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所說的眾妙是指什麼?

2020-12-13 無道無德不成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既然是開啟眾妙之門的鑰匙,那麼這眾妙又是什麼呢?

從個人來講,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望一生平平安安、健康長壽、事業有成,有情人得成眷屬、家庭和諧、婚姻幸福美滿,夫妻白頭偕老,財富有餘,朋友滿天下,乃至死後靈魂升入天堂。

從國家、民族、社會來講,善良的人都希望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國家和平,長治久安,沒有戰爭殺戮,沒有暴力謊言,沒有爾虞我詐,沒有陰謀詭計,沒有奸邪惡霸,沒有家仇國恨。

以上這些大概就是老子所指的眾妙吧。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有的人努力拼搏仍然鬱郁不得志,有的人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卻得不到對方的好感,有的人家財萬貫,卻一身疾病。特別是如今這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生男生女、留守兒童也越來也多。世界也並不和平,貧窮和飢餓仍然威脅到許多人。

如何實現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望呢?我想這就是老子寫出道德經的目的吧。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然道德經雖好,沒有人知道她,沒有人傳播她,沒有人學習她,沒有人使用她,我想也是枉然。可惜人常懷寶玉而不識,反被西方人視為珍寶。故吾輩需大力宣傳道德經,使國人皆熟讀之。以下是摘自《妙真經》的一段話:

夫道德治之於身,則心達志通,重神愛氣,輕物賤名,思慮不惑,血氣和平,肌膚潤澤,面有光瑩,精神專固,身體輕強,虛實相成,鬢髮潤光,佼好難終。治之於家,則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宜弟順,九族和親,耕桑時得,福實積殷,六畜繁廣,事業修治常有餘矣。治之於鄉,則動合中和,睹正綱紀,白黑分明,曲直異理,是非自得,奸邪不起,威嚴尊顯,奉上化下,公如父子,愛敬信向,上下親喜,百姓和集,官無留負,職修名榮,沒身不殆。治之於國,則主明臣忠,朝不隱賢,士不妒功,邪不蔽正,讒不害公,和睦順從,上下無怨,百官皆樂,萬事自然,遠人懷慕,天下向風,國富民實,不伐而強,宗廟尊顯,社稷永康,陰陽和合,禍亂不生,萬物豐熟,界內大寧,鄰家託命,後世繁昌,道德有餘,與天為常。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如果大家喜歡,歡迎點讚或留言評論,謝謝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乃王者書,教你做一個永恆的王者!

