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云:「志心皈命禮,無上經寶,當願眾生,深明經藏,神通莫測。」神通一詞,本來是形容通神的本領,後來引申為一些外顯的法術。但神通畢竟只是修道過程當中的副產品,必須要有智慧作為前提條件,才能變化莫測,否則容易落入邪道、魔道。道家對於異能和神通,基本採取承認存在,但是並不推崇。
首先,道家追求的是精神和肉體完全和諧統一的與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過是修行大道中的副產品,並不是目標。所以道家認為只專門修行神通的人是術士,而這種偏離大道而專修神通的方式稱為旁門。道家修行是務實的,要求立志上達,自立自強,才能達到目的。要想到無病延年,必須要用修行這一手段,將命運進行改造。其中,各種法門,適合於各種根性的眾生。眾生依之修持,必能成就大道。但任何修持法門都是一條路,路在腳下,自己不願走,神仙也沒辦法。只有自己去實踐,去體驗才會有效果。
道家修行尊道而德,道是宇宙的主宰;德是外在表現。道家把道抽象的表現出來,體道修身以至成功則有德,並認為無為為上德,有為為下德。同時,道家還以道和德作為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面,兩者是整體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關係。道在古代賦予許多意義,其還有引導疏通等意。而德被解釋為得和優點等意,如孝悌忠信禮義等傳統思想,皆歸於德的範疇。道和德如衣之表裡,相輔相成。其五,道是真實的存在,也是普遍的規律,人們以無為之道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之道治身,則身修;以深根固蒂之道延壽,則能長生久視。這都離不開德的輔助,德是道的根基,要成道就要積功累德。
道家的法門是逆乾坤,奪造化,後天反先天,煉己,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 ,三還九轉漏盡成,在道教的六神通裡並沒有採用漏盡通的說法,因為它道教修行的目標,漏盡通應該是比其它神通更高一個層次的,更重要的是,在道家的法門裡,六神的獲取並非只有一條路線,比如術道可得六神通,內丹修煉可得六神通,踏罡步鬥可得六神通,餐霞飲露可得六神通,念經敬神可得六神通等,旁門諸如,六神通盡得可之,但畢竟不是終極之法,無論正統還是旁門,最終的修行目標還是一樣的。
道教對於神通並不推崇,《玄門日誦晚課經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禮,無上經寶,當願眾生,深明經藏,神通莫測。」神通必須要有智慧作為前提條件,才能變化莫測,否則容易落入邪道、魔道。老君爺在世一生不顯神通,至今玄門當中誰人不敬?神通是有,但這比不上智慧,比不上你的人格本身。倘若想以神通求財,敢問一句,當世之上,哪些大老闆有神通了?所以古人有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道教修行的終極追求,乃是得道的智慧。道生一二三,三生萬物,因此,得道的智慧,其用途也是無限的,這樣一種用途無限的智慧,再對比六神通,諸如天耳通,不過就是聽得遠,除此之外,便更無用處。可以說,神通的用處,與大道相比,實在是螢蟲之光與日月爭輝。
得道的基礎是智慧,智慧和知識不同。知識就是,你知道自己手機按哪裡可以開機關機,這是知識;智慧,是人對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把握和領會,得道多少,就看智慧有多少,智慧有多少,就看對於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把握和領會有多少。所以,智慧的用途是很廣的,而這個實踐智慧的過程,就是道的體現。綜上所述。修行的確可以讓人開神通,但神通只是修道的副產品,不是目標。不管是入世法還是出世法,都沒有不勞而獲的。道教是務實的宗教,要用「修行」這一手段,將命運進行改造。道教有種種的法門,適合於各種根性的眾生。眾生依之修持,必能成就大道。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記載,所謂「六通」,即為:一、目通:能徹視洞達,坐見十方,天上地下,無有障蔽,六合內外,鬼神人物,幽顯大小,莫不瞭然分明,如視掌中。二、耳通:能洞聽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一切音聲,元不悉聞。人天禽獸,喧飛蠢動,一切眾聲聞悉,曉了分明。三、鼻通:曉百和寶香,分辨氣數濃薄差失、纖毫必記,四方上下,異域絕境,香臭之氣,聞如面前。四、舌通:萬品眾物,合為一食,經舌悉知種類,分別其味。五、身通:能飛行上下,履冰涉水,經山觸石,無望懾礙,分形散體,幹變萬化,形長充於八極,短入於毫微。六、心通:神通變化,出入自如,洞鑑十方眾生,知他心內隱微之事,他雖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雖意念未萌,了了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