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老子:多版並讀《道德經》第四章

2020-12-12 哲學社

【文本】

楚簡、帛甲、帛乙出自: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

河上、王弼、傅奕出自:中國古典藏書03道藏

【解字】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

猷:(yóu)曾為「猶」的異體字,本義為某種獸的名稱,猴屬。假借記錄「謀略」、「猶如」、「猶豫」等義,後二字分化,「猷」」記錄「謀略」之義,「猶」記錄「猶豫」、「猶如」等義。

橐爚:(tuó)(yuè)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猶今之風箱。 「橐鑰」亦作"橐爚"。

與:通作「與」

屈:詘、淈,三字皆有枯竭、窮盡之意。

數:通「速」。快。

【校注】

「多言數窮」之「言」當為「聞」。帛書甲、乙本皆作「多聞數窮」。

「天地不仁」和「天地之間」並無前後因果、邏輯關係,似為後人添加非儒之言,楚簡併無此句!

【釋義】

天地沒有慈愛,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一般,聖人無仁厚之德,對待百姓就像芻狗一樣。

天地之間,像風箱一樣,空虛的沒有盡頭,越鼓動風就越多。

知道的多了反而加快達到極點,不如保守中和。

【討論】

一、「芻狗」是什麼?這句光草狗就能有三種解釋

1、重點是「祭祀用的」,所以草狗也很重要。天地沒有區別心,對萬物都很好。

2、重點放在「草狗」上面了,都賤。天地沒有同情心,對貴重的也像草狗一樣。

3、這個是新解,重點放在「用完就扔」上面了。天地無情,應運而生,隨時而去。

二、橐是什麼?

槖,囊也。——東漢·許慎《說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

具爐橐,橐以牛皮。——《墨子·備穴》

三、龠是什麼?

《周禮·春官·大司樂》:「笙師掌教龡竽、笙、壎、籥、簫、篪、篴、管。」周代以來的歷代宮廷多以「羽籥」為祭祀舞具。

籥的具體形態大致有三說。一說,認為三孔之單管吹奏樂器。

漢·鄭玄注《周禮》、《禮記》:「籥,如篴,三空。」二說,認為籥為六孔之管樂器。

《詩·國風·簡兮》鄭玄箋:「籥,六孔。」三說,郭沫若依據甲骨文、金文考證,籥為編管樂器。楊蔭瀏也持此說。

四、橐龠是什麼?

河上公註:橐龠中空虛,故能有聲氣。

王弼註: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之求也。

孤鴻註:無底之囊曰橐。有孔之竅曰籥。取其動蕩鼓風之義。

五、如何理解「多言數窮」?

河上公:多事害身,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稀言。

初識老子:多版並讀《道德經》第四章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註:插圖源於網際網路,侵刪!

相關焦點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十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讀老子《道德經》,可以學會屌絲逆襲,信不信由你
    有人說,老子道德經能教會下等人增上等智慧,鹹魚翻身,屌絲逆襲的方法。這也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圖片來自於網絡老子道德經一般人很難入手。其實如第七十章「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是從第二十八章入手的。第二十八章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老子的三件法寶是什麼?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感悟在這一章中,老子聊到了自己執守保全「道」的三件法寶,也就是老子哲學的三個核心原則,他們分別是慈愛、儉嗇和謙虛(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看似都是柔弱、退讓的手段,其實這其中隱藏著老子的智慧。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還淳第十九)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歷史文化告訴我們:老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亙古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老子道德經。有人以為是一本哲學典籍;有人以為是一部養生學書籍;也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可以對照現代科學概念。
  • 兩千年前,老子就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早晨5點起床,跑步兼遛狗,回來洗一個熱水澡,喝一杯熱開水,開始讀一章《道德經》。清晨的時光最寧靜,沒有思緒的幹擾,心神氣寧,最適合讀《道德經》。今天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發現老子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其餘版本有西漢,長沙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版本不同字數累有出入,但是大意一致。當然道德經的版本,遠遠不止這麼幾部。中國文人,世世代代對道德經的注釋和解讀。多如繁星,不勝枚舉。而道德經也是全世界出版發行量,第二大書籍,第一為西方的聖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道德經》老子的修身養生秘笈:想要成就大事,學學這12個字
    德國啟蒙運動學家康德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它的哲學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觀妙」?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 《道德經》問答15章-古人為什麼一直在錯解《老子》
    以魏晉王弼本《道德經》為代表的通行本,在近兩千年的時間基本被作為標準範本,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公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甲、乙兩部《老子》抄本,打破了這一定論,因為其中《道經》和《德經》的排列順序不同,很多文字也不同。1993年郭店楚墓又出土了部分竹簡《老子》,其中大量的文字與漢帛本又有所不同,更異於通行本。
  • 《道德經》有多偉大?魯迅:不讀它,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魯迅說,不讀這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馬雲行商數十載,唯獨此書不曾離身。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老黑肯定是研究了《道德經》後才有的他的思想,因為相似度幾乎是100%,但小黑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也就中學水平,不說也罷。還有就是,這麼一來馬克思也間接是老子的學生,真是奇妙啊!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