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2020-12-13 歷史風雲大講堂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易經》和《道德經》,是中國文明流傳下來的人類智慧,其中很多語言值得回味,韻味無窮,越琢磨越有味道。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可是其中的內涵,直到今天一直存在爭議,存在很多解釋,歷史上的眾多名人,都發表過自己的見解,為這本書寫注本,包括王安石和司馬光等,可見其影響力之廣。筆者簡單發表見解,僅供大家參考,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到底該作何解釋。

有人認為,道源於《易經》的智慧,就是一陰一陽,就是太極,那麼太極是什麼意思,顯然沒有答案,這種說法就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沒有答案;

有人認為,道不可以說,就像參禪一樣,一旦說出來,就會變了味道,不是原滋原味;

易中天教授,曾經說過,禪就是說不出口的智慧,一旦說出來,全都是錯誤的;

西方一部分人,也表達過自己的思想,包括黑格爾,他說,自己的哲學思想,不可說,一旦變成文字,就失去了自己的本義,失去了味道,建議創建哲學符號。

也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存在很多說法,彼此之間不包容,各說各有理。

道到底是什麼呢!筆者考量多家說法認為:道是宇宙演變的內在規律,是宇宙演化而來的內生力量,簡單一點說,道是揭露宇宙演變至今的客觀存在,道是衍生萬物的源泉,道是人類跟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則,道是為人處世的正確價值觀;總之一句話,道是反應宇宙萬物的正能量,這就是老子賦予道的含義,這種描述可以簡單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作如下解釋:道可以解釋,但是因為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是固定不變,因此不可僵化的理解。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相同:名可以命名,這個命名也會發生變化,需要靈活。

然後下面舉例說明:世界本來是『無』,隨後出現了『有』,觀看地球就能夠了解,無論是火星、水星,還是金星,都沒有生命,地球本來也沒有生命,最後進化出生命,『無』變成了『有』,隨後兩者相互變化,衍生萬物,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地球面貌,這就是『玄』,也叫做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為我們揭露了萬物的起源,同時告訴後人,一切都在變化當中,只要按照本身的規律運行,生命就會多姿多彩。

如果強行改變,結果就會導致災難,這是後續章節,探討的問題。

《道德經》中的智慧,跟《易經》息息相關,是華夏文明的延伸和深化,將密碼變成了具體的文字,引導華夏文化走向未來,逐漸開枝散葉,衍生出燦爛的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智慧源泉,老子也成為東方聖人之一。《易經》將會在後面的文章中進行介紹。

將華夏文明發揚光大,提煉五千年智慧留給世人,不遺餘力宣揚大國風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風雲大講堂

