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多日反省,後確定寫些自己精通的,在讀的眾多書中,最喜愛和受益最多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中奧妙不用多說,自然是博大精深。《道德經》是一座自然智慧的寶藏,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感悟。認真讀完小編對《道德經》的解讀和感悟,定會讓你受益良多!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老子》就是指《道德經》)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毛主席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中國中醫科學院傅景華教授說:「兩千多年前的老子為甚懂得那麼多道理,今天的人卻望塵莫及,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至虛極、守靜篤』,在這種境況下人才能玄之又玄,達到眾妙之門。」
各朝各代歷史名人都對《道德經》有高度點評,我讀《道德經》不說有千遍,幾百遍還是有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能悟透《道德經》那是不可能的,就說說個人的感悟和這本書對我的幫助。
下面結合當代社會、現實生活來解說《道德經》第一章,如有高見,歡迎來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文字表達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名」如果可以用言語、文字表達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名」。用「無」來表述天地萬物未形成的初始狀態,用「有」來表述宇宙萬物的命名,孕育萬物的源頭。因此要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有」中去體會「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都可以稱之為深奧、玄妙,它不是一般的深奧、玄妙,而是比玄妙更玄妙,比深奧更深奧。是宇宙萬物的總門。(「道」是什麼,說不清楚。從「無」的奧妙到「有」的奧妙,這其中調息一切奧妙變換的門徑就是「道」)
這裡的「道」看似很玄妙,其實我們怎麼理解就怎麼用,我這裡認為它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和方法,學它就要用它,「道可道,非常道」,能說出的來方法就不是真正的方法,只說不做的道理是成不了大道。這裡的「道」是實踐,下面舉個例子。
一個人想學騎自行車,便查閱資料,網上搜索,把騎自行車的方法、步驟背的滾瓜爛熟。他就會騎自行車了嗎?書上網上能表述出來的方法只是知識,而不是技能,沒有實踐的練習,只靠眼睛看,是不可能學會騎自行車的技能的。
我們常說溝通技能、演講技能、寫作技能、談判技能等等,為什麼不說溝通知識呢?因為這些都是靠花時間練習實踐才能得到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語文、數學、英語、地理、化學、物理等等。
技能是什麼?技能是你以為你知道,但是你沒有做過,就永遠不會真正知道的事。是必須身體力行才能得到的東西。
你以為你以為的只是你以為的!就像現在的很多大學生,名校畢業後,剛剛工作工資很低就會抱怨,但不知道,知識只是知識,技能比知識更重要。價值是磨鍊出來的。
而老子的「道」呢?老子的「道」比技能還要重要一萬倍,它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是通過感悟「道」獲得的所有三觀總和,是通過體會「道」獲得的所有對世界上的認知總和。它潛意識的影響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影響我們對任何事情的每一個態度。並要求我們必須終生保持學習!
我總結一下,對我工作、學習、生活一切事情影響佔比:知識20%,技能30%,「道」50%。
以上是我解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事事有真假,觀點無對錯。如有高見,望賜教。
《道德經》第一章中還有兩個字要提出來說,「無」和「有」。這兩個字才是第一章的精華。
前面說了,用「無」來表述天地萬物未形成的初始狀態,用「有」來表述宇宙萬物的命名,孕育萬物的源頭。這裡說無和有都是出自一個地方,只是名字不同。我們想要逍遙快樂自由的生活就要調整心態,才能從「有」到「無」。
我們的名字,單位的職稱,社會的地位等等,我們所求所做的事情,都是一個追求「有」的過程,現代人生活很累,壓力很大,很喜歡攀比,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就也想有,不斷地奔跑,追逐這些「有」形物質,而放棄了「無」形資產。其實我們要是站在「無」的立場去觀察世間萬物的變換規律,要以「無」的心態去觀「有」,才能無中生有!
怎麼站在「無」的立場去感悟「有」呢?說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裡有個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的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在不停的倒。他不解的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裡面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經滿了,幹嘛還倒呢?」
老禪師的意思是說:你既然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嘛還來請教呢?
做事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心態,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別人才能往這個空杯子裡面倒東西,總是滿杯,驕傲自滿,怎麼可能聽得進去呢?這就是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就是歸零狀態,就是「無」!「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活到老學到老,良言只能講給空杯的人聽。
中等智慧的人聽到別人說「道」,好像聽得懂,又好像聽不懂。「道」到底是什麼?不能說一點都不知道,又不能說懂,這樣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下士聽「道」,或大笑,或一臉不認同,或一臉的懷疑,這也是好的。最起碼聽完了。
而有些人聽「道」,沒有聽完,就攻擊,就否定,就一推意見的人,他們好像什麼都懂。這種人我覺得就不用在和他說「道」了,差得太遠。
以上僅僅代表我個人理解,如果讀完有收穫,有感悟,有贊同,歡迎交流。如果讀完有反駁,有指點,感謝評論。
改日再來解讀《道德經》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