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妙」和「徼」

2020-12-13 騰訊網

常無欲,以觀其妙

一直保持在無欲虛靜的狀態,以觀察萬物起始的微妙。妙,微之極也。極小極微,以至於無形而不可見,就是「妙」,也就是事物的苗頭。能夠洞燭機先,看到事物的苗頭,發展的方向,才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好的苗頭要扶持它;壞的苗頭,要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

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裡,有段話把老子的「觀妙」解釋的很清楚:

今之人,知動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時,動必為兇;知靜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靜亦為賊。大矣哉!動靜之際,聖人其難之。先之則過時,後之則不及時。交養之間,不容毫釐。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

顏氏知己的故事,見於《孔子世家-卷九》: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彼時的叔梁紇已經是70歲的古稀之年了。按照當時的規定,女兒和殘疾的兒子都不能做繼承人,所以他才在這麼大的年紀還要取妾。顏家肯把女兒嫁給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他非凡的家世。事實也證明,顏父的眼光的確很準,他的女兒生下了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這件事也因此被傳為佳話。

這就是「知幾」,從別人看不到的細微之處,把握事物的本質,預見事物的發展。

觀妙即知幾,知幾即觀妙。

觀妙、知幾是我國道家文化所一直強調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如:《周易-繫辭》:「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孫子兵法》:「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還有《皇帝內徑》「上工治未病」的觀念,都是指這個意思。

而要具備這種能力,就必須始終保持一顆虛明至靜之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清晰照見萬物,看到事物的精微之處。對於一個滿腦被各種慾念佔據的人,是無法產生這種能力的。所以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

句中的「常」,原本作「恆」。漢代為避漢文帝劉恆誨,而改為「常」,於意有損。因為隨著漢語詞義的演變,現在的「常」已經很少有「恆」之意,多作「經常」、「常常」講。唯一作「恆」的,是在「常數」這個詞裡。常數,即永久不變之數。

必須「恆無欲」,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才能觀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始終保持在有意識的狀態,以觀察事物的演進和結局。觀妙,是觀物之始,需要的是洞察力;觀徼,是觀物之終,需要的是預見力。這兩種能力都不是等閒之人可以輕易獲得的。

「徼」這個字是標準的形聲字,即使不認識這個字,由雙人旁也能知道,其意當跟「行走」有關。《道德經》的這個「徼」字,是老子借用來表達他自己的哲學概念的,如同「道」。徼,歸終也。一件事物最終的結果,最終所能達到的邊界,就是「徼」。事物的發展由微至巨,其間總有它的一個方向和軌跡。而它起點的至微和終點的至巨之處,都為常人所不見,必須無欲而有心之人,才能把握。

相關焦點

  •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我們把其中這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單獨拿出來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如果想要更加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人都是有欲望的,世間大多數的紛爭皆來源於欲望,但恰恰這是不可避免的。
  •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斷句之爭對這句話的理解素來有爭執,史學界現在也沒有定論,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還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兩種斷句,在邏輯上都可以解釋得通,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解釋為: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
  • 老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說的好!
    出自老子《道德的》的一句話,值得我們學習,這句是這樣講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的這句話,說明了他發現天地之間的秘密。老子在平時,經常讓自己進入「無欲」和「有欲」這兩種狀態,也正因為他可以經常進入「無欲」和「有欲」這兩種狀態,所以發現了天地之間的秘密,寫出了曠世奇書《道德經》。
  • 道德經心得
    《道德經》原文:道可道章第一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所說的眾妙是指什麼?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既然是開啟眾妙之門的鑰匙,那麼這眾妙又是什麼呢?以上這些大概就是老子所指的眾妙吧。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有的人努力拼搏仍然鬱郁不得志,有的人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卻得不到對方的好感,有的人家財萬貫,卻一身疾病。特別是如今這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生男生女、留守兒童也越來也多。世界也並不和平,貧窮和飢餓仍然威脅到許多人。如何實現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望呢?
  • 道是一切終始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五千字,它闡述了「道」的神妙,「名」的端倪。然而,多少年來文人們對《道德經》來由的相傳;對《道德經》版本真偽、時序的鑑辨;對《道德經》的翻譯、注釋等等,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也是何等的神妙。
  • 《道德經》中的以有觀有,以無觀無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這是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說實話剛剛聽到的時候其實有點懵逼,看了多年《道德經》都沒有發現原文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裡面倒是有「有無」的論述。為保險起見我還特地再看了一遍《道德經》,然後去查了資料,確實沒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
  • 讀老子《道德經》,可以學會屌絲逆襲,信不信由你
    有人說,老子道德經能教會下等人增上等智慧,鹹魚翻身,屌絲逆襲的方法。這也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版本是王弼版本。如果按當年老子寫的,文言文斷句,老子並沒有自己斷句。是王弼、河上公等人斷的句。河上公是神仙,他的弟子安期生也是神仙。王弼版本是道德經通行本。後世一般讀的道德經是王弼斷的句。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系統觀解讀《道德經》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係榆|文《道德經》第一章,下: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常常從「無」中,觀照道的奧妙;從「有」中,觀照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玄妙又玄妙,是解開萬物奧妙的大門。這兩句主要是在講「無」和「有」兩種狀態的區別,老子講出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子說,他經常進入的「無」的狀態,以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常進入「有」的狀態,以觀察萬事萬物表象的端倪。
  • 空手來 轉身去 觀其妙——品《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的智慧就像「道」這個字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只有依靠純淨無染、坦然自得、的妙心去領悟。《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都是時間的過客,人生最初空手而來,在時間盡頭,一切都將化成雲煙。因此,在擁有時,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後還緊追不捨,追回來的只有無盡的落寞和悲傷。捨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來越好的擁有。人生之事,你喜歡,就享受它;不喜歡,就避開它。
  • 悟畫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感悟畫第一章 眾妙之門 原典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⑦,玄之又玄⑧,眾妙之門⑨。 注釋①道:名詞,宇宙本原。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②道:動詞,解說、表述。③名:名詞,「道」的形態。④名:動詞,說明。⑤母:母體,根源。
  • 道德經 簡譯 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常無欲(禪定),以觀其妙(奧妙)。常有欲(冥想),以觀其徼(邊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體驗),同謂之玄(變化)。玄之又玄(多維),(天地、萬物)眾妙之門(開啟)。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的文字看似直白如話,但它的表達方式很特別,所以理解起來就很困難。像道可道,非恆道的句式,就是道德經首創,我們也可以試著這樣表達,比如命可命,非恆命;定可定,非恆定。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能達到無欲者,從此解脫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我的講解能讓那些迷茫的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天和地也只是後人給天地取的名稱而已。當有了名稱,萬物才得也區分,所以才說有名才是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註譯:所以我們要經常保持在無欲的狀態下,才能感覺出或者說看見道的美好。這就是要人們通過修行去達到無欲的狀態。從而我們才能體會出大道的存在。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
  • 帶你解讀《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3解讀本章是道德經的核心,老子直接開門見山,給出了「道」的含義和性質,讀懂本章是接下來讀好道德經的基礎。「道」是「無名」,「無名」的特點是空無,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妙」。但必須強調的是,空無不是虛無。虛無是經不起推敲的,到最後證明壓根就沒有,虛無的東西對一個人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空無則不然,就好像天空,它雖然什麼也沒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窮盡它,越發現它遙不可及。「道」 和天空一樣,神秘又常見,通遠又近在咫尺。又盡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