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多偉大?魯迅:不讀它,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2020-12-17 騰訊網

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魯迅說,不讀這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馬雲行商數十載,唯獨此書不曾離身。

古今中外的高人,談起這部經典,已經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漢學家餘英時稱其

「將道家的哲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香港中文大學劉笑敢的《劉笑敢:古今智慧100講》在喜馬拉雅獨家上線,30年道家研究心得,七十載人生經歷,他將帶你從「道」的層面擺脫日常思維,你會發現「後退其實是向前」。

他是國學大師張岱年授業的第一批博士,學術功底深厚,著作等身,被稱為中國哲學界的中堅力量。

初試啼聲,他的博士論文就震驚學界,讓吝於言辭和筆墨的張岱年直呼「精彩」,還在無意中挑戰了著名漢學家葛瑞漢,西方學術界的大門就此為他敞開。

他精研老莊哲學數十年,融貫中西,兼顧百家,「解傳統文化而取中西會通的思維方法」。

他的著作《老子古今》花費十數年才完成,被哲學家勞思光評為「乃多年來所未見的傑作。」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餘英時稱其「將道家的哲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密西根大學任訪問學者、講師。課程立足原典之上,並融入社會命題、人生問題的探討,廣受學生好評。

有聽友留言說:

我作為一個即將面對高考高中生,深受成績的波動的折磨,直到在高二之時接觸了國學,我的思想逐漸開闊。

我比較喜歡道德經,不僅因為它是經典,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了捨得。研讀每一篇都有收穫。我現在研讀到了第五十六章,以我的經驗閱歷已經研讀困難,我看到了這個專輯,收聽了發刊詞,令我耳目一新,毫不猶豫的就購買了。

希望在即將衝刺的高三階段,可以讓道德經陪伴我走過艱苦並且快了的歲月!感謝劉老師。

詳備精審

乃多年來所未見的傑作

劉笑敢喜歡學術研究,總是能從中獲得樂趣,與樂趣相比,是否被同行理解,同行是否認為他的研究結果重要,都是其次。重要的是,這是他自己的發現,這個發現太妙,太有意思,太值得。

比如,《老子》版本眾多,這些版本是如何演變的?演變過程能否有新的啟示?

1990年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時,劉笑敢再次用語言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版本的文本字句,推斷文本的演變過程以及文本最早的狀態。

哲學家勞思光高度評價說:

對老子之版本及地下數據之校勘及詮釋,詳備精審,乃多年來所未見的傑作。

讓老子被誤讀的思想

通過更廣泛的傳播,被「拿回來」

劉笑敢坦言,他做學問,一,遵循文本原意,二,不套用別人的觀點,哪怕這個人再權威,他也不盲從,而是在忠實文本原意基礎上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發現。

舉例來說,「道法自然」出自老子。但自然一詞指什麼?根據王弼的註解,這是指個體的自然。

王弼是歷史上有名的經學家和哲學家,劉笑敢的同行、老師、學生都以此為權威,深為認同。

劉笑敢卻不!他拋開王弼的註解,反覆閱讀《老子》原文。

研究之後,劉笑敢認為,老子的「道法自然」著眼點是百姓、物質、生命,是天下萬物,是更高層次,更大格局的自然,並非單指個體,也並非現代漢語或英語、德語、法語中的自然。

在劉笑敢看來,老子的思想屢被誤讀,而這樣的例子遠不只是「道法自然」,還有「知其雄,守其慈」等等。

正是這些原因,他開了一門課,為大家講述老子,使自己的研究被更多人知曉,而老子被誤讀的思想,也能通過更廣泛的傳播,被「拿回來」。

《劉笑敢:智慧100講》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帶你重新認識《道德經》

預計更新105期,一節僅需0.94元

>>>>>課程亮點

正解原文,回歸文本

精讀81章原文,9大模塊整合《道德經》獨特思想命題,每天15分鐘,汲取《道德經》的精華本意。

融貫中西,勾連中外

覆蓋中西方和《道德經》相關的思想、文化和爭論,從古代帝王術、道教信仰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一部課程,給你最豐富的《道德經》解讀。

回溯傳統,啟示當下

在當代生活情境中反思《道德經》,個人的出處進退,企業管理決斷,人類共存命運……用《道德經》的思想力量,解決你的生命困惑。

>>>>>學生評價

香港中文大學2016-2017下學期學生評語:

劉老師經常舉日常生活中自己經歷的例子去解老子思想,很有趣,亦能引發人思考,主旨清晰,討論深入,例子也生動貼切。貼近原文,見解獨到。

香港中文大學2012-2013下學期學生評語:

老師教學認真,學識廣博,表達很清晰,幫助我開拓了中國文化視野。

香港中文大學2016-2017上學期學生評語:

劉教授的課程提高了我對中國哲學的理解。立足原典,治學認真,涉及到新的文化領域,內容豐富,也增加了對人生問題的探討。

香港中文大學2011-2012下學期學生評語:

劉教授強調文本的嚴謹性,且常持開放態度,令人十分欣賞。而且他令我以另一個角度去讀中國哲學(不作過度詮釋),使我獲益良多。對兩岸三地以及海外的研究狀況皆有涉及,令我們對中國哲學的現況有所了解,有趣而且深入。

