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生長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名可名,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贊敘明是非。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謂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汙辱,則生貪淫也。
眾妙之門。能之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02
—
呂祖秘注道德經心傳
道,乃混元未剖之際,陰陽未分之時,無天地以合象,無日月以合明,無陰陽以合氣,無造化以合其道,者是個「道」字。
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謂之「可道」。道不可須臾離,而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者(同「這」)是可道底(同「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如此之玄,非空於玄,而實有玄之之妙。
如此光景,豈是口可道,只可心領會,而心可道,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尋常日用五倫之道,非治國安民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陰陽順逆之道,者個道,豈是有作有為尋常之道?故曰:非常道。
名,何謂是名?無動無形、無機無化、無極無虛、無空無相者,就是名。名不知其為名,故名也。
可名,是心名其名,難謂口可名其名,心領神會,可名其名,謂之可名。
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虛中虛,空中空,虛中有實,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聲名,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響之常名也,連有影有響,算不得此名,而況有實具者乎?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連先天中之先天,還算不得「道名 」二字,就是強為道為名,只是不開口者,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經老子之意,方說得其奧旨者,才是非常道、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純一不雜,一團底性中之性,為之始,連天地也在後生,連陰陽也在後剖,那時節才是無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者是太上恐後人不知所以然,強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無名之始,何嘗有天地之形?既無天地,又何為無名之始?此「天地」二字,要另看,那時節,有天地之性存於中,而無天地之形者,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個萬物,在外講就是天地生化之道,夫妻、父子、君臣、朋友化育之理;在內講,體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現如意之光,珊瑚瑪瑙珍珠寶石之相,要在一個「母」字上求,方有萬物,者是個性中有為。
萬物之母者,是個實中求虛而虛中返實底景象,也說不出「有」為萬物之母妙處,要體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奧妙,此正是「有」為萬物之母了,俱是個虛空中景象,是個有名底萬物,從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有母而化生出萬物,才道一個「故」字,因故而實中才生出一個虛無底境界,故吾「常無欲以觀其妙」,不從萬物中來,安得從萬物中而觀妙者?就是「慮而後能得」,那個「莫顯乎微」,又得那個「莫見乎隱」者,才是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到此率性底地步,吾故能常常無欲以觀吾道之妙,故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同「竅」)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遊之徼,所關甚重,所系非輕,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之妙,從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門也。
吾若無欲而心領神會,得道之妙,皆從此道之妙,而求其道妙之徼,任其出入關閉,皆由於我而不由於徼之督令,自專之權柄,者就是「在明明德」而「止於至善」之道。
吾方能常常去有欲之心,以觀吾道之徼。此「徼」字從「母」字中來,上「妙」字從「始」字中出,總是元始之母,而生妙於徼,皆從心可道之道,從心可名之名,而合於始生之母,方得到一個「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體道之妙,知道之徼,此兩者,豈不是同出之門戶者也?
妙於心,而徼於意,同其玄之又玄底境界,在那個囫圇之時,溶化之際,而不可道其道之妙,而不可名其名之玄,都玄而又玄,到無為之始,無聲無臭底時節,惟精惟一,言那個能體道之士、慎篤之輩,除此安得入眾妙之門?
篤信謹守,抱一無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門、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謂其道也。嗟乎,道之義大矣哉,而復無其言。
—
朱子云:「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懸於太空;天地既闢以後,此道寄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
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費而隱,實無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發見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虛而無物,實無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
人不知道,曷觀之《詩》乎!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道不可有言矣!
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道不可無稱矣。須知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
太上慈悲渡世,廣為說法,曰:鴻蒙未兆之先,原是渾渾淪淪,絕無半點形象——雖曰無名,而天地人物鹹育個中。此所以為天地之始也。
及其靜之既久,氣機一動,則有可名,而氤氤氳氳,一段太和元氣,流行宇宙,養育群生。此所以為萬物之母也。
始者,天地未開之前,一團元氣在抱也;母者,天地既闢之後,化生萬物是也。
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有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仿佛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
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若使昏聵,適成枯木死灰。
修士至此,當滅動心,不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
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
人慾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萬物,人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但此一覺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釐間耳。
學者務於平時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積累而成也。
修士興工,不從無欲有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復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兩者雖異名,而實同出一源——太上為之一玄。玄者,深遠之謂也。
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然無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不存一動之想。有一心,無二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至於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非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不知直養,是以旋開旋閉,不至耗盡而不已。至人於玄關竅開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關一竅。太上首章即將無名有名、觀妙觀竅指出,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餘無可進步也。故開頭四句,說大道根源,實屬無形無狀,不可思議窮究。惟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即如人直養於靜時也。
天地忽闢之際,靜極而動,一覺而醒,即人偵氣於動,為煉丹之始基。第此轉眼之間,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實為開天闢地之端。自古神仙,無不由此一覺而動之機造成。又曰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同出而異名。
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竅,無而有,有而無,實不可以方所名狀。縱舌如懸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謂之玄玄。學者亦不有視為杳冥,毫不窮究一個實際下落。果於此尋出的的確確處,在人視為恍惚,在我實有把憑。久之著手生春,頭頭是道矣。
04
—
《道德經》的秘密
太易先生黃紫檀
何謂有為?何謂無為?《道德經》指出:「無為而無不為」。又曰「上德無為」,「無為故無敗」.《道德經》裡面,直接出現「無為」一詞的,有13次。
《道德經》是人類歷史翻譯和發行量最大的經典。歷史上,從韓非子開始,無數名人為《道德經》做了形形色色的註解,一共有八位帝王為《道德經》做過註解,其中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順治四位留下注本傳世;而其他人為《道德經》寫的注本,加起來至少超過2萬本。
同一部《道德經》,有人用它治國,開創了文景之治;有人用哲學解讀它,拿了不止一個博士學位;有人從中悟出高深的科學假想,然後對中華文化頂禮膜拜;有人從中學到深邃的養生思想,功成身退享盡天年.《道德經》,描述的是治國還是修道?是哲學還是「主義」?是宗教還是科學?是養生還是修真?是消極還是積極?
