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021-02-08 百家文書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題記

1

道或者世界的本原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水、火、空氣等是世界的本源;其實,這不是本原,而是存在。

本體論探討的核心問題,也是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他以前的哲學家,沒有解決存在問題。其實,海德格爾探討的仍然是存在,是能夠發問的存在,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即此在。

西方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追問,只止於存在。

其實,在存在之前,還有一種狀態,那才是世界的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從一開始,就深入到這一層面。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老子認為,在「有」之前,有一種狀態,叫做「無」。《易經》中的「易有太極」和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都認為在太極之前,有一種狀態,這就是「無極」。「無」和「無極」就是世界的本原。

「無」與「無極」,名不同而實相同,皆指無形無象的狀態。世界最初的無形無象的狀態,中國哲學家命之曰,「無」或「無極」。「太極」與「無極」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無極」的無形無象,是就「太極」的而言的,就是說,它還沒有、「太極」的形,還沒有「太極」的象。

比如,地球的形成。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認為,在宇宙間漂浮著由氣體和塵埃結合而成的雲霧狀的天體,這樣的天體叫做星雲。太陽系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起源於一個巨大的、熱的且旋轉著的原始星雲。由於原始星雲不斷向外輻射能量而變冷收縮,在星雲自轉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外圍物質將不隨星雲一起收縮,形成一個一個圍繞星雲轉動的氣環。最後,星雲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陽,各個氣環碎片凝聚為圍繞太陽運行的地球和其它行星。

地球最初的形狀,是一個漂浮著由氣體和塵埃碎片組成的星雲盤,它呈扁圓盤狀,中間厚,邊緣薄,圍繞自身軸線自轉。在引力的作用下,星雲盤中的塵埃碎片收縮凝聚形成地球星胚。在繼續旋轉和凝聚的過程中,由於本身的凝聚收縮和內部放射性物質〔如鈾、釷等〕的蛻變而發熱,溫度不斷增高,內部甚至達到熾熱熔融狀態。於是,重物質向地心下沉成為地核,輕物質上浮組成地幔和地殼,更輕的液態氣態成分通過火山噴發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氣圈。再經逐漸演化而成為現在地球的模樣。

地球最初的星雲狀態,是地球產生的夲原,它還沒有地球的形和地球的象,無形無象是地球的無極狀態。同地球的星雲狀態相比,現在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而且構造也不相同,更為重要的是有生命體存在著,它具有地球之形,又有地球之象,這就是地球的太極狀態。

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這就是,眼睛觀察到的實物與我們讀到對這一實物描述的文字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就是語言描述的局限性。但人類的天性驅使人們努力去克服這種差異。這就出現了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使用著不同的概念的現象。西方哲學中的「存在」、「有」、「是」等,中國哲學中的「有」、「太極」等,實際所指是同一類的東西,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客觀事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可以解釋世界的本原,也可以解釋具體的客觀事物。

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有它的夲原,即「無極」狀態。無形無象的無極和有形有象的太極,是任何一個具體的客觀事物都有的兩種狀態。

比如一座房屋,就存在著「無極」和「太極」兩種狀態。房屋在沒有建成之前,所需的磚塊、樓板、鋼筋、水泥、沙石等等,散漫地堆放在那裡,即無房屋之形,又無房屋之象,無形無象,就是房屋的「無極」狀態。房屋建成後的有了一定的形狀結構、功能和作用等,這就是房屋的「太極」狀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和「無極」也是任何一個具體的客觀事物的本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任何事物都如此。

中國早期的哲學,不僅觀察探討了世界,而且也先於西方哲學解決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它比西方哲學要高明的多。

2

老子其人

老子是個什麼人呢?他生活在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寫的《道德經》,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據說,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書籍,除了聖經,就是《道德經》了。

但對老子生平的記載,史料並不多。司馬遷《史記》上有,但也很簡單。倒是一些傳說,讓老子這個人物頗具神秘色彩。

他做過周王室的官員,任收藏史,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長,或者還兼著檔案館長。也正因為在這一崗位上,使老子接觸大量的文獻典籍。《道德經》的寫作,一些地方引用了先哲的話,可以說,《道德經》也體現著眾多先人的智慧。

《道德經》的寫作過程,有個傳說。當時,老子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很是失望,加上守藏室遭劫,讓老子心生歸隱之意。於是,他辭官西去,騎著青牛經過函谷關。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道有高人經過,就懇請老子留下著述再走,老子盛情難卻,寫下了《道德經》,凡五千多言。後出關不知去向。

