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道德經》中「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020-12-13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我們把其中這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單獨拿出來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如果想要更加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人都是有欲望的,世間大多數的紛爭皆來源於欲望,但恰恰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有這樣情感的人才是真正有靈魂的人。但是同時作為有智慧的生靈,我們就應該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面對各種誘惑,要保持內心的清明,不能淪為欲望的奴隸,這裡並不是說無欲無求才是最好的。相反人就是應該有欲望,但是這個「欲望」不同於普通的欲望,而是其它。比如說探索世界的好奇的欲望,渴望知識的求知慾望等等。

所以我個人認為,只有真正把控住自己欲望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一個能控制自己欲望與思維的人,往往能把控住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斷句之爭對這句話的理解素來有爭執,史學界現在也沒有定論,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還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兩種斷句,在邏輯上都可以解釋得通,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解釋為: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
  • 老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說的好!
    出自老子《道德的》的一句話,值得我們學習,這句是這樣講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的這句話,說明了他發現天地之間的秘密。老子在平時,經常讓自己進入「無欲」和「有欲」這兩種狀態,也正因為他可以經常進入「無欲」和「有欲」這兩種狀態,所以發現了天地之間的秘密,寫出了曠世奇書《道德經》。
  • 《道德經》: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引言: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通行本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眇同妙,眇然,高遠之意。這句話就是說:我們要經常保持一種,沒有欲望清靜的狀態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生活中,咱們要用這兩種狀態來觀察事物,即「無欲」和「有欲」。
  • 系統觀解讀《道德經》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係榆|文《道德經》第一章,下: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公認譯文: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常從「無」中,觀照道的奧妙;從「有」中,觀照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玄妙又玄妙,是解開萬物奧妙的大門。這兩句主要是在講「無」和「有」兩種狀態的區別,老子講出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
  • 《道德經》中的「妙」和「徼」
    常無欲,以觀其妙 觀妙即知幾,知幾即觀妙。 觀妙、知幾是我國道家文化所一直強調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如:《周易-繫辭》:「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
  • 《道德經》中的以有觀有,以無觀無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這是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說實話剛剛聽到的時候其實有點懵逼,看了多年《道德經》都沒有發現原文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裡面倒是有「有無」的論述。為保險起見我還特地再看了一遍《道德經》,然後去查了資料,確實沒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
  •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能達到無欲者,從此解脫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我的講解能讓那些迷茫的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然後告訴大家要怎麼修行才能達到道性的境界。全文翻譯如下:道可道,非常道。註譯:道是可以通過修行去達到的一種境界,是能夠感受出來的一種自然之性,所以叫道可道。什麼是非常道呢,意思就是,不是我們普通人理解的那些道理。
  • 空手來 轉身去 觀其妙——品《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的智慧就像「道」這個字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只有依靠純淨無染、坦然自得、的妙心去領悟。《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都是時間的過客,人生最初空手而來,在時間盡頭,一切都將化成雲煙。因此,在擁有時,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後還緊追不捨,追回來的只有無盡的落寞和悲傷。捨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來越好的擁有。人生之事,你喜歡,就享受它;不喜歡,就避開它。
  • 無欲觀世界
    能跳出自己的角色來觀察身邊的事物,是一種智慧「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jiao)。」這句話在通行本裡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還有人這樣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但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乙本上寫的是「故恆無欲也」,有了這個「也」字,逗號只能加在「也」後邊了,那麼「常無」的說法就不成立了。「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的意思是,我們要經常保持一種「無欲」的狀態,以沒有欲望的、清靜的狀態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
  • 「道德妙要」恆道第一: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六句的原文為: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欲」,名詞,欲求,目的性,也就是「觀其所噭」,發現天地萬物發展演化的朕兆和趨勢,以便提前採取行動。「觀」,動詞,指觀照、探求。「噭」(jiào),動詞,本義是呼喊、鳴叫,這裡指往歸、歸趣。
  •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第一章以觀其妙
    原文: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噭。觀察一個事物需要長久地放下自己的欲望、清淨的狀態,以便觀察它的博大無邊的本質。帶著欲望去看一個事物,就會出現局限性,就會有邊界。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面對發生的事情需要怎麼處理?積極面對還是消極退讓。工作中不乏出現自己辛辛苦苦幹活,最後功勞卻是別人的情況。此時去吵去鬧嗎?這些都是沒用的。放下自己的心扉、放下欲望,思考事物發生原因,放下自己的主觀,保持清靜的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得出的結論又會有不同。
  • 故常無欲也,以觀其妙--游離於動靜之間的老子
    我們可嘗試著偶爾「放下」一會兒,因為放下、無欲時,我們會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看到事物最微妙、核心的地方。發現本質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無欲時,自己的角色就是一個旁觀者,大家都知道:旁觀者清。無欲,是為了得到高品質的「有欲」。老話兒說得好:「船在水中時,一切都好;但如果水在船中,你就完蛋了」。
  • 「道德妙要」恆道第一: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五句的原文為:恆無欲也,以觀其眇。第一句「恆無欲也」,謂語是「無」,賓語是「欲」,「恆」是狀語,「也」是虛詞;第二句「以(此)觀其眇」,謂語是「觀」,賓語是「其眇」,「以(此)」是狀語。【釋義】「恆」,總是(保持某種狀態)。「無欲」,沒有欲求,沒有私心雜念,以免幹擾對客觀實存之外物的感知和識別。
  • 讀老子《道德經》,可以學會屌絲逆襲,信不信由你
    圖片來自於網絡老子道德經一般人很難入手。其實如第七十章「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是從第二十八章入手的。第二十八章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版本是王弼版本。如果按當年老子寫的,文言文斷句,老子並沒有自己斷句。是王弼、河上公等人斷的句。河上公是神仙,他的弟子安期生也是神仙。王弼版本是道德經通行本。後世一般讀的道德經是王弼斷的句。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悟畫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感悟畫第一章 眾妙之門 原典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⑦,玄之又玄⑧,眾妙之門⑨。 注釋①道:名詞,宇宙本原。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②道:動詞,解說、表述。③名:名詞,「道」的形態。④名:動詞,說明。⑤母:母體,根源。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的文字看似直白如話,但它的表達方式很特別,所以理解起來就很困難。像道可道,非恆道的句式,就是道德經首創,我們也可以試著這樣表達,比如命可命,非恆命;定可定,非恆定。
  • 道是一切終始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五千字,它闡述了「道」的神妙,「名」的端倪。然而,多少年來文人們對《道德經》來由的相傳;對《道德經》版本真偽、時序的鑑辨;對《道德經》的翻譯、注釋等等,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也是何等的神妙。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對它進行深入闡釋研究,意義深遠。從哲學上來說,《道德經》是中國一部非常獨特而且超前的哲學著作;從宗教上來說,它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學習《道德經》,是對智慧的傳承,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道家獨特思維方式和道教的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