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解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世界本原探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古代哲學從一開始,就深入到這一層面。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採用直譯法,我們就可以將這段經文寫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運動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與什麼樣的方向相對稱「反」?
-
「有生於無」嗎?
老子雕像老子《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等思想,以及作為計策然後常被混淆為自然哲理的「無中生有」,總體上都屬於關於「有」和「無」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辯證關係的表述,其「真理性」到底如何?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以上諸多能量都是由有生的無。《道德經》:「有無相生」,老子說的「有」就是《易經》中形而下的「器」;「無」就是形而上的「道」。老子之所以用有和無代替器和道,是因為由器轉化的道不是永恆的道,用無才最為合適,以免被讀者弄混。這些由「有」生的「無」同在自然領域裡被道的規律所運化,俗話說的「造化」就是在這個領域進行的。
-
從道家的「有無相生謂之玄」來推,當今的新冠病毒一定走向「無」
[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中國哲學簡史——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而在道學的發展中,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學派叫道家,公認由老子創立,老子是道學的集大成者,由道學,道家在前面開路,後面出現了道教,道教吸收道學,道家思想而開立的宗教,所以道學文化真是源遠流長,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道家,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楊朱有一種人,我們叫他為普通的隱者,離群索居,歸隱山林,避開人世惡,圖心靈清靜,欲潔其身。
-
道家智慧: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姜太公流傳下的道家經典《陰符經》曾說出:「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意思是告訴我們,恩愛源自於過去的過度禍害,禍害來源於過去的過分恩愛。也就是說,「恩」和「害」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就像一枚硬幣,一是兩面。
-
「道」— 世界萬物的本原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的萬物是由「有」派生出來的,而「有」又生於「無」,這「無」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本原,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有」產生的,而「有」是從「無」中產生的,歸根到底,「無」才是世界真正的本原,這「無」是非常奧妙的。 莊子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太初只有「無」沒有「有」,也就沒有「名」,「一」與太初同起,有了「一」而沒有成形。這「一」指的是「道」,也是「無」。 「無」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的本原呢?
-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
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二、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一)道家,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以「道」來統攝自然、社會和人生。道家學說也被稱為「老莊之學」。(二)老子的基本思想1.
-
道家20句經典語錄,句句奧妙無窮,一語驚醒夢中人!
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5.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6.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8.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14. 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15. 德有所長而行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16.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道家對聯的智慧。王家榮。
具極大神通,一氣三清,拯盡四方黎庶; 顯無邊法力,離龍坎虎,修成萬劫金身。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
從一件玉雕看宇宙萬物的本源
「太一」,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即道家所稱的「道」,「道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它是中華哲學的一種概念,與老子的「道」、周易的「太極」等息息相關。
-
從老子《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中推出道家為人處世兩條通則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組成,物壯則老,極則反,事物總要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同時事物的發展總要返回到原來的原始狀態。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物質,有形物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物質。
-
《天下》裡的謎題:關尹和老聃的學說
於是《天下》分述墨翟、宋鈃、田駢、老聃、莊周等人的學說,以闡明諸子對古道之一偏的把握。在談到老子一派的學問時,《天下》言: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上古時期,中土是黃帝思想的天下,經過春秋戰國期間老子的傳承,形成了黃老道家思想(黃老之術),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根基。公元前四世紀老子選擇在中土的中心之地(陝西關中)終老。佛教譯經家在翻譯梵文經書時,引用或借鑑了許多道家的術語與思想。佛家最常講的「空」,被認為是萬物的本源,如「四大皆空」,借鑑了道家的「道盅」、「無」、「清虛」的概念,都具有虛空、虛無之義。道家認為「無」是萬物根本。《德道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子·自然》:「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
道家的實踐論《陰符經》
李筌將之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民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文以隱喻論述養生、安民、權謀等。但各注家對其內容看法不一,懸殊很大。有人認為是談道家修身養性之法,有人認為是縱橫家之書,有人認為是兵家之謀略書。比較而言以第一種看法者居多,因《陰符經》上篇有「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其宗旨所在為道家修煉方法,當為道家修煉實線的總結。
-
道家一語 | 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攝影丨尹霜林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
禪意浩淼:老子有無相生,莊子遊心物外,蘇東坡無一物中無盡藏
雖然蒼天空曠無物,卻浩瀚得能容下宇宙萬物。萬物都在生生不已的過程中產生,然後又復歸於無物。老子說:「有無相生」老子《道德經》裡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的。所謂「無」,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且運行不息,可以稱之為「道」或「大」;而天地萬物的「有」,正是產生於這種「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無中生有」這一哲理,當它離開《道德經》,流淌在歷史長河之中,入境生趣,無為而治,意象萬千。老子在《道德經》裡又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