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正解-生活之「道」 眾家推崇.獨家解說

2020-12-13 強氏小強

經多日反省,後確定寫些自己精通的,在讀的眾多書中,最喜愛和受益最多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中奧妙不用多說,自然是博大精深。《道德經》是一座自然智慧的寶藏,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感悟。認真讀完小編對《道德經》的解讀和感悟,定會讓你受益良多!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老子》就是指《道德經》)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毛主席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中國中醫科學院傅景華教授說:「兩千多年前的老子為甚懂得那麼多道理,今天的人卻望塵莫及,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至虛極、守靜篤』,在這種境況下人才能玄之又玄,達到眾妙之門。」

各朝各代歷史名人都對《道德經》有高度點評,我讀《道德經》不說有千遍,幾百遍還是有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能悟透《道德經》那是不可能的,就說說個人的感悟和這本書對我的幫助。

下面結合當代社會、現實生活來解說《道德經》第一章,如有高見,歡迎來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文字表達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名」如果可以用言語、文字表達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名」。用「無」來表述天地萬物未形成的初始狀態,用「有」來表述宇宙萬物的命名,孕育萬物的源頭。因此要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有」中去體會「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都可以稱之為深奧、玄妙,它不是一般的深奧、玄妙,而是比玄妙更玄妙,比深奧更深奧。是宇宙萬物的總門。(「道」是什麼,說不清楚。從「無」的奧妙到「有」的奧妙,這其中調息一切奧妙變換的門徑就是「道」)

這裡的「道」看似很玄妙,其實我們怎麼理解就怎麼用,我這裡認為它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和方法,學它就要用它,「道可道,非常道」,能說出的來方法就不是真正的方法,只說不做的道理是成不了大道。這裡的「道」是實踐,下面舉個例子。

一個人想學騎自行車,便查閱資料,網上搜索,把騎自行車的方法、步驟背的滾瓜爛熟。他就會騎自行車了嗎?書上網上能表述出來的方法只是知識,而不是技能,沒有實踐的練習,只靠眼睛看,是不可能學會騎自行車的技能的。

我們常說溝通技能、演講技能、寫作技能、談判技能等等,為什麼不說溝通知識呢?因為這些都是靠花時間練習實踐才能得到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語文、數學、英語、地理、化學、物理等等。

技能是什麼?技能是你以為你知道,但是你沒有做過,就永遠不會真正知道的事。是必須身體力行才能得到的東西。

你以為你以為的只是你以為的!就像現在的很多大學生,名校畢業後,剛剛工作工資很低就會抱怨,但不知道,知識只是知識,技能比知識更重要。價值是磨鍊出來的。

而老子的「道」呢?老子的「道」比技能還要重要一萬倍,它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是通過感悟「道」獲得的所有三觀總和,是通過體會「道」獲得的所有對世界上的認知總和。它潛意識的影響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影響我們對任何事情的每一個態度。並要求我們必須終生保持學習!

我總結一下,對我工作、學習、生活一切事情影響佔比:知識20%,技能30%,「道」50%。

以上是我解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事事有真假,觀點無對錯。如有高見,望賜教。

《道德經》第一章中還有兩個字要提出來說,「無」和「有」。這兩個字才是第一章的精華。

前面說了,用「無」來表述天地萬物未形成的初始狀態,用「有」來表述宇宙萬物的命名,孕育萬物的源頭。這裡說無和有都是出自一個地方,只是名字不同。我們想要逍遙快樂自由的生活就要調整心態,才能從「有」到「無」。

我們的名字,單位的職稱,社會的地位等等,我們所求所做的事情,都是一個追求「有」的過程,現代人生活很累,壓力很大,很喜歡攀比,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就也想有,不斷地奔跑,追逐這些「有」形物質,而放棄了「無」形資產。其實我們要是站在「無」的立場去觀察世間萬物的變換規律,要以「無」的心態去觀「有」,才能無中生有

怎麼站在「無」的立場去感悟「有」呢?說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裡有個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的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在不停的倒。他不解的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裡面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經滿了,幹嘛還倒呢?」

老禪師的意思是說:你既然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嘛還來請教呢?

做事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心態,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別人才能往這個空杯子裡面倒東西,總是滿杯,驕傲自滿,怎麼可能聽得進去呢?這就是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就是歸零狀態,就是「無」!「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活到老學到老,良言只能講給空杯的人聽。

中等智慧的人聽到別人說「道」,好像聽得懂,又好像聽不懂。「道」到底是什麼?不能說一點都不知道,又不能說懂,這樣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下士聽「道」,或大笑,或一臉不認同,或一臉的懷疑,這也是好的。最起碼聽完了。

