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正的修道者,為什麼不能追求道術神通?

2021-01-11 水往雲來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得道者的狀態,非常的嚮往。認為他們能瞬息間遨遊太虛,能御風而行,能白日飛升等等。有的人也覺得,能當一名得道者很了不起,能斬妖除魔,衛道於世間。當然了,這些多半出自人們的想像。其中,自是不乏鋤強扶弱的善心。

也許,這就是許多人想要修道的原因之一吧。由於修道艱難,這種艱難,並非是遇到困難很難過去,而是很多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造成自己對修道的不理解,甚至最後以失望而告終。

為什麼很多人無法修道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很詳細的說明。

在《道德經》第七十章中,老子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道是很神秘的存在。其實,真正的道,是非常簡單的。也是容易被人所理解的。因為天底下的任何事物,都存在道,或者說都是由道所構成的。正因為如此,老子才講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也就是說,不同的人,都能理解什麼是道,但是理解了道之後,他們的反應卻存在著不同。所以才有了這裡的「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那麼,為什麼會有「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現象出現呢?也就是說,為什麼你無法修道呢?通常說來,有以下兩個原因。

01第一個原因:欲望過盛

上文說了,每個人其實都夢想自己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道,然後都希望自己能達到那種得道的狀態。但是為什麼有了這個「夢想」,卻做不到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欲望過盛。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一個就家庭,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除了「獨善其身」之外,更希望自己家庭美滿,生活幸福。

老子認為,真正的幸福,就是「知足者富」。並且,這句話,其實每個人都知道,並能理解的。但是,真正能遵循這個道理去做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老子有句話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裡的真正意思是說,天道規則,是去掉多餘的東西,來補全不足的東西。而人的行為,卻在損掉自己本來就很少的(德),來達成自己本來就很多的(欲望)。

因為一個人無論做什麼,其中都存在一個欲望。比如為了名,為了利,為了榮華富貴等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人的欲望,永遠都無法滿足。

特別是現在這個世界,物慾橫流,每個人為了金錢,欲生欲死。得到了一點,開心得不行;失去了一點,痛苦得不行。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我不去追求,那麼就會被社會淘汰掉啊。一個人沒有對外界的欲望,日子平淡枯燥,那太難熬了。其實,《道德經》中所說的無欲,並不是不讓人去追求,而是讓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要放淡自己的欲望。

