您有怎樣的收穫和感悟

- 歡迎留言區討論 -

發 / 現 / 用 / 得 / 上 / 的 / 國 / 學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傳統文化講師

青島恆星國學院特聘教授

歐洲東方商學院學術總監

廣州菊坡國學書院副院長

相關焦點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十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初識老子:多版並讀《道德經》第四章
    【討論】一、「芻狗」是什麼?這句光草狗就能有三種解釋1、重點是「祭祀用的」,所以草狗也很重要。天地沒有區別心,對萬物都很好。2、重點放在「草狗」上面了,都賤。天地沒有同情心,對貴重的也像草狗一樣。一說,認為三孔之單管吹奏樂器。漢·鄭玄注《周禮》、《禮記》:「籥,如篴,三空。」二說,認為籥為六孔之管樂器。《詩·國風·簡兮》鄭玄箋:「籥,六孔。」三說,郭沫若依據甲骨文、金文考證,籥為編管樂器。楊蔭瀏也持此說。四、橐龠是什麼?
  • 溪谷 | 《道德經》白話譯文 (第1-20章)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尤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本文共4000字,閱讀需15分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很多人都把這句話都理解錯了」,一次家庭讀書會上,我兒子突然領悟,「人活著如果不能修為自己,那天地都不容你。」修為自己,其實就是本章的一個主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領會透了《道德經》的前三章,在企業管理、社會為人處事和家庭關係上,其實都已經是足夠用了,前三章是基礎,以此基礎,才能化生萬物。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
  •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觀妙」?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亙古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老子道德經。有人以為是一本哲學典籍;有人以為是一部養生學書籍;也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可以對照現代科學概念。實際上道德經是一部集哲學、養生、宇宙觀於一爐的大成典籍。我們在此只探討道德經裡面氣功理論部分。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解義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解義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能夠成為一個遵從天道,愛惜萬事萬物以及一切生命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開始服用玄德(服用玄德指服食道德的意思,即服食精神食糧);重新開始服用玄德即是所謂的重視積德行善;只要內心真正的重視積德行善則沒有克服不了的私心雜念和欲望以及病態心理;當心中的私心雜念和欲望以及病態心理全部被克服的時候,內心就會像虛空一樣廣闊和清靜,心是廣大和清淨的,根本不能知道心的極限在哪裡;在這找不到極限和邊緣的心中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經文解讀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風箱的這一特性(即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可以類比於道之虛無而生萬物之有這一特性。所以說道於萬物不就類似於風箱之於風動嗎?聖常言道:禍從口出。事實上長舌的人往往屢遭困厄。所以不如常保虛靜之道,少言或者不言。行不言之教。
  • 上善若水:細讀《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講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個人看法。「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然,現在大眾的理解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理解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是後學篡入,則這一章的「無為」就沒有由來的突兀,進而「不爭」、「使民無知無欲」等等,皆無從說起。
  • 道是一切終始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五千字,它闡述了「道」的神妙,「名」的端倪。然而,多少年來文人們對《道德經》來由的相傳;對《道德經》版本真偽、時序的鑑辨;對《道德經》的翻譯、注釋等等,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也是何等的神妙。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人也。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 悟畫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感悟畫第一章 眾妙之門 原典 古人畫理指出「計白當黑」、「筆墨未到處乃藏神之所」,和道德經中「常無欲以觀其妙」理出一轍。眾妙之門在哪裡?我們生活在萬物產生之後「有」的世界中,這個世界形形色色,豐富多彩,如果在這個世界中能感受到「同出而異名」的「無」的力量,又能從無中見到有的產生,如此循環,玄之又玄,就能尋找到眾妙之門的方向了。
  • 「道德經字典版」第一章,觀妙
    第一章 觀妙  ( 道「○」;德「一⊙」 ) (道章部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路,方向,途徑;法則、規律;說,講。恆:永久,永恆】。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因此在製作道德經字典版時,決定以帛書甲、乙為藍本,再行參照郭店楚墓竹簡版、河上公版以及後世流行的通行版 ,然後綜合權衡以抉擇。畢竟自己學識有限,能力有限,初心乃為自己能夠更好的學習這部曠世偉著,做一點努力。因此雖力有不逮,力不從心,但也強行為之。道德經字典版肯定有諸多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同道指正為盼!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老子的三件法寶是什麼?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感悟在這一章中,老子聊到了自己執守保全「道」的三件法寶,也就是老子哲學的三個核心原則,他們分別是慈愛、儉嗇和謙虛(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看似都是柔弱、退讓的手段,其實這其中隱藏著老子的智慧。
  • 道德經第26章,躁與靜,最考驗人心與境界
    《道德經》的文章停更了有半個月,有原來堅持一直在學習的網友發信息問,這陣忙什麼?很榮幸在做一件事,或活著的某些時候,還能被人有所惦念。或許,也便是這樣的小小惦念,讓我們在堅持某件事情時,還會感覺到有同行者的力量。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