而有些人聽「道」,沒有聽完,就攻擊,就否定,就一推意見的人,他們好像什麼都懂。這種人我覺得就不用在和他說「道」了,差得太遠。

以上僅僅代表我個人理解,如果讀完有收穫,有感悟,有贊同,歡迎交流。如果讀完有反駁,有指點,感謝評論。

改日再來解讀《道德經》第二章。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種投資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帶來巨大的效益,讓他從眾多頂級投資人中脫穎而出,備受推崇。當然,這需要一些個人的悟性。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
  • 悟畫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感悟畫第一章 眾妙之門 原典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⑤。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⑦,玄之又玄⑧,眾妙之門⑨。 注釋①道:名詞,宇宙本原。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②道:動詞,解說、表述。③名:名詞,「道」的形態。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實際上並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鳴,而是符合文學傳播理論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傳抄,其思想就不單單是作者一人的,還有後人的再創作。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所說的眾妙是指什麼?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既然是開啟眾妙之門的鑰匙,那麼這眾妙又是什麼呢?我想這就是老子寫出道德經的目的吧。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然道德經雖好,沒有人知道她,沒有人傳播她,沒有人學習她,沒有人使用她,我想也是枉然。可惜人常懷寶玉而不識,反被西方人視為珍寶。故吾輩需大力宣傳道德經,使國人皆熟讀之。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第51章:「道」「德」
    【解析】老子在這一章裡將「道」和「德」二者並立起來論述,這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有所涉及,這一章我們主要就道德和萬物的關係進行解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我們知道,萬物之所以能夠生長和發展,就是因為其順應了客觀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大道。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旅美學者趙啟光 用英文給外國人講《道德經》
    鳳凰衛視11月26日《魯豫有約》,以下為文字實錄:趙啟光用英語講解道德經解說:知名學者趙啟光做客魯豫有約,現場用英文講解老子《道德經》。趙啟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他和共和國共同成長,曾經歷過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行無轍」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七章。《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我們來仔細分析這段話:善於行動的人,不會給自己留下後遺症。他們善於全面分析,時刻謹慎把握時機,做事恰到好處,所以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因素。善行者之所以能這樣行動是基於對道的深刻認識,善用道。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河上公註解相對詳細,對部分文字和概念都進行了註解,同時又闡發了《道德經》的玄理。「信言不美」句經文,王弼註:「實在質也。」河上公註:「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博者不知」句經文,王弼注「極在一也。」河上公註:「不博者,守一元也。」比較王弼河上公二家解讀,《道德經》經文的內涵就被揭示出來。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有多重要?淺論《道德經》在現實生活中的最大作用
    《道德經》作為一部古籍,在現代社會中卻越來越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值得我們認真探究一番。《道德經》通篇八十一章,其實每一篇都在訴說、描募著道,而道法自然的立論更是振聾發聵、涵義悠長。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世間萬事萬物皆非憑空而生,皆由變化而來。人在向生之心的作用下,會演化出各種各樣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在向生之心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所以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只有一個核心目的——利己,換句話說損人利己的事,因向生之心而生,利己利人的事,也因人的向生之心而生。但是人群聚居,若是任由損人利己的事橫行,世人又怎麼能在其間好好生活呢?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這四個字。練其字,淨其心,悟其道。在神俠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裡面也出現了這句話,悟道之人領悟「上善若水」,修煉成仙。
  • 張朋悟道《道德經》道衝久用而不盈
    這裡的宗,可以理解為祖宗的意思,其實引申為萬物之源更為貼切一些。道衝,道什麼時候才起作用?《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先生觀察日常生活的細節,對於生活的總結,也是藝術,當然了,「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老子先生編著《道德經》同樣適用。我們平時吃飯時,用碗去盛一些飯菜,設想一下我們取碗的時候,是去取個空碗?
  • 道德經的智慧分享-《道經》第一章 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前言:小編一直認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即「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道德經》是道教最主要的經典,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內藏之智慧無窮無盡,實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拜讀學習之神書。故小編鬥膽忝以拙筆與各位讀者分享《道德經》之不世智慧,拙劣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海涵。
  • 眾妙之門的鑰匙,解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字的古字,網上只找到一張盤山解老 篇一常:簡單明了的規律。以:適當的量。同:聚道可以用道(同道路的道)來做形象的比喻。但它包含的道理可不是簡單的道就能解釋的,可以用這個解釋來命名但是不要被這個名字局限了思維。「無」是天地空間的起源,「有」是萬物分化的母親。所以,適當的動念去觀察天地空間的運轉來了解「無」的規律,從過程中觀察萬物形態的變化來了解「有」的規律。
  • 《道德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第九章最後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告訴我們一個明哲保身的方法,歷史上很多大智慧的人應用這個方法,才沒有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唐朝的郭子儀,功滿天下,曾一個人深入敵軍,不僅沒有被殺死,同時還將敵人轉化成盟軍,獲取了戰爭的勝利,可是在勝利後不久,就藉口自己年老病衰,於是解甲歸田,足不出戶,不再和以前的同事來往,即使皇帝派人去探望,也要裝出一副馬上快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