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神仙,只是一個非常遙遠古老的傳說。
當年的秦始皇為了求得不老之藥,便派徐福去東方仙山求取。
世上的人沒有不希望長生不老的。但可惜的是世人往往不得其法,不得其門。
一個原因就是為名利所累。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往。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一生蠅營狗苟,追名逐利,為誰辛苦為誰忙。
其二則是雖然勘破了名利二字,卻去從身外去尋找那長生不死的仙藥。
或者要麼就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支起個架子,安裝個鼎爐,又是煉鉛又是燒汞的,以為這樣能練出個仙丹來。
魏晉名士自風流。我看一點也不風流。整天吃五行散,把自己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那麼,這世上真有長生不死的仙藥麼。如果有,在哪裡呢?
還是紅樓夢的好了歌說得好,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這是勘破了名利,名利都勘破不了,如何去求取那不老仙藥。
本章前幾句就是說得這個意思。
名利得失都是大病。
其實那不老仙藥人人都有,就在自家身上。所謂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人人皆可求而得之。
悟真篇雲人人自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把拋。
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
井蛙應謂無龍窟,籬鷃爭知有鳳巢。
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這段詩歌便是說得這個道理。長生藥就在自家身上。
不僅僅是道家,儒家也有這個含義。儒家講仁。為何講仁,世人多有不知,以為是儒家孔子硬造的一個詞。
豈不知這個仁便是那長生的種子。就看人願不願意去呵護溫養灌溉這顆種子,讓它慢慢長大不。
仁就是知止,就是那個至善。善心養得越大,心便越是平和。心氣越是平和,便越容易接近於道。可惜世人一生不知此理,更遑論那些整天污衊歪曲儒家學說的人了。不是蠢就是壞。
名利勘破了,還要懂得知止的道理。道家的知止就是致虛極守靜篤。和儒家的知止實際上殊途同歸。
這個止就是那個大本,就是太極,就是無,也叫道。
致虛極守靜篤乃求長生不老藥第一步也。
易經河圖公理言,靜極則陽生。這個陽便是那個真陽。若是用這個真陽去化那個離心。則那個離心便會返回乾心。一棵不老之藥的種子由是成矣。所謂坎離交也。
易經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卦序中,有個坤卦。這個坤卦便是致虛極。而坤卦後面的地雷復便是一點真陽在靜極中而生。
知止不殆就是這個道理。靜極則一陽復生。復生則循環下去,循環不息自然無窮無盡所謂不殆也。豈不是長生之道乎。
事實上,人的壽命到了六十四歲,身體那一陽便不再產生了。此後壽命便是完全依靠肉體之機理而延續。若是人明乎知止之道,即使象儒家那樣,讓仁心長大點,心中和氣多點,依然可以讓身體中一陽復生。
世上長壽的人除了因果關係,無一不是心氣平和,知足知止之人。
可惜世人多是不知足而求辱之輩。為了名利,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連知足都做不到,更何談知止哉。
知止不殆,其虛言哉,乃是聖人要人明道修道之苦心也。
不然為何言名利皆是大病之字句。可謂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