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榆|文
《道德經》第一章,下: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公認譯文: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常從「無」中,觀照道的奧妙;從「有」中,觀照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玄妙又玄妙,是解開萬物奧妙的大門。
這兩句主要是在講「無」和「有」兩種狀態的區別,老子講出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子說,他經常進入的「無」的狀態,以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常進入「有」的狀態,以觀察萬事萬物表象的端倪。無與有這兩種狀態,本來就是一體的,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同樣玄妙無比,變化萬千,玄妙又玄妙,是解開萬物奧妙的大門。
我看了一下普遍公認的譯法中,都把「常有欲,以觀其徼」解釋成了從有中觀察道的端倪,而我則把它解釋成了觀察萬事萬物表象的端倪,我覺得這樣更符合整本書的意思。而且公認的譯文中把「欲」字丟了,沒有翻譯出來,似乎去掉這個「欲」字行文更通順。我覺得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這樣的,「常無欲」翻譯成:經常讓自己處在無欲望的狀態中,「常有欲」翻譯成:常讓自己處在有欲望的狀態中,比較合理。這樣就是老子揭示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讓自己處在無欲望的狀態時,你才能處在「無」的狀態中,從而可以觀察道的奧妙,當自己處在有欲望狀態時,你往往只看到事物表象,可以觀察表象的變化萬千。
在這段中,老子著重描述了自己的思維方法,講出了道只有在「無」的狀態中才能體會出來,如果你沉浸在表象中,那你就體會不出原始的深層的道。他同時又講,深層的道和表象的變化萬千同樣奧妙無窮,同樣值得研究。這就揭示出了深層規律和表象規律之間的關係,它們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偏廢。
在接下去的文章中,老子有很多貶表象規律,褒深層道規律的論述,其實老子並非真正看不起表象的規律和道理,只是在講深層道規律的難以看到和難以看到。畢竟我們平時都是生活在表象中的,我們都是在講表象的規律,老子要引領我們進入深層的道規律中,那肯定要貶一貶表象規律,否則就無法進入到深層的道規律中。所以老子在開頭第一段就褒揚了表象端倪的奧妙無窮,為以後貶表象規律做了鋪墊,意思是我也知道表象規律的奧妙,但是為了探討深層的道規律,不得不貶低它,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不要執著,不要辯論不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句話在所有地方都正確,沒有任何一個道理在所有地方都適用。聖人在講道理的時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只能去講一面,貶一面,所以他在文章的開頭先褒揚了一下表象規律,為以後的貶低它作了一個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