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化幾千年「重智輕勇。
雖然我們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文化為主流。但同時我們還有「萬物負陰而抱陽」道家的陰性文化!
其中最值得推崇的當然就是《道德經》。道德經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等等的類似內容甚多。 幾乎就是要徹底斷絕人的欲望。讓人們無欲無求!
這種形而上,過於理想的態度、是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的。中國文化的陰陽學說作為一對哲學範疇,其中所含的辨證思想,也是極其豐富的。在中國人的陰陽理論中、是以陰為本的。「陽為陰之動」在陽剛和陰柔之間,古代中國人對陰柔的重視遠勝過對於陽剛,因為在他們看來,陰柔有似天道的無為、卻又包容萬有。所以柔能克剛,水滴石穿,強調的都是陰勝於陽的一面。
這導致國人處世,非黑即白、二元對立、陰要勝陽,陽要勝陰的對立思想。
並且理論只是理論、柔能克剛的前提條件是至柔。用辯證法的說法、至柔又轉化為剛。至剛也會轉化為柔、如果不屬於至柔、也不是至剛、會是什麼樣的概念?
中醫講「陰陽協調」、相生相剋。事物跑向一端就失去了事物的平衡。
某些人遇上問題,並不是依靠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尋找解決之道、而是停留於沉默,消極,觀望、猜忌,等待。
我們在生活中、都有過類似的體會,某些盛氣凌人、剛正不阿的男子漢。他們看似不盡人情、得理不饒人、而一旦面對弱小者、他們的柔情瞬間體現、這就是剛中有柔的典範。
而某些人、看似溫文爾雅、言語謙遜、給人以無為不爭、人畜無害的印象。一旦面臨現實的棘手問題、就陷入了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境地。這是陰缺陽的表現!
而某些人、溫文爾雅、謙卑坦誠、說到做到、柔情似水、五毒不侵、面對現實棘手問題、又能夠梳理得順風順水、知世故而不世故、這就是柔中有剛的典範。
從陰陽辯證法的角度、「智」屬陰性,也是「柔」的表現形式之一。主要以、化解、被動、隱忍、理解,共情、包容等基本體現。
「剛」也就是陽、勇的表現特徵、勇武,果敢、主動,承載、積極、可見剛柔是需要相聚的!
重智輕勇,重勇輕智、都是要走向極端的。重智重勇、才是長久之道!
中國文化當中、以道家為代表的保守論、就是「重智輕勇」有反人格發展的傾向、這和當今世界格局所強調的進取,探索、追求科學進步、顯得格格不入、強調「明哲保身」。
那我們如果回到現實生活、明哲真的能保身嗎?世界,社會的發展是不受個人意志,群體和某個國家能夠左右的!
不求上進和發展、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所有人類的基本共識!命都保不住了、你說還能保身嗎?
所以中華文化、正所謂諸子百家、道家是典型的保守派、對中國人性格影響極深!
《註明》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理論上不屬於保守、但它會導致保守。所以就讓大多數人、之其一不知其二、。我們在學習和取捨之間、需要集百家之長、去偽存真、取之精華去其糟粕。中國文化幾千年、一直重智不重勇。即便是當今社會、很多人還把《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學都視之為秘訣。過於注重智謀的使用是不符合人性、和人體健康發展規律的。會扭曲人格、損失浩蕩之氣,從而無法獲得身體和精神的高度和諧。
《基層厚黑》不懂而用,不知其因果,適得其反,聰明反被聰明誤。
《中層厚黑》懂厚黑而厚黑,有所得就有所失,比你層次更高的人、顯然看扁你,比你低的人用了有啥用?這就等於「平庸」。
《厚黑高層》懂而不用,求真求實,注重自然性,社會性,注重人性的高度和諧。可見、只有高層不再是厚黑而是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