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在老子看來,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無不是處於相反相成關係之中的,這種相對關係是普遍的、具體的和永恆的,而且事物的存在及其發展方向都依託於事物之間這種相反相對的關係,並在事物之間相反相對的關係中成就自己。《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相反相對的概念、範疇卻俯拾皆是。老子也正是通過對這些相反相對概念的思辨完成了他整個哲學體系的構建。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是哪兩者?一個無,一個有,同出而異名,本源是一致的,名稱是不一樣的。如果把有和無看成是同一個事情,就應該給它另外一個名稱了,叫玄。道家的學說就是玄學,玄學就是研究有和無的統一,說出有和無的統一的學問,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和無是不斷相互轉化的,無轉化為有也轉化為無,不斷轉化叫玄之又玄。永遠不要懷疑從有後到無,從無到有的不斷循環,要相信這一點,有和無不斷轉化。
似無而有,似有實無的存在,不僅是道,一切精神性的存在, 一切具有一般意義的概念所指稱的對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比如思想、理論、價值、規則,都具有這樣的性質。說它們有,但看不見摸不著。說它們無,但它們確實存在。你不理會它們,就可能使自己遭殃。概念的這種性質,在今天,學過一點哲學的人就很容易理解,但在當時,老子還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氣力去向人們描述:道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物。
我們的祖先把認識看成從不知道(無)到知道(有)的過程,無論老子和孔子,到後來朱熹和王陽明都是這樣認為的。在宇宙上我們祖先不知道最早的本源是什麼,就說它是「無」,就相當於先是無極發展到太極貫通這個矛盾過程,本質上就是勉強叫它「道」。在「絕對精神」這一層上可以說:無與有是辯證統一的,所以「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比如現在科學家說宇宙形成於大爆炸,這不就是「無」麼。「有」是宇宙生成後宇宙的萬千現象,也就是我們感官上看得見的。無是有的事實來說明無的存在,有是無的事實來說明有的存在,無是有的意義,有是無的意義。
比方今天的新冠病毒,有麼?有,但他一定走向無。中華民族因為道家學說,始終對未來是有信心的,有會轉化為無,但無也會轉化為有,在無轉化為有之前,你已經發現了,叫「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都是玄的,而它不斷循環,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這叫玄之又玄,這個循環是圓的,這扇門也是圓的,叫眾妙之門。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面臨著很多的困窘和困境,這種困窘和困境涵蓋社會生活、經濟層面、政治層面。道家智慧讓我們「敬畏天道,敬重人心」,天道是應當敬畏,人心也應當敬重,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比人心和天道更高的價值和思維。「人心合一」,人心只要在本心中,就與天道一致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戰役」一定能夠取得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