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題記
1
道或者世界的本原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水、火、空氣等是世界的本源;其實,這不是本原,而是存在。
本體論探討的核心問題,也是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他以前的哲學家,沒有解決存在問題。其實,海德格爾探討的仍然是存在,是能夠發問的存在,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即此在。
西方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追問,只止於存在。
其實,在存在之前,還有一種狀態,那才是世界的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從一開始,就深入到這一層面。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老子認為,在「有」之前,有一種狀態,叫做「無」。《易經》中的「易有太極」和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都認為在太極之前,有一種狀態,這就是「無極」。「無」和「無極」就是世界的本原。
「無」與「無極」,名不同而實相同,皆指無形無象的狀態。世界最初的無形無象的狀態,中國哲學家命之曰,「無」或「無極」。「太極」與「無極」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無極」的無形無象,是就「太極」的而言的,就是說,它還沒有、「太極」的形,還沒有「太極」的象。
比如,地球的形成。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認為,在宇宙間漂浮著由氣體和塵埃結合而成的雲霧狀的天體,這樣的天體叫做星雲。太陽系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起源於一個巨大的、熱的且旋轉著的原始星雲。由於原始星雲不斷向外輻射能量而變冷收縮,在星雲自轉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外圍物質將不隨星雲一起收縮,形成一個一個圍繞星雲轉動的氣環。最後,星雲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陽,各個氣環碎片凝聚為圍繞太陽運行的地球和其它行星。
地球最初的形狀,是一個漂浮著由氣體和塵埃碎片組成的星雲盤,它呈扁圓盤狀,中間厚,邊緣薄,圍繞自身軸線自轉。在引力的作用下,星雲盤中的塵埃碎片收縮凝聚形成地球星胚。在繼續旋轉和凝聚的過程中,由於本身的凝聚收縮和內部放射性物質〔如鈾、釷等〕的蛻變而發熱,溫度不斷增高,內部甚至達到熾熱熔融狀態。於是,重物質向地心下沉成為地核,輕物質上浮組成地幔和地殼,更輕的液態氣態成分通過火山噴發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氣圈。再經逐漸演化而成為現在地球的模樣。
地球最初的星雲狀態,是地球產生的夲原,它還沒有地球的形和地球的象,無形無象是地球的無極狀態。同地球的星雲狀態相比,現在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而且構造也不相同,更為重要的是有生命體存在著,它具有地球之形,又有地球之象,這就是地球的太極狀態。
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這就是,眼睛觀察到的實物與我們讀到對這一實物描述的文字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就是語言描述的局限性。但人類的天性驅使人們努力去克服這種差異。這就出現了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使用著不同的概念的現象。西方哲學中的「存在」、「有」、「是」等,中國哲學中的「有」、「太極」等,實際所指是同一類的東西,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客觀事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可以解釋世界的本原,也可以解釋具體的客觀事物。
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有它的夲原,即「無極」狀態。無形無象的無極和有形有象的太極,是任何一個具體的客觀事物都有的兩種狀態。
比如一座房屋,就存在著「無極」和「太極」兩種狀態。房屋在沒有建成之前,所需的磚塊、樓板、鋼筋、水泥、沙石等等,散漫地堆放在那裡,即無房屋之形,又無房屋之象,無形無象,就是房屋的「無極」狀態。房屋建成後的有了一定的形狀結構、功能和作用等,這就是房屋的「太極」狀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和「無極」也是任何一個具體的客觀事物的本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任何事物都如此。
中國早期的哲學,不僅觀察探討了世界,而且也先於西方哲學解決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它比西方哲學要高明的多。
2
老子其人
老子是個什麼人呢?他生活在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寫的《道德經》,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據說,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書籍,除了聖經,就是《道德經》了。
但對老子生平的記載,史料並不多。司馬遷《史記》上有,但也很簡單。倒是一些傳說,讓老子這個人物頗具神秘色彩。
他做過周王室的官員,任收藏史,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長,或者還兼著檔案館長。也正因為在這一崗位上,使老子接觸大量的文獻典籍。《道德經》的寫作,一些地方引用了先哲的話,可以說,《道德經》也體現著眾多先人的智慧。
《道德經》的寫作過程,有個傳說。當時,老子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很是失望,加上守藏室遭劫,讓老子心生歸隱之意。於是,他辭官西去,騎著青牛經過函谷關。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道有高人經過,就懇請老子留下著述再走,老子盛情難卻,寫下了《道德經》,凡五千多言。後出關不知去向。
老子與孔子大致是同時代人,史料記載孔子曾去拜訪老子,向他問禮。回到魯國後,弟子問:「先生拜訪老子,見到了嗎?」孔子道:「見到了!」弟子問:「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我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我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對付它。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我所見到的老子,就像龍啊!「
3
《道德經》其書
道德經蘊含著人生大智慧。「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什麼是「道」呢?《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說,道,如果是可以用語言來說,那就不是永恆的道。也就是說,道是不可描述的。在其它章節中,還有一些地方談到」道「,如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還有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類。可以說,大道無形,化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的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用老子的話說:「反者道之動「,就是萬物變化的規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道德經》充滿了辯證法思想。如第五十八章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那麼,什麼是」德「呢?「道」在實際生活中的遵循和應用,就表現為具體的」德「。
無為而治,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如第三章中講到:」為不為,則無不治「,就是說用」不為「的原則來做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當然,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它是讓領導者放下欲望,不計較自己的名利地位,無我利他。有人把老子描繪成消極避世的形象,這顯然與道德經的精髓背道而馳。
現在我們使用的成說,有不少就出自道德經。如:上善若水,出自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於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至善之人像水。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水近似於道。
(本文作者,簡書天使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