道德經: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告誡人類要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的文字看似直白如話,但它的表達方式很特別,所以理解起來就很困難。像道可道,非恆道的句式,就是道德經首創,我們也可以試著這樣表達,比如命可命,非恆命;定可定,非恆定。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悟畫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感悟畫第一章 眾妙之門 原典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⑦,玄之又玄⑧,眾妙之門⑨。 注釋①道:名詞,宇宙本原。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②道:動詞,解說、表述。③名:名詞,「道」的形態。④名:動詞,說明。⑤母:母體,根源。
  • 《道德經》講:「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什麼意思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的「同」與上句的「同」意思一樣;第一個「玄」指玄妙難懂;「玄之又玄」指玄上再疊加一個玄,在萬千世界裡,每個事物都是由虛無和實有所組合的有機體,而它們的虛無和實有都各有不同,千變萬化,錯綜複雜,可以理解為萬千世界的不斷變化;「眾妙」指萬千世界的眾多玄妙;「門」指認識的方法、途徑。
  • 「道德妙要」恆道第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八句,原文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這幽微難測的「無」,是玄妙而又玄妙的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句式】並列句,同一個主語,包含兩個分句。共同的主語是「無」,也就是「『客觀有』但『主觀無』」,如暗物質。
  • 道是一切終始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五千字,它闡述了「道」的神妙,「名」的端倪。然而,多少年來文人們對《道德經》來由的相傳;對《道德經》版本真偽、時序的鑑辨;對《道德經》的翻譯、注釋等等,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也是何等的神妙。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 簡譯 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常無欲(禪定),以觀其妙(奧妙)。常有欲(冥想),以觀其徼(邊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體驗),同謂之玄(變化)。玄之又玄(多維),(天地、萬物)眾妙之門(開啟)。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長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名可名,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玄無玄有
    所以說這個裡邊呢,說這個幹勾於,也就是這個宇啊,它是代表空間的,宙是代表時間的,現在科學對它就是這麼叫的,宇宙就是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所以這個宇就代表空間,那我們這個竅,這個口啊,或者是說這個洞,就是指空間。實際上空間是什麼?
  • 眾妙之門的鑰匙,解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西方的古文明符號本章爭議很大,一為常無,欲以...還是常無欲,以....的斷句釋義上。二為」玄「的結構概念。第二種我用了原句不作解,以免誤導,各人理解不一,曾經不知道找過多少古今資料和模型來套,但是這是最微的結構了,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對的,不管有沒結果,猜測推理的過程卻彌足珍貴,真的像文章最後那句眾妙之門,並不讓你沉迷卻能無意中讓你學到許多許多,所以準備和另外幾句經典的天書放一起,借鑑其他古籍,另開篇章討論。
  • 帶你解讀《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3解讀本章是道德經的核心,老子直接開門見山,給出了「道」的含義和性質,讀懂本章是接下來讀好道德經的基礎。「道」是「無名」,「無名」的特點是空無,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妙」。但必須強調的是,空無不是虛無。虛無是經不起推敲的,到最後證明壓根就沒有,虛無的東西對一個人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空無則不然,就好像天空,它雖然什麼也沒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窮盡它,越發現它遙不可及。「道」 和天空一樣,神秘又常見,通遠又近在咫尺。又盡在眼前。
  • 道學之旅——眾妙之門
    之前,對於《道德經》只是單純地局限於老子之學。前日借著讀書會的由頭,開始了《道德經》的閱讀。而這一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我知道,我的道學之旅就此開啟……第一章 眾妙之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讀完這一章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句話是指萬物虛無之境,不可名狀的高妙!一切可以用言語去形容的,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道。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文化節玄妙的道,老子的方法教我們去體會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個字就是道,可見道的重要性,道統領全書,全書都是圍繞道進行深入論述。
  •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能達到無欲者,從此解脫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我的講解能讓那些迷茫的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什麼呢?主講是講道的存在,提出了道的概念。然後告訴大家要怎麼修行才能達到道性的境界。全文翻譯如下:道可道,非常道。
  • 讀老子《道德經》,可以學會屌絲逆襲,信不信由你
    有人說,老子道德經能教會下等人增上等智慧,鹹魚翻身,屌絲逆襲的方法。這也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版本是王弼版本。如果按當年老子寫的,文言文斷句,老子並沒有自己斷句。是王弼、河上公等人斷的句。河上公是神仙,他的弟子安期生也是神仙。王弼版本是道德經通行本。後世一般讀的道德經是王弼斷的句。
  • 《道德經》:道不遠人,就在身邊,眾妙之門透漏了修行秘密
    對聯通俗易懂,說的是有與無,真與假的認知與轉換,代表了中國傳統最根本的哲學思維。《道德經》開篇而名義,第一章裡就說,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和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換。
  • 《道德經》正解-生活之「道」 眾家推崇.獨家解說
    經多日反省,後確定寫些自己精通的,在讀的眾多書中,最喜愛和受益最多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中奧妙不用多說,自然是博大精深。《道德經》是一座自然智慧的寶藏,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感悟。認真讀完小編對《道德經》的解讀和感悟,定會讓你受益良多!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 「道德經字典版」第一章,觀妙
    第一章 觀妙  ( 道「○」;德「一⊙」 ) (道章部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路,方向,途徑;法則、規律;說,講。恆:永久,永恆】。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欲:欲望,嗜欲;想要,希望;愛好,喜愛】,以觀其妙【妙:美,好;奇巧,神奇,神妙,奧妙;精妙,精微;巧妙,高明;通眇(細微,幼小,年少)】;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噭:微妙呼喊、鳴叫(稍縱即逝);牲畜的口,常指牲畜後竅(肛門);古同「吃」;形容聲音響亮】。
  •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我們把其中這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單獨拿出來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如果想要更加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人都是有欲望的,世間大多數的紛爭皆來源於欲望,但恰恰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