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於中原,從此進入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三百六十年的分裂割據時期。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的政治格局和經濟秩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方人口大舉南遷,從此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向南移動。
雖然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經歷了巨大的變動和斷層,但是在文化衍延層面卻出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又一高潮時期,有很多人為躲避戰亂,而選擇潛入山林:行走於高山流水之上,漫步於青山綠水之間,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魏晉之際的「竹林七賢」,這七個人也正是擎起此時期哲學思想大旗的代表人物,因其極端崇拜老子,於是時人把《老子》中有關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論述應用與此,統稱其為「玄學」。
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從時代宏觀角度來看,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拉開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亂世序章。由於在古代中國的北方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因此各路實力都在此時期處心積慮地粉墨登場。不僅破壞了漢代以降的大一統局面,而且傳統的以男耕女織為核心的小農經濟也在此時期沒有了穩定的環境,廣袤的中原大地成為各方力量的角力場。袁紹、曹操等梟雄先後在此進行統治,由於軍隊建設專注於軍事實力的培養,而在於文化層面的建設較為薄弱,除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渴望建功立業的「建安文學」成為主流之外,其他流派的學問便備受冷落。其中就包括魏晉時期盛行的「玄學」。
從哲學思想角度來看,自古亂世之中是思想文化發展的樂土,玄學的誕生也可以說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東漢帝國崩塌之後,佔據了中國思想界的四百年的儒學開始失去統治力,原因有二:一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不再適用於魏晉時期,二是東漢以來儒學的學風變得十分繁瑣,以神學迷信為特點的讖(chèn)緯之風盛行。本時期的文人墨客普遍對漢代產生的「三綱五常」感到拘束和厭煩,因此開始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此時期的「玄學」思潮興起可視為時代催生的結果。
從個人境遇角度來看,如前文所說,魏晉時期佔據官方正統地位的文風,是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建安文學:他們飽含憂國之思,志在建功立業,渴望在政壇上施展抱負。但受制於魏晉時期採取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士族的黑暗統治,普通人根本無法進入上層權力體系,因此他們空有一腔熱血而無處施展而心灰意冷。這些失意文人因為有相似的命運和經歷,便三五成群的歸隱田林,醉心於以 「形上學」為核心的老莊思想的哲學論辯,以此來躲避政治鬥爭,逃避現實,以談論「空虛玄遠」之學為樂,時人稱之為「玄談」或「清談」。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哲學思潮,在時間的推移中產生有明顯的階段性。
二、聞早回頭參玄學,休被塵勞縛
正始玄學玄學之風,興起於曹魏的正始時期(公元240—公元249年),此時期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們通過著書立說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和哲學主張。其中何晏著有《論語集解》和《道德淪》;王弼的主要成就是給《易》和《老子》作注。以二人為代表的此時期玄學家,繼承和發揚老子的哲學。他們主張「有」勝於「無」和「名教本於自然」。他們以著述的方式,將儒家和道家思想雜糅到一起,同時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後來玄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竹林玄學玄學發展到這個階段出現了高潮時期,典型代表是以阮籍和嵇(jī)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的誕生。《世說新語》記載:
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因為這些人都有共同的命運和遭遇,即他們都生活在司馬一族的專權之下,都受到大量迫害。因此在思想方面,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學家採取了崇尚自然、放蕩不羈、反對名教、由酒隨性的處世態度。他們在何晏和王弼的思想上進行發展,系統地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主張「崇簡易之教,御無為而治」,並結合自身遭遇提出了「貴無思想」:認為君主要無為而治,甚至達到「無君」、「無臣」的狀態。雖然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此時期玄學家在有些主張上不同,但是玄學在此階段進入了一個高潮時期。
西晉玄學此時期的玄學代表人物是裴頠(wěi)和郭象。裴頠主張「崇有」,並專門著《崇有論》來表達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無」不能產生「有」,因而「無」和「無為」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他的觀點是針對玄學思想中的流弊而產生,因此可以視為對玄學思潮發展的一種反思。
郭象則為此時期西晉中後期玄學的集大成者,他把「竹林七賢」時期「萬物自生自化」的理念和裴頠提出的「崇有」觀點相結合,最終提出了「自生獨化論」的觀點:他主張事物是具有獨立性的,是獨立於自然環境而存在的,而且他最終論證出禮法名教、貧富貴賤皆為自然之理。《晉書》記載:
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焉。
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玄學的實質就是道家思想在魏晉時期的發展。這一哲學思潮把《老子》、《莊子》、《周易》奉為圭臬,稱為「三玄」。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為核心的道家思想,就是崇尚「小國寡民」和「無為而治」,而魏晉時期的社會環境也為道家思想的興盛提供了沃土。魏晉玄學經過何晏和王弼、「竹林七賢」、裴頠和郭象三個階段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玄學』體系。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從其實際應用上看受眾較少,原因有二:一是參悟玄學者多為「名士」,具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和水平,因此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而普通民眾受教育程度有限,因此有「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的區別;二是玄學多為形上學的哲學思想,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小有裨益,因此不受重視。
玄學之風依舊蔓延到南北朝時期,但是由於佛教的傳入,使原本就較為小眾的玄學更加沒有受眾。佛教為尋求理論依據,依託中國本土哲學思想,尤其是玄學理論來解譯佛經,拉低了信眾的入會門檻,因此受到了廣泛的推廣。正如本節開頭描繪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的興盛,玄學的發展日趨式微。
結語
玄學在魏晉時期的盛行,有他特定的衍生環境:玄學家們把老莊思想和儒家義理相結合,構造出一個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論體系,以取代東漢後期儒家的「讖緯神學」體系。這是一種精緻的「形上學」哲學思潮,是一批精英學者對傳統儒家思維方式的破立。他們通過對個人、社會乃至宇宙的認識和反思,來審視整個世界,為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尋找一片隱匿於亂世的淨土。
參考文獻:
《晉書》
《世說新語》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