老子與孔子大致是同時代人,史料記載孔子曾去拜訪老子,向他問禮。回到魯國後,弟子問:「先生拜訪老子,見到了嗎?」孔子道:「見到了!」弟子問:「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我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我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對付它。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我所見到的老子,就像龍啊!「

3

《道德經》其書

道德經蘊含著人生大智慧。「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什麼是「道」呢?《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說,道,如果是可以用語言來說,那就不是永恆的道。也就是說,道是不可描述的。在其它章節中,還有一些地方談到」道「,如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還有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類。可以說,大道無形,化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的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用老子的話說:「反者道之動「,就是萬物變化的規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道德經》充滿了辯證法思想。如第五十八章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那麼,什麼是」德「呢?「道」在實際生活中的遵循和應用,就表現為具體的」德「。

無為而治,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如第三章中講到:」為不為,則無不治「,就是說用」不為「的原則來做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當然,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它是讓領導者放下欲望,不計較自己的名利地位,無我利他。有人把老子描繪成消極避世的形象,這顯然與道德經的精髓背道而馳。

現在我們使用的成說,有不少就出自道德經。如:上善若水,出自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於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至善之人像水。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水近似於道。

(本文作者,簡書天使之翼)

相關焦點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世界本原探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 道家一語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採用直譯法,我們就可以將這段經文寫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運動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與什麼樣的方向相對稱「反」?
  • 「有生於無」嗎?
    老子雕像老子《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等思想,以及作為計策然後常被混淆為自然哲理的「無中生有」,總體上都屬於關於「有」和「無」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辯證關係的表述,其「真理性」到底如何?
  • 道德經,看透萬物的發展規律;立於不敗之地
    各位兄臺,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第六十四章,下為原著,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第六十三章,老子認為,要有作為就必須「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要做成大事就必須不生事端,不惹是非,要生活有興味,就必須保持淡泊寧靜。他還提醒人們,做事情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無為」才能有作為,做事不要生是非。莫嫌淡泊無味道,淡泊之中才有收穫。「大」事總由「小」事生,「多」總由「少」積累成。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反者道之動」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變化的完整過程是外動——道動——前名——後名。是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道被觸發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這就是變化的完整過程。而在變化過程中,必然是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就如冰變化為水,必然是冰變少,水變多,冰損而水益,冰失而水得。所以可以說一旦道動,必有一損一益,一失一得發生,這是變化的特性,故言「反者道之動」。
  •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其實這些觀點各有幾分道理,然而都不全面。這些觀點全部是從兩個字中衍生出來的,這兩個字是《道德經》的精髓——「無」和「反」。一、無對於道家來說,「無」是一個重要的字,因為它是「道」的別稱。《道德經》中說道創生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上一章我們講了道生化萬物,萬物莫不出於道。那麼,道生育出萬物後,又是如何管理萬物的呢?本章講的是聖人應該效法道一樣,以天道治理天下。惡,過也。人有過曰惡。物無美惡,過則成災。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都把善字理解成善良之意,實際上這是對《道德經》的粗鄙化解讀。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奧秘:人為什麼活著,有誰知道?
    親愛的李耳先生:您好,讀了您寫的《道德經》我心中充滿了困惑,我們這個時代尊稱您為老子,其實很多人並不懂您,也不看不懂您寫的《道德經》。可就是這樣,您的《道德經》也變成了暢銷書,傳遍了世界各地,非常火。您看,您寫《道德經》時也沒想到吧。
  • 《道德經》:修道時,遇到過不去的關,該怎麼辦?
    很多人沒有師父教,也有的有師父教,但是道家師父一般都會讓徒弟自己去悟,悟得到,就能走得出來;悟不到,你就會反覆在一種境界中,一直徘徊下去。但是這樣的人,通常都不是師父要找的真傳弟子。因為真傳弟子,悟性都是極高的。那麼對於那些想要提升境界,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提高的,怎麼辦呢?
  • 眾妙之門:有無之境—藏於《道德經》深處的文化密碼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道德經》在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是經典中的經典,然而隨便兩個版本的《道德經》譯註其翻譯和解讀都是不同的,首章《眾妙之門》尤其如此。真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裡則有一千個老子五千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之始」是什麼?「萬物之母」又是什麼?兩者區別何在?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的第35章。先來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大象,大音,大方,在道德經裡面,都是用來喻道的。執大象,意即堅守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德經第14章裡面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道體無色無相,無色無相,雖然無法感知,但是真實存在。用之不足既。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道雖然動,但是以弱為用,以無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也有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之以為用,就是用無。也是用弱。弱是無之性。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為「可以表述的,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表述,一行走,就有時間空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名之名是在發展過對事物的認知命名是隨著對事物不斷提高認知深入理解而改變的,非常名。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