>>>>>你將獲得

100集課程,精讀《道德經》81章原文

九大模塊,濃縮道家的思想精華

購買須知

▲ 本節目為虛擬內容服務,訂閱成功後不退款,請您理解。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喜馬拉雅FM特供付費課程。嚴禁翻錄成任何形式,嚴禁在任何第三方平臺傳播,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精選8則,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老子那裡的道德二字與我們後世所理解的還是有很大區別。在老子那裡,道者,規律也、大道也、自然也。也就是說,道經是老子對於大道的描述,而德是老子大道哲學所衍生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經》精選8則,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有這樣一句話:天若讓人滅亡,必先讓人猖狂。當你人生得意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上天故意給你留下的一個禍患根源。而這是你更應該注意。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從中學習如何提高自己人生的領導力。只要讀過《道德經》的人就會發現,其實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老子早就在裡面講到了,並且還為此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有無是相生的,有無是相對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更多的時候,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會比有用的東西,給自己的人生起到更大的價值。老子藉此警示後人,每一個人要保持心靈的"無",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對今人來說,中國傳統文學中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的魅力,就在於文字的籠統,卻能解讀的十分透徹。
  • 《道德經》老子的修身養生秘笈:想要成就大事,學學這12個字
    德國啟蒙運動學家康德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它的哲學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 白巖松:我有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這句結束語讓我放棄
    」現實生活中,可以說,能真正跟隨自己內心生活的人不多,而是變成了金錢的奴隸,拿著一個月兩三千的工資,還想著掙更多的錢,最後才發現,就算掙再多的錢,也開心不起來。在2018年的「烏鎮文化講堂」中,白巖松以「《道德經》——我的生命之書」為題,向在場的觀眾們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感悟和人生智慧。
  • 白巖松:我可以月入2000萬,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讓我放棄
    能夠真正清醒的人很少,而白巖松就是那為數不多「不忘初心」的人。大家都知道白巖松,是央視非常著名的一位主持人。他曾經在一個訪談中說過,自己曾有一個月賺2000萬的機會,自己也非常心動,畢竟這樣不用多久自己就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了,但是自己思考一番後就拒絕了這個機會。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閱讀更多精品文章!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
  • 道德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避禍求福
    人有千算,天則一算。人生,不用著急,有的人先揚後抑,有的人先抑後揚,有人一步一個臺階。但是最後,每個人總會回歸到最真實的自己。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那麼,到底什麼是天道呢?《道德經》中說,其實就是這4大天規罷了!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出土的道德經抄寫在帛書的,距老子時代僅二百多年,被稱為帛書老子。當年根本不叫道德經,名稱就是老子,是後世封為道德經。更重要的是,老子上下兩篇,居然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其實要叫應該叫德道經才對!雖然《道德經》被篡改是一種遺憾,但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被篡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篡改的話,《道德經》未必能流傳到現代。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這是怎麼一回事?天道不是更偏向善良的人嗎?好人不應該有好報嗎?當我們在生氣小人為何無病無災、逍遙自在,只盯著這些表象之時,卻沒有明白種種亂象之外,存在著我們認知之外的緣由。
  • 真正悟透老子的兩條「天規」,好運不爭而來,人生少有災禍!
    一個人有多少慈悲心,就有多少福報,慈悲心可以淨化貪慾,可以真正做到無私無為,可以讓自己的利益和多數人的利益保持一致,利益萬物而不是損害他們,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只有慈悲心才能做到利而不害,而合乎法則做人做事,天道也必定促成他成就自己,如道德經所言: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對它進行深入闡釋研究,意義深遠。從哲學上來說,《道德經》是中國一部非常獨特而且超前的哲學著作;從宗教上來說,它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學習《道德經》,是對智慧的傳承,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道家獨特思維方式和道教的進一步了解。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有人說:讀過《道德經》的人,便是一場智慧修行,連「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狂人魯迅也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不知道宇宙的真諦!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生活中,對君子要有仁義之風,而對待小人就不能心慈手軟,而是給矛迎頭痛擊。要興正道,必然就要滅奸邪。房間的衛生,你不打掃,垃圾會自己走嗎?現在很多人,都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認為只要不損害自己利益,就是與己無關的心態。不多嘴,不評論,不批評,做個誰也不得罪的傻好人。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1881年2月9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中國文學家魯迅誕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的良心,魯迅是中華民族的良心,他們都是民族苦難的記述者,人的靈魂的叩問者。
  • 《道德經》正解-生活之「道」 眾家推崇.獨家解說
    經多日反省,後確定寫些自己精通的,在讀的眾多書中,最喜愛和受益最多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中奧妙不用多說,自然是博大精深。《道德經》是一座自然智慧的寶藏,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感悟。認真讀完小編對《道德經》的解讀和感悟,定會讓你受益良多!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有不同的價值追求,也會有不同的樂趣體驗。在先哲看來,人生最大的樂趣,在於人性高揚的自覺和自得;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自得之後的手舞足蹈。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人生堅守,也就有對人生不同境遇的不同思考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