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
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
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
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
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
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
循環往復不息。
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
道雖然動,但是以弱為用,以無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也有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之以為用,就是用無。也是用弱。弱是無之性。
但這個弱是相對於有形而言的,所以還必須有形的存在。才能彰顯弱之用。
這一點,觀乾坤二卦則可知。
乾卦為形而上,是生之始。是氣,是道,也是無。
坤卦是形而下,是成之終。是形,是器,也是載體。
乾卦若是能量,賦能之卦,則坤卦為吸收能之卦。
所以,乾卦能量的運作運轉必須以坤卦來彰顯。
同樣的,坤卦若沒有乾卦的賦能,則坤卦為死物。則不能化育萬物。
一道一器才能相互成用。一無一有才能生化萬物。
所以本章最後兩句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是萬物的總名。萬物皆從有出。
有屬於後天,是器是形。但這個器這個形不是自我產生的。
而是生於那個萬能的無。
無,真的是無不能。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一章言,常有常無,觀其奧妙,言玄之又玄就是談的有無相生的問題。
有無相生不是有生無。而是有再次歸於無。
但有卻是無生的。無才是那個大本。
萬有從無生,又歸於無。
因此,反者道之動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無生有是正。則有歸於無則是反矣。
實質還是循環。是說得有無的循環。
有無生有,有歸於無,無再生有,,,,。
我之前將物物有太極,也是這個道理。
物就是有。無就是那個太極。
每一個有的背後都有一個太極。
而且我也有一篇專門的文章探討物物有太極,這個太極在物的哪裡的問題。
實際上是太極和物組成了太極的兩儀。
就像無和有一樣構成了太極的兩儀。
其中無是弱,是柔是樸。有是形是器是堅。
而太極就在於有和無結合的中位。
所以,有和無的運動是逆運動。
這相當於陽和陰。陽為無,有為陰。
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也是逆運動。
其實有和無也是陰陽的道理,同樣符合陰陽公理。
若是不大容易理解有和無的相互作用,則可以從陰陽兩儀的道理上去理解。
法不同,理一樣。而且道德經本來就是先天易。但講德的時候無可避免的要落到後天易。後天易就是陰陽之道。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一部分講道,一部分講德。但不是截然分開的。
德必須以道為本。講德其實就是講道。因為德就是用。
而且是道之用,或者說無之用。也就是太極之用。
同樣的,無為也就是無之為。是道之為。也是太極之為。
無之為就是講德的。
無為和無用的無都是一個獨立的名詞概念。不是否定詞不。
這是要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