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的「有無相生謂之玄」來推,當今的新冠病毒一定走向「無」

2020-12-10 順樂受法

[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在老子看來,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無不是處於相反相成關係之中的,這種相對關係是普遍的、具體的和永恆的,而且事物的存在及其發展方向都依託於事物之間這種相反相對的關係,並在事物之間相反相對的關係中成就自己。《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相反相對的概念、範疇卻俯拾皆是。老子也正是通過對這些相反相對概念的思辨完成了他整個哲學體系的構建。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是哪兩者?一個無,一個有,同出而異名,本源是一致的,名稱是不一樣的。如果把有和無看成是同一個事情,就應該給它另外一個名稱了,叫玄。道家的學說就是玄學,玄學就是研究有和無的統一,說出有和無的統一的學問,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和無是不斷相互轉化的,無轉化為有也轉化為無,不斷轉化叫玄之又玄。永遠不要懷疑從有後到無,從無到有的不斷循環,要相信這一點,有和無不斷轉化。

似無而有,似有實無的存在,不僅是道,一切精神性的存在, 一切具有一般意義的概念所指稱的對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比如思想、理論、價值、規則,都具有這樣的性質。說它們有,但看不見摸不著。說它們無,但它們確實存在。你不理會它們,就可能使自己遭殃。概念的這種性質,在今天,學過一點哲學的人就很容易理解,但在當時,老子還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氣力去向人們描述:道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物。

我們的祖先把認識看成從不知道(無)到知道(有)的過程,無論老子和孔子,到後來朱熹和王陽明都是這樣認為的。在宇宙上我們祖先不知道最早的本源是什麼,就說它是「無」,就相當於先是無極發展到太極貫通這個矛盾過程,本質上就是勉強叫它「道」。在「絕對精神」這一層上可以說:無與有是辯證統一的,所以「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比如現在科學家說宇宙形成於大爆炸,這不就是「無」麼。「有」是宇宙生成後宇宙的萬千現象,也就是我們感官上看得見的。無是有的事實來說明無的存在,有是無的事實來說明有的存在,無是有的意義,有是無的意義。

比方今天的新冠病毒,有麼?有,但他一定走向無。中華民族因為道家學說,始終對未來是有信心的,有會轉化為無,但無也會轉化為有,在無轉化為有之前,你已經發現了,叫「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都是玄的,而它不斷循環,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這叫玄之又玄,這個循環是圓的,這扇門也是圓的,叫眾妙之門。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面臨著很多的困窘和困境,這種困窘和困境涵蓋社會生活、經濟層面、政治層面。道家智慧讓我們「敬畏天道,敬重人心」,天道是應當敬畏,人心也應當敬重,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比人心和天道更高的價值和思維。「人心合一」,人心只要在本心中,就與天道一致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戰役」一定能夠取得最終勝利。

