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2020-12-13 早上八點半

病毒是怎麼產生的?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

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因此,老子在看到人與人之間相爭的時候,就會產生只有「常無欲」的修道者才能看的見的一種形而上的能量,老子給這種能量起名叫「尤」,人在有怨氣的時候也有一種形而上的能量從體內發出或留在體內,俗話說「怨氣衝天」這個天不是指天空,而是指形而上的自然領域。不同的語言和行為以及各種冒犯都有相應的能量產生,與爭相反的行為所產生的能量,老子稱它為「不爭之德」。

以上諸多能量都是由有生的無。《道德經》:「有無相生」,老子說的「有」就是《易經》中形而下的「器」;「無」就是形而上的「道」。老子之所以用有和無代替器和道,是因為由器轉化的道不是永恆的道,用無才最為合適,以免被讀者弄混。

這些由「有」生的「無」同在自然領域裡被道的規律所運化,俗話說的「造化」就是在這個領域進行的。這多種能量在一起經自然的原理互相作用,趨平、趨和、趨同、趨聚或趨散。但是,如果有某種能量特別多就會打破原來的相對平衡模式,如:怨和德是互化的,如果人類有怨氣的人居多而有德的人卻很少,那麼怨氣就無法化解,再通過自然的造化再由「無」生成為「有」,從此新的物種起源了,就是微生物。因為怨氣的性質本身就對身體有害,所以由它所生成的微生物對身體也是有害的。

但是,「道」在將怨氣等負面情緒及不良行為所產生的能量通過自然造出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的同時,也派生了剋星,而且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但是它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在中國,在《道德經》中,也在中醫裡。

另外,西方人猜測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疑問太多。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只要有一處經不起疑問就得推翻重建,否則就會出現相應的弊端,就像大樓建造前的圖紙,臥室廚房衛生間缺一不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疑問:一.無論宇宙大爆炸是由什麼物質爆炸的,這個物質體積有多小,溫度有多高,這個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它內部的日月星辰是誰裝進去的,而且排列有序;二.宇宙中的生物是怎麼起源的。這兩個重要問題為什麼避而不談?所以,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就得推翻重建,因為它沒有合理的生物起源論,沒有合理的生物起源論人類就不能從源頭把控病毒的生成,如同住宅樓的圖紙沒有衛生間。其實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將宇宙起源這張完整的圖紙寫進了《道德經》。

老子的宇宙起源論也是「宇宙大爆炸」,但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爆炸模式,而是我們常說的「爆炸性新聞」的那個爆炸,它與溫度和聲音無關,是發展與擴散之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就是還沒有發生「爆炸」的宇宙,是由道派生的,它體積雖小卻包含著萬事萬物以及所有的現象,老子稱它們為「眾妙」,是由道和德合作生成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裡寫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後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爆炸」性發展並擴散。從此,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物種起源,能不能生存下來要看它對環境是否適應,生存下來的能否發展也需要適應環境。「適者才能生存;適者才能發展;適者才能進化」。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解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世界本原探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道家一語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攝影丨尹霜林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與什麼樣的方向相對稱「反」? 經文第二十章講到:眾人熙熙,我獨泊兮;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通過這一章的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老子所謂的「反」是指相對於當下世人普遍的信仰與價值觀念相反。
  • 「有生於無」嗎?
    老子雕像老子《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等思想,以及作為計策然後常被混淆為自然哲理的「無中生有」,總體上都屬於關於「有」和「可以用一個例子進行反駁,那就是《莊子》中的一個觀點:「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很多人都熟悉這句話,也認可其中道理。其實這個觀點包含了這樣一種立場:「有」是無限可分的,那麼「有」就永遠是「有」,並不能歸結於「無」。
  • 道德經,看透萬物的發展規律;立於不敗之地
    各位兄臺,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第六十四章,下為原著,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章老子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變化的完整過程是外動——道動——前名——後名。是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道被觸發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這就是變化的完整過程。而在變化過程中,必然是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為「可以表述的,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表述,一行走,就有時間空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名之名是在發展過對事物的認知命名是隨著對事物不斷提高認知深入理解而改變的,非常名。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第六十三章,老子認為,要有作為就必須「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要做成大事就必須不生事端,不惹是非,要生活有興味,就必須保持淡泊寧靜。他還提醒人們,做事情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無為」才能有作為,做事不要生是非。莫嫌淡泊無味道,淡泊之中才有收穫。「大」事總由「小」事生,「多」總由「少」積累成。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成功是一種喜悅安寧的內心感受
    在很大程度上,《道德經》 堪稱一部成功學。最早的成功學理論應該是《周易》,《道德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闡述的更為清晰。《道德經》全面揭示了成功的真實內涵和本質,解析了成功的規律,指明了成功的條件和策略方法。《道德經》的成功學,可出世可入世,不消極不激進。真正懂的人,入則可以功成事遂,出則可以修身養性。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道德經第十一章也有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之以為用,就是用無。也是用弱。弱是無之性。但這個弱是相對於有形而言的,所以還必須有形的存在。才能彰顯弱之用。這一點,觀乾坤二卦則可知。
  • 從老子《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中推出道家為人處世兩條通則
    老子《道德經》裡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組成,物壯則老,極則反,事物總要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同時事物的發展總要返回到原來的原始狀態。
  • 禪意浩淼:老子有無相生,莊子遊心物外,蘇東坡無一物中無盡藏
    雖然蒼天空曠無物,卻浩瀚得能容下宇宙萬物。萬物都在生生不已的過程中產生,然後又復歸於無物。老子說:「有無相生」老子《道德經》裡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的。所謂「無」,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且運行不息,可以稱之為「道」或「大」;而天地萬物的「有」,正是產生於這種「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無中生有」這一哲理,當它離開《道德經》,流淌在歷史長河之中,入境生趣,無為而治,意象萬千。老子在《道德經》裡又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第一處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帛書本:"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二者看上去差別不大,只有一個"之"字只差,但意義卻完全變了。"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
  • 《道德經》:修道時,遇到過不去的關,該怎麼辦?
    比如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摩擦,不是工作上的,就是生活中的煩心事。往往這些事情出現的時候,事情本身看起來好像不大,但是特別能錐人的心。往往很多人就覺得,這到底怎麼回事呢?平時不是心很清靜的嗎?遇到事情,怎麼就守不住呢?遇到事情守不住,怎麼能往清靜無為的更高境界上走呢?在真正的修道者看來,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遇到了修道的「關卡」。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第二章老子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己」字並非語氣助詞。在第二十九章也同樣用到了「已」,老子言「將欲取天下而為之,我視其不得已!」抱著想要奪取天下的目的而去做,我看他做不成這件事啊。
  •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其實這些觀點各有幾分道理,然而都不全面。這些觀點全部是從兩個字中衍生出來的,這兩個字是《道德經》的精髓——「無」和「反」。一、無對於道家來說,「無」是一個重要的字,因為它是「道」的別稱。《道德經》中說道創生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