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世人都說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2020-12-18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神仙,只是一個非常遙遠古老的傳說。

當年的秦始皇為了求得不老之藥,便派徐福去東方仙山求取。

世上的人沒有不希望長生不老的。但可惜的是世人往往不得其法,不得其門。

一個原因就是為名利所累。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往。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一生蠅營狗苟,追名逐利,為誰辛苦為誰忙。

其二則是雖然勘破了名利二字,卻去從身外去尋找那長生不死的仙藥。

或者要麼就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支起個架子,安裝個鼎爐,又是煉鉛又是燒汞的,以為這樣能練出個仙丹來。

魏晉名士自風流。我看一點也不風流。整天吃五行散,把自己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那麼,這世上真有長生不死的仙藥麼。如果有,在哪裡呢?

還是紅樓夢的好了歌說得好,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這是勘破了名利,名利都勘破不了,如何去求取那不老仙藥。

本章前幾句就是說得這個意思。

名利得失都是大病。

其實那不老仙藥人人都有,就在自家身上。所謂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人人皆可求而得之。

悟真篇雲人人自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把拋。

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

井蛙應謂無龍窟,籬鷃爭知有鳳巢。

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這段詩歌便是說得這個道理。長生藥就在自家身上。

不僅僅是道家,儒家也有這個含義。儒家講仁。為何講仁,世人多有不知,以為是儒家孔子硬造的一個詞。

豈不知這個仁便是那長生的種子。就看人願不願意去呵護溫養灌溉這顆種子,讓它慢慢長大不。

仁就是知止,就是那個至善。善心養得越大,心便越是平和。心氣越是平和,便越容易接近於道。可惜世人一生不知此理,更遑論那些整天污衊歪曲儒家學說的人了。不是蠢就是壞。

名利勘破了,還要懂得知止的道理。道家的知止就是致虛極守靜篤。和儒家的知止實際上殊途同歸。

這個止就是那個大本,就是太極,就是無,也叫道。

致虛極守靜篤乃求長生不老藥第一步也。

易經河圖公理言,靜極則陽生。這個陽便是那個真陽。若是用這個真陽去化那個離心。則那個離心便會返回乾心。一棵不老之藥的種子由是成矣。所謂坎離交也。

易經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卦序中,有個坤卦。這個坤卦便是致虛極。而坤卦後面的地雷復便是一點真陽在靜極中而生。

知止不殆就是這個道理。靜極則一陽復生。復生則循環下去,循環不息自然無窮無盡所謂不殆也。豈不是長生之道乎。

事實上,人的壽命到了六十四歲,身體那一陽便不再產生了。此後壽命便是完全依靠肉體之機理而延續。若是人明乎知止之道,即使象儒家那樣,讓仁心長大點,心中和氣多點,依然可以讓身體中一陽復生。

世上長壽的人除了因果關係,無一不是心氣平和,知足知止之人。

可惜世人多是不知足而求辱之輩。為了名利,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連知足都做不到,更何談知止哉。