相關焦點

  • 禪意浩淼:老子有無相生,莊子遊心物外,蘇東坡無一物中無盡藏
    雖然蒼天空曠無物,卻浩瀚得能容下宇宙萬物。萬物都在生生不已的過程中產生,然後又復歸於無物。老子說:「有無相生」老子《道德經》裡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的。所謂「無」,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且運行不息,可以稱之為「道」或「大」;而天地萬物的「有」,正是產生於這種「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無中生有」這一哲理,當它離開《道德經》,流淌在歷史長河之中,入境生趣,無為而治,意象萬千。老子在《道德經》裡又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永恆不滅,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 有智無勇者衰、有勇無智慧者敗、智勇雙全者王
    雖然我們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文化為主流。但同時我們還有「萬物負陰而抱陽」道家的陰性文化!其中最值得推崇的當然就是《道德經》。道德經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 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在談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一典故,強調了企業發展創新的重要性,指出企業家創新活動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出自《周易·繫辭傳》。從字面理解,「業」是成功、功業,「德」是德行、道德。什麼都能擁有叫「大業」,每天都在進步叫「盛德」。這句話表面看比較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意涵非常飽滿。
  • 道教總說的「玄之又玄」的玄,到底什麼意思?
    道家經典《老子》中曾多次使用「玄」,如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或「德」的一種形容。 東晉時葛洪構建道教教義理論體系,將「玄」提升為宇宙的本原實體。《抱樸子-暢玄篇》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玄」成為了先天地而存在,產生萬物的根本。
  • 從老子《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中推出道家為人處世兩條通則
    從「反者道之動」裡面推,可以推出道家為人處世的兩條通則:1、如果你要得到一個事物,你就要從它的反面開始,因為反者道之動。你要強大,必須從弱開始,你要高,必須從低開始,所以中國人如果懂得道家的思想境界,他一出場的時候,一定是極其低調,低調到讓你覺得他不存在。
  •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指什麼?
    有網友詢問我對老子第六章的看法,我就將一些不太成熟看法,寫成一短文,與大家交流。第六章的經文文字不多,卻有一些較難理解的提法。原文如下: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我認為,玄是指高深幽遠義。老子常稱玄德,其實是指道的品德,意指世間最高深的道德,而不是微妙難識的道德。在老子的哲學體系,道是自然界最高的實體,它的品德就應當是自然界最高的道德。所以玄德就有最高深道德的意思。牝,母體。泛指具有生養功能的雌性或女性。玄牝就是指自然界最大最最的母體。自然界最大或最高的母體只有能生養天地和萬物的母體了。
  • 內家拳內功心法 道家內功 經世皇極
    行功以道家真言手印為訣引導行功,得守四時、四正、五方。此功由手印,樁體,呼吸法,導引術等組成,性命雙修。堯夫子有云: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
  • 學者: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論語》中記載了子貢的一段話:「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大學》也云:「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此之謂挈矩之道。」挈矩就是度量、推此及彼的方法,在這裡的意思就是以自己的心去度量別人的心。具體說來,你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父母受到別人傷害,你也不應該傷害別人的父母。你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別人傷害,你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子女。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大定後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紀時、數學、軍隊、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造、舟車、弓矢、房屋等。 黃帝生而靈異。漢代緯書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 黃帝還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
  • 道家十句經典名言,說盡人間至理!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四、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 自然之「玄」:變化之道,妙不可言,什麼是「玄」的存在狀態
    不了解什麼是自然之玄,就不了解「華夏大道玄學」,也就誤解「玄學」的本質內涵,不能正確對待認知中華文明,更不能真正地領悟體會「科學」精神,更不能正確地看待東西方文明。其實自然科學就是自然之「玄」學,科學絕不僅僅只是嚴格的邏輯思維證明。離開「大道玄德」成然之性,沒了萬物萬象「玄」的存在狀態,人類對自然宇宙也失去了「神奇玄妙、美不勝收」的探索發現之樂趣。
  • 盜天地、奪造化:神秘的道家「山」術
    所謂「山」術,也即「仙術」,是道家修煉之法,就是通過玄典、服食、丹法、武術、符咒等方法來提升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身心超脫、天人合一的秘學。此術藉助宇宙天地、自然界的能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了道家常說的盜天地、奪造化。其實早期道家中的山術比較狹窄,因其名稱,專指登涉入山,防身避險的法術。我們熟知的道家九字真言最初就是入山闢道的密咒。《抱樸子內篇》卷十七·登涉開篇就講了:山無大小,皆有神靈駐守庇佑。因為古代採藥,躲避戰亂或者隱居之人,都不得不進山。
  • 空靈與美學無我之境
    中國美學精神難以用流派、思潮來解析,卻集中體現於不斷衍生、演進的範疇和主題。「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提出使「我」這一不斷「變化」「流動」「湧現」的主體更為深刻地圓融在審美意境裡了;而「無我之境」,所對應的體驗正是「空靈」。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佛教譯經家在翻譯梵文經書時,引用或借鑑了許多道家的術語與思想。佛家最常講的「空」,被認為是萬物的本源,如「四大皆空」,借鑑了道家的「道盅」、「無」、「清虛」的概念,都具有虛空、虛無之義。道家認為「無」是萬物根本。《德道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子·自然》:「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 蒙學十三經教育之《千字文》每日一字詳解③「玄」字起源已不可考
    接著我們來學習「玄」字。*「玄」的字形、字源演變「玄」這個字,從現存的文獻查找,最早是在戰國文字中,見下圖。「玄」字的字形演變《說文》把「玄」解釋為「幽遠」之意,意思是這個意思,不過我認為《說文》解釋的理由有牽強附會之嫌。
  • 取坎填離:所謂順為凡、逆為仙,那麼該如何理解道家的陰陽?
    大家好,顛覆傳統認知、揭露洪荒隱秘的夜述封神,在粉絲們的尖叫聲中,又厚顏無恥地來了,本期我們一起來研究下關於陰陽的問題。陰陽《易》:一陰一陽之謂道。金丹之道,其實質在於採取先天真一之氣。但是先天之氣,看又看不見,聽又聽不到,先抓住它又無從下手,道家認為它是自虛無中而來,正因為其無形無象,所以很多人認為「玄」的原因便在於此,他們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基礎概念都感覺玄乎,所以對於道家的學術持玄乎的懷疑態度也就順理成章了。
  •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社會各階層出於自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說,以求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界裡,佔據更好更主動的地位。道家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道德經》中記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三教關係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
    三教關係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發展以及三教地位的消長變化,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儒佛道三教關係不僅構成了漢代以來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中華思想文化的特點及其發展的走向。中國佛教就是在三教關係中不斷發展,而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一部三教關係史。
  • 「有生於無」嗎?
    可以用一個例子進行反駁,那就是《莊子》中的一個觀點:「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很多人都熟悉這句話,也認可其中道理。其實這個觀點包含了這樣一種立場:「有」是無限可分的,那麼「有」就永遠是「有」,並不能歸結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