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2020-12-24 百家號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

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

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它混然一體,但我們看不到它的形象,聽不到它的聲音,摸不到它的形質,因此我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勉強將其稱為「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為什麼道沒有形象又沒有名字?因為那些有形有名的事物,都是特定時空中的具體之物,有生有滅。然而道是恆常永久存在之物,因此它不能有具體的形象和名稱。

道雖然沒有形象,卻是一種實有的存在物,它不受外物影響,「獨立而不改」,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周行而不殆」。

因此老子同時將「道」稱為「無」和「有」,因為它沒有形象,所以是「無」,因為它真實存在,所以是「有。

道這一實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僅如此,道還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宇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創生的。道創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居士我在之前一篇回答中曾對這一過程進行了詳細解釋(參見悟空問答:《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道不僅創生萬物,它還附在萬物之中,蓄養它們,培育它們。

二、道是萬物運動的規律

道這一實存之物附著於萬物,作用於萬物,表現出了某種規律。那麼道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

1、一切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宇宙間有很多相反的性質,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這些性質相互對立,卻又相互成就,不可分離,如果離開其中一方,就不會有另一方了。比如我們說某物高,是因為有矮的東西和它相對,所以沒有矮就沒有高。因此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種「相反相成」的作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

同時老子認為這些相反相成的性質還會相互轉化,事物總是朝著它的反面運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事物是循環運動的

正如上面所說,事物朝著它的反面運動,因此就形成了一個循環的圓圈,就像太極圖一般,事物的運動總是回到它的最初狀態。其實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極為常見:月亮從盈變缺,又從缺變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歷史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從嬰兒漸漸長大,生下後代後逐漸老去、死亡……

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規律就是返回其初始狀態,生生不息。上面說過,天地萬物都是從道中產生出來的,它們的運動會離道越來越遠,並在最後返回其原點——道。

三、道是人行事的準則

道作用於萬事萬物時,就表現為事物運行的規律,當它作用於人類時,就成為人行事的準則。當道成為人的行事準則時,又被稱為「德」,所謂「德」就是「得」,意思是人從道中得到的東西。因此老子的著作被稱為《道德經》,就是說此書不僅闡釋「道」,還要闡釋「德」,即指導人們如何做。

那麼人究竟應該怎麼做才符合「道德」呢?

首先應該自然無為。所謂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不妄為。只有不妄為,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因為道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作為外物的內在規律,驅動著萬物的運動與發展,這就是「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人類在做事事,也應該順應事物的內在規律去做,不妄為,不強求。

其次應該清淨無欲。因為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從道中產生的。而且正如上面所說,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最終復歸於道。而道的特性是空虛寂靜(無),但它發揮出的作用卻是永不窮竭的(有)。空虛之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飯。所以人也應該復歸於道,像道一樣清淨無欲。

最後應該柔弱不爭。上面說過,道的運動規律就是相反的屬性相互成就、相互轉化,所以我們在做事時,不應只考慮正面因素,也應從事物的反面去考慮。世間之人無不爭強好勝,只看到正面,因此學道之人就要看其反面,柔弱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上期回顧:《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其實它是一本教君主如何治國的政治書籍

下期預告: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其實是代表道家學說萬物生生不息的意思
    老子西出函谷關,有很多解釋,其中有一種解釋是在老子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之後,就化胡而去,也就是成為西方佛教的如來佛祖,這種說法在《西遊記》就有說到。菩薩道:「我將那淨瓶楊柳拋下去,打那猴頭;即不能打死,也打個一跌,教二郎小聖好去拿他。」老君道:「你這瓶是個瓷器,準打著他便好,如打不著他的頭,或撞著他的鐵棒,卻不打碎了?你且莫動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薩道:「你有什麼兵器?」老君道:「有,有,有。」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誰說的?老子生前擔任圖書管理員,這為他後期辯證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客觀環境條件。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是什麼?老子說:道是宇宙的本體,道是一種規律
    神,是什麼?按照中國人應有的理解,神字,是「示」字旁,另一邊是「申」,申字,是田字上下出頭,喻意一個智慧之人站在田地之中,上能了解天,下能了解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是神,就是道。所以,中國人一直認為道並不玄妙。「道」字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老子在五千言中,「道」字出現了74次。從老子言論中,可以感到老子之道,約有兩種含義。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德」是什麼意思?老子的思想本質是什麼?
    對於老子口中的」道德「,到底指的是什麼,古今不少名人學者眾說紛紜;這個道德跟我們日常所說的倫理道德是一回事嗎?或許,我們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解讀一下能夠得到耳目一新的解釋。老子思想跟其他諸子百家有什麼不一樣?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子的思想主張跟其他諸子百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德」是什麼意思?老子的思想本質是什麼?
    《道德經》,又名《老子》,分為《道經》和《德經》上下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對於老子口中的」道德「,到底指的是什麼,古今不少名人學者眾說紛紜;這個道德跟我們日常所說的倫理道德是一回事嗎?或許,我們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解讀一下能夠得到耳目一新的解釋。
  • 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雖然是最柔弱的,不爭的,處於最地下的地位,但也是最剛強的,最富有韌性的。於是,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勝過水。此外,它自身沒有生命,但卻是生命之源。這樣,它能成為道的一個喻象。
  • 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莊子的「逍遙遊」又是一種什麼體驗?
    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道」這個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人類語言的局限性,「道」無法被準確表達,所以顯得虛無縹緲、高深莫測,「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玄之又玄」。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雖然是草紮成的,但人們依然把它視為神聖之物,即使在祭祀完畢,也會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無人踐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滅。再說一下「不仁」,這裡並不是說不仁道,不仁義。在老子看來,「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他是針對孔子提倡的「仁」來說的,孔子既然樹立了一個「仁」的概念,那肯定就會有「不仁」,認為這個人「仁」,就可能認為另外一個人「不仁」。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那麼,老子的道,如果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描述,應該怎麼去解釋呢?首先,學習道德經第一點你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就是不要僅僅把它當作哲學理論來研究,否則的話,你學習道德經就永遠不可能入門,而只能在門外觀看。老子不是僅僅給大家講道理,而是闡明宇宙萬物的真相,什麼真相呢?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莊子之道和老子之道哪個更深刻,更高明?
    孔子曾反問道:難道能有一個先天地生的本原之物嗎?在本原之物前一定還有更本原之物,這樣向上推溯,永無停已。這也是莊子的時空無限思想。這一思想如果作為單純對世界因果本原的一種推測,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洞見。以今天宇宙學的標準來衡量,這一看法不如老子「有生於無」更有洞察力。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不仁的註解為: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下面注釋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沒有心的,任期萬物自然發展,聖人是遵循以天地之心為心,連自己都沒有,怎麼還會有其他。
  • 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
    1.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他所說的「道」。聽著這是一句廢話,實則不然,因為老子也是「強為之名」,就是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道」。因為,依靠我們人類的感官系統無法感知「道」,也就是說「道」無法看見,無法聽見,摸不到,當然更聞不倒,只有在「致虛極,守靜篤」的情況下才能隱隱約約體悟到。想想,讓你把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東西描述出來,確實很難。
  •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什麼意思?一種敬畏的治國之道
    所謂非人間常俗之道,基本就屬於飛升上仙之道了,道教喜歡這個說法;所謂恆常不變之道,意思是說老子的道是變化無常的,唐玄宗提出了這個說法。但是,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你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辨別這句話是啥意思。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道德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那麼老子做為古聖,他信奉敬仰什麼?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