相關焦點

  • 道德經 簡譯 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玄之又玄(多維),(天地、萬物)眾妙之門(開啟)。道德經簡譯道生萬物6:道德經.簡譯.往而不害。道德經簡譯往而不害7:道德經.簡譯.混而為一。
  • 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的文字看似直白如話,但它的表達方式很特別,所以理解起來就很困難。像道可道,非恆道的句式,就是道德經首創,我們也可以試著這樣表達,比如命可命,非恆命;定可定,非恆定。命運一旦被命定,它就起了變化,就不是永恆不變的了。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悟畫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感悟畫第一章 眾妙之門 原典 同謂之玄⑦,玄之又玄⑧,眾妙之門⑨。 注釋①道:名詞,宇宙本原。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②道:動詞,解說、表述。③名:名詞,「道」的形態。④名:動詞,說明。⑤母:母體,根源。⑥徼(jiào):邊際、邊界。引申為事物的表象。⑦謂:稱謂。
  • 道是一切終始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五千字,它闡述了「道」的神妙,「名」的端倪。然而,多少年來文人們對《道德經》來由的相傳;對《道德經》版本真偽、時序的鑑辨;對《道德經》的翻譯、注釋等等,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也是何等的神妙。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所說的眾妙是指什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既然是開啟眾妙之門的鑰匙,那麼這眾妙又是什麼呢?從個人來講,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望一生平平安安、健康長壽、事業有成,有情人得成眷屬、家庭和諧、婚姻幸福美滿,夫妻白頭偕老,財富有餘,朋友滿天下,乃至死後靈魂升入天堂。
  • 從易經、道德經到牛頓力學相對論談人類三次思想大爆發主要成就
    每一次的思想大爆發,最後表現出來的特徵就是文明中心發生轉移,落後文明取代原先的先進文明。人類的第一次思想大爆發,誕生了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華夏文明,因為早期人類在一個較短時間內活動的範圍遠不如後來的大,所以上古的距今5000年上下的時間,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以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這一大片區域,另一部分則是亞洲的中華大地。
  • 解密《道德經》:什麼是「道體」?怎樣打開「眾妙之門」?
    目前來講,解讀道德經的書很多,研究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這其中,存在一個誤區——很多人熱衷於哲學層面上的解讀,而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道體的存在。其中相當一部分關於「道」的論述都有失偏頗,沒有說到根本,也包括一些比較有名氣的專家。因為缺乏足夠的高度和深度,因而對大道的認識也就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不得究竟。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從華夏文明的起源,談《易經》中的智慧,揭秘《易經》的佔卜預測
    01華夏文明的源頭,華夏文字的起源,《易經》的來歷華夏文明的源頭——河圖洛書,被譽為"宇宙魔方"。「八卦」為華夏文字的起源,文字時代應從「易」的起源時算起,「伏羲始作八卦」是華夏文明的起源。《易經》的出現、創作、傳承以及成書的過程,歷經了上古(伏羲、女媧生活的新石器時期)、中古(夏、商、周)和近古(春秋戰國)三大非凡的歷史時期。殷商末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治武功的周文王將複雜的八卦再次演化,由此誕生了六十四卦的卦辭。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五千多言的《道德經》譯文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老子文化節玄妙的道,老子的方法教我們去體會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個字就是道,可見道的重要性,道統領全書,全書都是圍繞道進行深入論述。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帶你解讀《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2譯文道是可以說出來的,它不是恆定不變的道。03解讀本章是道德經的核心,老子直接開門見山,給出了「道」的含義和性質,讀懂本章是接下來讀好道德經的基礎。儘管老子認為「道」不可說,但因為要寫《道德經》,便只能勉強說說。怎麼說呢,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看似沒說,其實說透了。「道」既是「無」,「道」也是「變」。而變化是永恆的,所以「道」也是永恆不變的。「道」就是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學術界認為,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就展示了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辯證處正在於此。
  • 眾妙之門的鑰匙,解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西方的古文明符號本章爭議很大,一為常無,欲以...還是常無欲,以....的斷句釋義上。二為」玄「的結構概念。第一種重理就行,對錯影響不大,我給出了我的答案。動靜之間的關聯規律就是老子經整部經的核心了。當然,依然是以人為本,天地也只是人體的天地。能不能和宇宙規律相通我不知道,但是人是基礎,先把基礎打好肯定錯不了。悟語:空間定位決定物質形態。
  • 悟者天成:《道德經》、《易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在讀《道德經》、《易經》的時候,只是覺得它說得有道理,卻根本不明白這些書要告訴我們什麼,內涵不清楚,學起來也迷茫。今天就和大家講講,這兩本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它們都在講什麼。知道了總綱,學習的脈絡就會清晰的多。其實,《道德經》、《易經》就是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
  • 傳統文化:《易經》與《道德經》,誰才是真正的萬經之王
    《易經》在西周至戰國時期,作為一本佔筮的書長期使用,組成《易經》的卦象.爻.辭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真實社會發展的情況與早期發展史,以社會發展為線索,闡述了當時階段性發展和總體發展循環輪迴變化的科學道理。《易經》類似意識形態上的萌芽狀態,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和科學思想的源頭。
  • 易經起源與上古伏羲氏對華夏民族的影響
    原始社會過著茹毛飲血的群居生活方式,由於缺乏制度約束,人們毫無規律過著聽天由命的日子,直到出現了一個叫伏羲的部落領袖,華夏子孫才開始正式進入人類文明發展階段,人類開啟智慧與其他動物有了本質區別。伏羲氏善於深入觀察事物,常常忘我地沉浸在思考當中,大到日月星辰的周期變化,風雨雷電的發生過程,陰晴雨雪的交替變幻,還有大地山川河流的形態布局走向,等等這些自然現象。
  •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觀妙」?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 華夏古文明【視頻版 :下】
    還有希臘神話北歐神話記載的「宇宙魔方」其實就是伏羲大帝授予人類的兩張圖,「河圖」和「洛書」也即是華夏上古「易經」的原型,蘇美爾文明也許不屬於今天任何的一個國家,它是全人類文明的共同起源,它真正的名字只能叫「古華夏」兩千多年來華夏的祖祖輩輩們一直在傳承和發展的使命,把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變得更加燦爛更加輝煌。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