知止不殆,其虛言哉,乃是聖人要人明道修道之苦心也。

不然為何言名利皆是大病之字句。可謂用心良苦。

相關焦點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傳統文化:《易經》與《道德經》,誰才是真正的萬經之王
    《易經》在西周至戰國時期,作為一本佔筮的書長期使用,組成《易經》的卦象.爻.辭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真實社會發展的情況與早期發展史,以社會發展為線索,闡述了當時階段性發展和總體發展循環輪迴變化的科學道理。《易經》類似意識形態上的萌芽狀態,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和科學思想的源頭。
  • 《道德經》人生沒有永恆的長盛不衰,唯有居安思危,方能有備無患
    今天繼續為大家帶來《道德經》中第三十章的解讀。人生在世成功都是自己辛苦打拼回來的,所以應該更加珍惜。很多人成功之後就跟之前大相逕庭,開始變得聲色犬馬,貪圖享樂,最終很可能因為物壯則老,而使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毀於一旦。《道德經》人生沒有永恆的長盛不衰,唯有居安思危,方能有備無患。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 悟者天成:《道德經》、《易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在讀《道德經》、《易經》的時候,只是覺得它說得有道理,卻根本不明白這些書要告訴我們什麼,內涵不清楚,學起來也迷茫。今天就和大家講講,這兩本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它們都在講什麼。
  • 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 中
    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我們再來看海德格爾對《老子·十五章》的解讀。對於《老子·十五章》,海德格爾只是對其中的「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作了解讀。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易經》:謙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餘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兇。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 《易經》趣讀:農曆七月中的這些講究,您最好知道!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二)《易經繫辭》上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 易經有多深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
    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為什麼呢?因為一讀就上頭,天很快就亮了真正含義是在說,如果晚上讀《易經》,一夜便捨不得睡覺了。《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易經》的偉大不在於創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於它啟發我們明了人間的「貞正之道」,如果我們能沿著《易經》指明的這條「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夠元亨利貞。
  • 為什麼世人都說神仙好?神仙,神仙,神和仙到底有什麼區別?
    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跛道人唱了一首好了歌,歌的第一句是「世人都說神仙好」,那世人為什麼都說神仙好?神仙,神仙,神和仙到底有什麼區別? 跛道人和賴頭和尚世人都說神仙好的原因遠古時期的原始人類覺得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跟自己一樣,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哲學與道學
    沒有人不上道,沒有人每天不走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在道上。只因淺顯,所以通用。唯有通用,方得通行。 道,每天每個人都在走,如此普遍,如此常見,還要學什麼呢?幹嘛還弄出個「道學」呢?中國的字很有意思,每個字你都懂,可是組合起來,你就不一定懂。每一句話你都懂,可是單拿出一個字,一個詞,你也許就搞不明白。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這些校經者,各自對「大道」、「正道」的理解並不完全一樣,內心深處卻都想拉一位古人與自己共鳴。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
  • 《道德經》為何被稱為百經之首?其影響深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作為道家的傳世經典,《道德經》以洋洋灑灑的五千餘字,將大道以一種「玄而又玄」的方式,講述給了世人。現如今,在國學熱風靡的當下,但凡對國學經典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讓孩童過早地去閱讀《道德經》。因為僅從年齡上來看,孩童天真未泯,不一定就能夠弄明白文章的含義。更何況,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學者敢放言,自己有多了解這部道家祖師所寫的經典。甚至就連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也曾言世人不會明白《道德經》的內涵。而在學說界,還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諸子百家的思想歸根結底都與道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橐籥
    據說龠這種樂器是由吹火管而發明創造的,而多數人認為"橐籥"是指冶煉用的風箱,風箱的作用跟吹火管相同,可能受這點啟發才有"風箱"之說。第一,"橐"字解釋風箱很勉強;第二,風箱之說對後文的"虛而不屈,動之愈出"更說不通。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 鬼谷子與易經的太一
    一、三玄之冠,易經之謎易經不是周易之經,具體說就是:不是大家現在看到的易經。周氏本無易,文王未作經。周易是周文王姬昌根據上古流傳下來的幾張圖及連山歸藏殘卷而修訂,類似於今天的文人用白話文翻譯三玄(易老莊)等古文。
  • 為什麼說「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真實原因讓人深思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話「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不做:不要做惡事,不要害人,不給別人添堵這句話在勸誡我們,做人不能有害人的想法。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告誡世人要遵從世間的道德規範,不可以做惡事。此書被譽為是「古今第一善書」。在民間百姓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本書開篇就告訴我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 《嘲頑石偈》和《好了歌解》
    一天他上街散心,就遇到了一個跛足瘋道人,口中哼哼唧唧地念著一首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 《道德經》:不管在什麼時候,多讀讀這四個字,好運自會登門
    我國的經典文化可謂是數不勝數,而《道德經》又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星,其所倡導的人文思想上可治國、下可育人,至今仍被許多學者奉為人生經典。在生活中,人們都非常看重運氣。當一個人變得富有,生活富足時,就會有人說:看他多有福氣呀,上輩子肯定積了不少德;而當一個人生活平淡、缺吃少穿時,還會有人說:你看他多糟糕呀,運氣真差。所以人們總會把自己遇到的好與壞歸結成運氣,然而這只不過是對自己的安慰罷了。在《道德經》裡,老子告訴我們,人生會不會迎來好運取決於對「物極必反」這四個字的理解,而運氣差的人,對這四個字肯定一概不知。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河上公註解相對詳細,對部分文字和概念都進行了註解,同時又闡發了《道德經》的玄理。「信言不美」句經文,王弼註:「實在質也。」河上公註:「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博者不知」句經文,王弼注「極在一也。」河上公註:「不博者,守一元也。」比較王弼河上公二家解讀,《道德經》經文的內涵就被揭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