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2020-12-16 大王氏說

#道德經#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是無為

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

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

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

所以越想越覺得自己「損失慘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讓自己生氣這叫「有為」;

其實任何的付出都是我們自己想做才去做的,在我們付出的同時已經得到回報了,諸如內心的滿足、付出的快樂等等,如果在事後還要以這些付出為「恃」,去要求對方回報你,這叫貪婪;與人交往不是做交易,所以別把自己的付出當成「籌碼」去要挾對方,如果能以這種心態去處理日常事務,我們的內心會變得通透、坦然,這種心態叫「無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氣憤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氣憤? 因為這些事情與你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相悖,事情沒有按照你的價值方向去發展所以你會生氣,這叫有為;

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任何奇怪的或讓你氣憤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果你能想通這一層,就不會氣憤,這叫無為,不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觀察事物叫無為。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

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人生就像一個裝水的杯子,兒童時杯子是空的,所以什麼水都能裝進去,這個時期的我們叫「無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認知越來越豐富,判斷能力越來越強,主觀意識越來越強,杯子裡的水也越來越多,當杯子裡的水裝滿了的時候,就再也裝不下其他水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成了「人精」和「老頑固」,不再接受新事物、新想法,杯子裡的水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我們的「牢籠」,它將我們的人生困在一定範圍內,所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他們的喜好和生活習慣都會和新一代人不同。

《道德經》中「為道日損」,就是要讓我們把杯子裡的水一點點的倒掉,當把杯子倒空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又回歸到兒童時期的「無為」狀態,這時我們又可以接受任何事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稱自己為「孩童」。

「無欲以觀其妙」是「無為」,不以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去觀察事物的微妙變化;

「有欲以觀其徼」是「有為」,用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總結事物的規律。

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說我們可以把「無為」和「有為」結合起來去判斷事物,所以「無為」並不是讓我們像傻子一樣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做,而是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新事物。

這需要經歷「無為」→「有為」→「無為」的三種心態轉變;

也就是從「無知的兒童」成長到「經驗豐富」的成年,再回歸到「兒童心態」

經歷這些轉變後我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變強很多,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說當我們做到這種「無為」狀態後,就無所不能了,也就是說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倒我們了。

「無為」是個很龐大的感念,本文中,小編僅對「無為」在日常生活中所帶來影響做出淺薄註解,如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注作者可查看更多有趣文章

相關焦點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應天道自然,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無為也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無為是要我們不強求,但是從沒否認執著。自然是什麼,天道是什麼?自然孕生萬物,天道運籌世間,自然天道,有為,亦無為,陰陽亦動亦靜。我們不可用現在字義的「無為」去認識道家「無為」,這有偷懶狡辯的嫌疑。那麼,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我們如何領悟其中道理?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道德經 函谷關「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生活中大家都自覺排隊,遵守秩序,那超市、影院、車站等地方就不會如同十幾年前一樣,會有專門的治安人員來引導、監護,城市就自然而然形成。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世間萬事萬物皆非憑空而生,皆由變化而來。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動,道動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一切變化皆要依道而行,由道推動發生,故言道無不為。但變化的起始點卻是外動而非道,外動與否決定了道被觸發還是不被觸發,決定了變化發生還是不發生,所以道又無為。此句說得還是道之恍惚,就如第四章說道「湛兮,似或存」,第十四章說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謂恍惚」。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也就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有解決。這裡的無為都是「平庸沒有作為」的意思,有些人平庸一生,一輩子也沒什麼作為,也就很平凡地來過世間罷了。無為而無為,表象的沒有作為真的是實際的沒有作為。比如社會上閒人和懶漢等,平庸沒有作為。第二種,無為而有為。雖然好像什麼都沒做,但事情卻有成效。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道德經》本身毫無屬性,有屬性有分別心的是人,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執行力、創造力和想像力,你必須清楚一點,書籍在好也好付諸實踐,實際上要修心,修不昧因果,心無掛礙,要赤子之心,要劍膽琴心。無論如何不要喪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一定要學會不擇手段,學會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存哲學。學著去爭,爭屬於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然後學的不爭,學的掌握如何爭,什麼時候爭,和怎麼爭。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題。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 《道德經》:「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多少人用「無為」逃避現實
    《道德經》中常說,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道德經》第二章中講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色相和,前後相隨,連續列舉了六大矛盾。讀這一句話,可以感悟到很多道理,講完了六大矛盾之後,接下來的一句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呢?一種人理解,無為是就是什麼都不做;還有一種人理解,無為就是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是對的呢?一著名的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說:是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但是這不要緊,不懂可以學。在《史記》裡交代了這麼一個細節:(曹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自己不懂沒關係,找個懂的人學習。
  • 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他們兩人的無為是同個意思嗎
    無為,字面上看好像是說無作為,什麼都不做,其實在古代諸子百家眼裡,無為有更深刻的意思。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但是他們兩人的「無為」不是同一個意思,在思想上和具體政治表現都有明顯區別。處在諸侯戰亂的時期,老子用他的方法,提出了獨特的救世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思想中的「為」,意思是帶著目的性去做,所以無為思想的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不要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要順應自然規律。
  •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所追求的,不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創立了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教派——道家。 老子總結前人經驗與自己觀點所著的《道德經》(又名《老子》)一書,標誌著道家學派的創立。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2、人生層面上的「無為」:切勿因一己私利去過度有為,無為可無不為,強為則失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能夠做到「無為」,不去因為自身的欲望去胡作非為,那麼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成。這句話的邏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強求,源於自身的私慾,但是強求往往並非都能獲得好結果,甚至會因為強求而失去更多,所以「強求」所對應的結果往往是「大失」。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