當你將欲望放淡的時候,很多東西照樣去做,照樣去最求,你會真正發現,真正的富有,物質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的內在的滿足,在很多時候,其實是超越了物質的。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什麼你無法修道?有兩個原因
    也許,這就是許多人想要修道的原因之一吧。由於修道艱難,這種艱難,並非是遇到困難很難過去,而是很多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造成自己對修道的不理解,甚至最後以失望而告終。為什麼很多人無法修道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很詳細的說明。
  • 《道德經》:修道時,遇到過不去的關,該怎麼辦?
    很多人喜歡修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對道的神秘感,以及對於那種清靜無為的嚮往。經過一段時間的打坐修行之後,感覺自己的身心,確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提升。如果修行的路上,不遇到什麼事情,可能這道修得也很容易。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道德經》中的這三個「道」,揭示了一個人應當如何修行的奧秘
    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道」。在不同的地方,表述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特別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提到的道,指的是萬物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只要一個人有心修道,通過看《道德經》,他會逐漸明白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這種道理,並非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逃不過天道和規律。為什麼助你避禍就福的是「天道」?一、為人之道《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其實就是告訴在生活中,那些層次低,總是很算計的人,反而為生活所累。
  • 張朋悟道《道德經》長而不宰
    《道德經》的這一篇章是更多層次上強調個人的修為和修養,是一個相對全面的指導,也就是告知大家,人的修養和修為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真正的修身以靜。老子在第十章裡面給了我們具體的指標性,給了六點重要的指標。
  • 普渡的因緣,孝行勝神通
    紅陽了道歸家去,轉到三陽彌勒尊,現在弓長子系應運,大家得逢天道,求道要能盡「大大孝」。有父母歸空的,兒女求道,父母祖先換上錦袍,在聽經所聽佛講經說法,每一個人手持一朵蓮花。子孫修得好,蓮花就長得好;他的子孫修得不好,他的蓮花會枯凋。若是你們更能盡大孝以後超拔父母,他能到天佛院、仙佛院、考試院去派「職位官位」, 各處化人顯化。這是  皇(母) 的恩典,「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升天」。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道德經》在這一課告訴我們,天之大道有個顯著特徵,這就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高者抑之,太高了就放低一點。我們人往往容易自高自大,認為自己比什麼都高,不把道放在眼裡。道算什麼呢?我有權,有錢,或者我有高科技,我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道有什麼了不起,何必要求道呢?這種人就是狂妄自大的人,應該通過學習《道德經》修道修德,獲得自知之明,謙虛一些,把自己的架子放下來,虛心求道才是。
  • 道教六種神通修行起來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深度好文)
    在道家的法門裡,六神通的獲取並非只有一條路線,比如術道可得六神通,內丹修煉可得六神通,踏罡步鬥可得六神通,餐霞飲露可得六神通,念經敬神可得六神通,如此等等。但神通畢竟不是終極之法,神通只是修道過程當中的副產品。
  • 道家尊道貴德承認但不推崇的六大神通(外顯法術)
    經云:「志心皈命禮,無上經寶,當願眾生,深明經藏,神通莫測。」神通一詞,本來是形容通神的本領,後來引申為一些外顯的法術。但神通畢竟只是修道過程當中的副產品,必須要有智慧作為前提條件,才能變化莫測,否則容易落入邪道、魔道。道家對於異能和神通,基本採取承認存在,但是並不推崇。
  •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沒完整看過《道德經》,卻一口咬定它很消沉?
    身邊一些朋友認為《道德經》消極無益,它不能對鮮活的人生提供向上的提升,只適合那些心如死灰、醉生夢死的失敗者,躲在角落裡翻著泛黃的書頁默默舔舐傷口。痛定思痛,為什麼大家會對《道德經》產生這樣深遠而廣泛的誤解呢?我想,首先應該是相當一部分人懶於思考、人云亦云,對於流傳已久的《道德經》就是要保持「清靜無為」的觀點不加分析全盤接受。而且他們固執而想當然的認為,清靜無為就是無為,而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那麼結論是什麼?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便可讓人生不再平庸,不僅自身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綿綿不絕。一、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修心養德,禍消福至,帶你看關聖帝君是怎麼講修道!
    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一顆清靜心。只有皈依三寶,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關聖帝君覺世寶訓》又稱《關聖帝君覺世篇》,簡稱《覺世真經》,是關帝扶鸞降筆的訓示之語。
  • 老子道德經48
    那些認為老子在鼓吹愚民的想法是不對的,都是對道德經第3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斷章取義而產生的誤解。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第三章而忽視了其它章節,比如老子有言:大智若愚。所以這裡的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愚笨,只是一種智慧內蘊不顯而已,下一句就有了詳細闡述。這裡先聊聊「為學」。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章老子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變化的完整過程是外動——道動——前名——後名。是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道被觸發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這就是變化的完整過程。而在變化過程中,必然是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文 | 楊吉德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娛)之也。問:帛書甲本寫為:「故曰:為道者。」乙本為:「古之為道者。」王弼本和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哪種說法更接近原義呢?答:通行本在流傳過程中修改太多,偏離原義最遠,這是毋庸置疑的。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為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還是接近大道呢?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當然,真正的「大器」,是沒有成不成的觀念的,因為人一旦執著於功利和目的,就很容易走偏,很容易投機取巧。活到老,學到老,看準了,就一直堅持做下去,盡人事以聽天命,這樣準沒錯。五,為道日損。出自《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