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2020-12-18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

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

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

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

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

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

循環往復不息。

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

道雖然動,但是以弱為用,以無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也有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之以為用,就是用無。也是用弱。弱是無之性。

但這個弱是相對於有形而言的,所以還必須有形的存在。才能彰顯弱之用。

這一點,觀乾坤二卦則可知。

乾卦為形而上,是生之始。是氣,是道,也是無。

坤卦是形而下,是成之終。是形,是器,也是載體。

乾卦若是能量,賦能之卦,則坤卦為吸收能之卦。

所以,乾卦能量的運作運轉必須以坤卦來彰顯。

同樣的,坤卦若沒有乾卦的賦能,則坤卦為死物。則不能化育萬物。

一道一器才能相互成用。一無一有才能生化萬物。

所以本章最後兩句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是萬物的總名。萬物皆從有出。

有屬於後天,是器是形。但這個器這個形不是自我產生的。

而是生於那個萬能的無。

無,真的是無不能。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一章言,常有常無,觀其奧妙,言玄之又玄就是談的有無相生的問題。

有無相生不是有生無。而是有再次歸於無。

但有卻是無生的。無才是那個大本。

萬有從無生,又歸於無。

因此,反者道之動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無生有是正。則有歸於無則是反矣。

實質還是循環。是說得有無的循環。

有無生有,有歸於無,無再生有,,,,。

我之前將物物有太極,也是這個道理。

物就是有。無就是那個太極。

每一個有的背後都有一個太極。

而且我也有一篇專門的文章探討物物有太極,這個太極在物的哪裡的問題。

實際上是太極和物組成了太極的兩儀。

就像無和有一樣構成了太極的兩儀。

其中無是弱,是柔是樸。有是形是器是堅。

而太極就在於有和無結合的中位。

所以,有和無的運動是逆運動。

這相當於陽和陰。陽為無,有為陰。

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也是逆運動。

其實有和無也是陰陽的道理,同樣符合陰陽公理。

若是不大容易理解有和無的相互作用,則可以從陰陽兩儀的道理上去理解。

法不同,理一樣。而且道德經本來就是先天易。但講德的時候無可避免的要落到後天易。後天易就是陰陽之道。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一部分講道,一部分講德。但不是截然分開的。

德必須以道為本。講德其實就是講道。因為德就是用。

而且是道之用,或者說無之用。也就是太極之用。

同樣的,無為也就是無之為。是道之為。也是太極之為。

無之為就是講德的。

無為和無用的無都是一個獨立的名詞概念。不是否定詞不。

這是要明白的。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章老子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變化的完整過程是外動——道動——前名——後名。是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道被觸發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這就是變化的完整過程。而在變化過程中,必然是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傳統文化:《易經》與《道德經》,誰才是真正的萬經之王
    《易經》在西周至戰國時期,作為一本佔筮的書長期使用,組成《易經》的卦象.爻.辭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真實社會發展的情況與早期發展史,以社會發展為線索,闡述了當時階段性發展和總體發展循環輪迴變化的科學道理。《易經》類似意識形態上的萌芽狀態,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和科學思想的源頭。
  • 從老子《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中推出道家為人處世兩條通則
    老子《道德經》裡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組成,物壯則老,極則反,事物總要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同時事物的發展總要返回到原來的原始狀態。
  • 悟者天成:《道德經》、《易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在讀《道德經》、《易經》的時候,只是覺得它說得有道理,卻根本不明白這些書要告訴我們什麼,內涵不清楚,學起來也迷茫。今天就和大家講講,這兩本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它們都在講什麼。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文 | 楊吉德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娛)之也。問:帛書甲本寫為:「故曰:為道者。」乙本為:「古之為道者。」王弼本和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哪種說法更接近原義呢?答:通行本在流傳過程中修改太多,偏離原義最遠,這是毋庸置疑的。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橐籥
    據說龠這種樂器是由吹火管而發明創造的,而多數人認為"橐籥"是指冶煉用的風箱,風箱的作用跟吹火管相同,可能受這點啟發才有"風箱"之說。第一,"橐"字解釋風箱很勉強;第二,風箱之說對後文的"虛而不屈,動之愈出"更說不通。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歷來就是一本頗有爭議的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有人認為《易經》也是儒家經典,必須跟《詩經》、《尚書》一起燒掉,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等人,認為《易經》只不過是一本卜筮之書,這才讓《易經》逃過了秦火一劫,可見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於《易經》是本什麼樣的書,就已經很有爭議了。
  • (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他被譽為中國思想文化之元祖,其人淡泊名利,思境深遠,孔子曾這樣評價他:「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其出函谷關時被秦守將攔下,請其著書,於是便留下了論述道與德之意的五千多言,他是誰呢?沒錯!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九 我心如太極 萬心從此生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具體闡述聖人取天下之道。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實際上並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鳴,而是符合文學傳播理論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傳抄,其思想就不單單是作者一人的,還有後人的再創作。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道德經》雖然兩本書有很多相似的點,但兩篇各自的「道」卻是不同,但其含義卻千變萬化,各有千秋。易經講到一個觀點:無咎。《易·繫辭》中說 :「懼以終始 ,其要無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無咎就是沒有大錯、或者就算是有大錯也沒關係的意思,也是《易經》講的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只有無咎,你才能更好地生存。那如何做到「無咎」?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易經》:謙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餘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兇。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世人都說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 《道德經》:真正的修道者,為什麼不能追求道術神通?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得道者的狀態,非常的嚮往。認為他們能瞬息間遨遊太虛,能御風而行,能白日飛升等等。有的人也覺得,能當一名得道者很了不起,能斬妖除魔,衛道於世間。當然了,這些多半出自人們的想像。其中,自是不乏鋤強扶弱的善心。也許,這就是許多人想要修道的原因之一吧。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再根據《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書,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漢書儒林傳》: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