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老祖宗的智慧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

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是與《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的「空」的意思完全相同。

別著急,我們慢慢的,一步一步來。解釋這個「無」之前,先解釋老子《道德經》中「道」的含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在理解了吧,這個「有」就是「三」,「無」就是「二」。

老子

什麼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首先闡明的。

古人行文不採用標點符號,因此,就有一個斷句的問題。老子的這句話斷句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能量的集中處(或者理解為現代科學說的奇點,宇宙大爆炸學說),由於我(老子)不知道叫做什麼,姑且就叫它為道吧,但是,它並不是你們以日常經驗、或者以常理,理解的道;

至於名字呢,我暫且命名為道,但是,這個命名不是你們按照我的命名就可以理解的道。

需要說明的是,真正要理解老子所說的「道」,只有實修實證才可以,也就是向內求的方式,王陽明同學的心學與證「道」異曲同工。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混沌初開之前,宇宙全部的能量混合著,交織著,無序碰撞著,這個狀態叫道。

老子是怎麼知道的?古代的牛人,比如老子,沒有通達宇宙的能力是寫不出來《道德經》的,傳統的說法叫做天人合一。站在人類的角度可以叫做人天合一。

一生二,也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二」

可以把宇宙最初的奇點理解為一個大型離心機,以想像不到的速度進行高速旋轉,最終分離出了兩種東西,一種東西叫陰,一種東西叫陽。

因此,這個「無」的意思就是陰陽。而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從我們人類普通人的角度,這個「無」是用眼睛看不見的。

說到這裡,可以這樣理解,道有兩個屬性,一個是陰,一個是陽。這裡要特別說一個重要的問題,陰陽是道的屬性,而不是道的組成

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二生三,也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有」=「三」

老子在《道德經》中,關於二生三的描述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宇宙太大了,看都看不到它的全貌,老子把它叫夷,宇宙的聲音滾滾而來,大到聽都聽不見老子把它叫希;宇宙的真實感受也感受不到,老子把它叫微;「夷」,「希」,「微」,合稱曰道。

因此,「夷」,「希」,「微」就是「三」,它們是「道」的組成。也就是「三。」而「夷」,「希」,「微」均有陰和陽的屬性。

這是老子給起的名字,其實無所謂,叫什麼阿貓,阿狗,阿豬組成了「道」也未嘗不可。

可以把「夷」,「希」,「微」想像成宇宙高能粒子,實際上,它們並不是這樣的。而每種高能粒子都分為兩種屬性,一種是陰,一種是陽,同時,它們還在做猶如布朗運動一樣的無規則運動。

需要再次注意的問題是,從我們人類普通人的角度,這個「有」仍然是用眼睛看不見的。

順便說一下,希是有聲音的。「希」的聲音是「ong」。驗證希很簡單,只需要靜靜地打坐,功夫到了,就能「聽」見「希」的聲音。

那麼,「三」又怎麼生成了萬物呢?

必須降低「三」的能量才可以生成萬物。

可以這樣理解,非物質的「夷」,「希」,「微」,也就是「道」,能量是很高的。做個比喻吧,我們看見的閃電,一次閃電產生的電量,足夠一個城市使用好久。但是,閃電的能量,與「道」所蘊含的能量,簡直差N的N次方個數量級。

「夷」,「希」,「微」在不停的無序碰撞之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時隨機組合,這樣就生成了天下萬物。用個好理解的詞,叫做「造化」。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心經》中的這句話,幾乎成為了現代人的口頭禪。實際上,心經中的「空」,與老子說的「三」,是一個意思。

簡單地說,「色」是指物質世界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所有東西,其中包括人體本身。「空」是指組成原始宇宙的本源。

人類在這個宇宙中,當然是由宇宙來的,怎麼可能憑空無故的產生。

心經

佛教的這句話,又叫「不二」法門,有兩個解釋。

第一,等同觀。世界萬事萬物,無所謂好,無所謂壞,無所謂對,無所謂錯,等同看待。這個還是在「有我」的角度去看問題。

第二,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我與宇宙有什麼區別呢?都是一樣的,都是由「夷」,「希」,「微」組成的,哪裡還有什麼「我」?這個是在佛教稱之為「無我」的角度去看的。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修行的層次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就會有較大的區別。如果能夠證到「無我」的層次,這就相當的厲害了。

【佛、道、儒在最基本的問題上,看法是一致的。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這才是老祖宗的智慧,這才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遺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解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舉世皆迷惑於爭,只有老子講不爭的益處。老子講: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而能成己私。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穀王。正是由於不爭,所以無尤,所以不去,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
  • 世界本原探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 道家一語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觀瀑、露營、漂流、徒步、戲猴的夏日寶地
  • 「有生於無」嗎?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等思想,以及作為計策然後常被混淆為自然哲理的「無中生有」,總體上都屬於關於「有」和「無」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辯證關係的表述,其「真理性」到底如何?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禪意浩淼:老子有無相生,莊子遊心物外,蘇東坡無一物中無盡藏
    雖然蒼天空曠無物,卻浩瀚得能容下宇宙萬物。萬物都在生生不已的過程中產生,然後又復歸於無物。老子說:「有無相生」老子《道德經》裡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的。所謂「無」,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且運行不息,可以稱之為「道」或「大」;而天地萬物的「有」,正是產生於這種「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無中生有」這一哲理,當它離開《道德經》,流淌在歷史長河之中,入境生趣,無為而治,意象萬千。老子在《道德經》裡又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不敢為天下先,首先得明白這個天下先是什麼意思?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都說了無為是一,有為是二。
  • 究竟什麼是「道」?
    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講「道」,但尤以道家講得最多、最深刻。據統計,在道家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通行本)中,「道」字一共出現了73次。當然,它們有多種含義,並不都具有哲學上的意義。儘管老子對「道」作了種種描述,但究竟什麼是「道」,還是比較模糊。其實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經聲明過:「道」是不能用言語來表述的,只能勉強而言之。這就給後世哲學家們留下了發揮的餘地。究竟什麼是老子的「道」呢?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從道家的「有無相生謂之玄」來推,當今的新冠病毒一定走向「無」
    [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 世界萬物的本原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的萬物是由「有」派生出來的,而「有」又生於「無」,這「無」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本原,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有」產生的,而「有」是從「無」中產生的,歸根到底,「無」才是世界真正的本原,這「無」是非常奧妙的。 莊子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太初只有「無」沒有「有」,也就沒有「名」,「一」與太初同起,有了「一」而沒有成形。這「一」指的是「道」,也是「無」。 「無」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的本原呢?
  • 道德經,看透萬物的發展規律;立於不敗之地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啥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怨恨,這怎麼可以能算是妥善呢?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意思的詞語。「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經典思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所謂上善,指的就是水對世界萬物是十分重要的,水滋養了萬物卻沒有邀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樣世間萬物慢慢習慣了水的付出。那麼,「上善若水」這個詞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已」有完成、結束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達成了某某目標,完成了某某目的。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說得是惡生美,不善生善。老子為什麼說「惡生美」「不善生善」?是因為沒有惡的對比,就沒有美麼?是因為沒有「不善」的對比,就沒有「善」了麼?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還有的人主張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著這自己的規律,都離不開「道」這一個詞,這個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一生充滿著無數典故,並且民間也多有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也說明了老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有的人將老子看做太上老君的化身,那麼這麼一位「神仙」僅僅留下的一本《道德經》究竟有什麼深意呢?首先是老子這個人,因為雙耳過肩而被稱作老聃,又名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