籠罩《道德經》的,有太多的迷霧了。
要理解《道德經》,必須了解,《道德經》上承《易經》,是伏羲黃帝學術的繼承者,《道德經》裡面「聖人」的原型,就是黃帝;下啟尹喜莊子列子文子鬼谷,是諸子百家的源頭之學,可以說「百家皆出自道家」;更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老子,他本人是羲黃至道修煉的繼承者,是身體力行的實修者,更是登峰造極的證道者!
是以,一切《道德經》的註解,不可與《易經》、《黃帝內經》、《陰符經》及尹喜莊列諸子割裂,這些道學元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最終的指向都是「道」。老子、莊子、尹喜、列子等,同是道學史上的「博大真人」。
何謂真人?洞徹並掌握宇宙全部奧秘,於無極之野中不死不滅、生生不息者是也。這樣的人,並非天生,乃是從踏踏實實的實證中步步走來,伏羲黃帝如此,老子亦不例外,而老子親著的《道德經》更不可能迴避這個核心。由此可知,《道德經》雖然放之於四海皆準,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至道修煉。
《道德經》揭示了宇宙和生命的終極奧秘,所以可以用於不同領域,但是這些都是外用,《道德經》真正內用之道,是可以長生久視的「聖功」——這就需要用來達到「道」這個本源的核心技術。這個核心技術,與後世層層遞進、性命雙修的金丹大道有很大不同,它直截了當、直指本源,簡單明易、大巧若拙,它甚至不講性命雙修——以「道」涵括「命」,以「德」涵括「性」,有何性命可言?
這種古樸的證道之術,與黃帝之守神,廣成子之守一,伏羲之「以類萬物之象,以通神明之德」,路子出奇的一致,顯然是同一鼻孔出氣。雖然用文字來描述都是錯,但要勉強為這種證道技術命名,稱為「無為法」無疑是最貼切。
無為法從伏羲睹河圖而悟道那一剎那已經肇始,黃帝時期成型,並造就了一批上古天真,創造了一個「端拱垂裳而天下治」的大同社會。老子得商容秘密傳授至道後,縱觀歷史,知道人心將無可避免地會進入淪喪、敗壞的大周期,上古之醇厚、真樸將離散,變為下古之機巧、詐偽,因此將至道修煉的全部——尤其是無為法,用種種喻名,隱藏於《道德經》一書,並口授於關尹喜,留下至道火種。
站在往聖的肩膀上,老子集無為法之大成,並為後人開創出從無為法轉為有為法之道術。
無為法特點之一,是直截了當,《道德經》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是獨立的一個無為法,簡易明了,依之而修,都可證入「獨立不改」的「天下母」——大道之根。
無為法特點之二,是「以一法涵括萬法」,進而「以無法為有法」,故《道德經》八十一章連貫起來,又揭示了無為法深不見底、玄之又玄的九重境界,如學者根基、道德足夠,則九重境界瞬時可達,則不難頓悟乃至頓成。
用無為法演化為有為法,《道德經》開創出成功的路子。《道德經》八十一章,依《周易》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的原理進行疊配,可以生發出無窮無盡的有為法,適應無窮時空的無窮生命的一切個體差異。如81章重疊,81×81,可演變為6561個證道技術;進行三疊,則有6561×81=531411個證道技術;,進行四疊,則有531411×81=43046721個證道技術.如此反覆疊乘,其法可臻於無窮無盡。
大道惟一,術法多端。《道德經》囊括了所有人類已知未知之證道法門。
《道德經》用於證道是它最根本的內核,而推之於各個領域,可以有不同闡釋和解讀,二者乃體用關係,可以相得益彰,並不衝突。是故,《道德經》可以指導科學、宗教、政治、文藝、哲學.乃至一切學科,正如道學是人類一切學科的總綱領一樣。但是,羲黃老莊學術之根本,畢竟是「無為法」,因此《道德經》的核心,乃是其中博大精深的無為法,離此則無法透析《道德經》。
無為法是大道修煉之巔峰,是上古時代一切真人證悟之道樞。秦漢以降發展起來的丹道,則是有為法的巔峰;大道家園傳承的道家大成淨土法,則是有為法裡面最具普度精神的典範。有為是無為的基礎,而無為法又是一切有為法的基礎;無為法像太極之中央原點,根據離原點距離的遠近,可以判斷此有為法的高低正旁;無為法的原理,是所有有為法都要遵循的根本原理;一切有為法,最終都要歸於無為法。
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研討會
內容:特別傳授老莊無為法、無為法之根源——先天易
學術導師:太易先生,號太始子,道家文始派易道醫三位一體全法全訣傳承人。
法脈傳承:麻衣道者--陳摶--張無夢--賈得升—終南寧氏一脈—寧象理—太易先生
【友情提醒】:購買文始真解大佩服後請截圖給至真師兄,並將快遞地址電話告知,方便接收教材和法器等贈品。
文始法脈課程諮詢報名
請添加至真師兄
因為微信更改了推送規則,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如果不點『在看』或者沒有『星標』,可能就看不到我們的推送了!"文始法脈微信圈子」
正式創建
歡迎同道
入圈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