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020-12-16 出聯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了老子說的這句話大家可能會有點矛盾,老子既然主張「無為而治」,為什麼還要說「無不為」?一會兒說什麼都不要做,一會兒又說什麼都有要做,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小編就舉個列子來引證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金興定三年(1219年),蒙古皇帝成吉思汗在西徵途中聽說丘處機會長生不老之術,一時非常仰慕,馬上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劉仲祿前往中原相請,面對成吉思汗的邀請丘處機也很感到意外,但是道家早已看破紅塵,不問世事,既然道家修的是無為思想,那麼就不應該逆天而行,因為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自然法則,但是丘處機又很想去給成吉思汗傳播一下道家的無為思想。當時正逢天下大旱,隨即丘處機開壇求雨,他對來使劉仲祿說:「如果老天肯降雨我就隨你去見成吉思汗,如果老天不肯降雨我就不去見他」,在丘處機開壇做法時突然天降大雨,丘處機馬上明白自己應該去見成吉思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丘處機只是想知道自己去見成吉思汗到底是在逆天而行還是屬於自然而為,其實世間的因果報應自有定數,人為的去改變那些定數就是在逆天而行,人為的的順應那些定數就屬於自然而為,這也是道家常說的:「全憑天意」。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了吧?其實就是違背事物自然原則的事情不要去做,順應事物自然原則的盡可為之,假如你給禾苗施肥助長就屬於自然而為,假如你給拔苗助長則就是逆天而行!

相關焦點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老子的道·無為無不為
    周六繼續說說老子的道「道」,它順應自然、不妄為,卻又無所不為。君王若能堅守「道」,百姓就會各順己性、自生自長。但自生自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欲心邪念,這時,唯有用「道」的無名之樸才能將其安定、克服。老子用一道選擇題開場:風氣變歪了,童鞋們該不該出手?贊成「出手」的,請舉右手,贊成「不出手」的,請舉左手。聽到這考題,多數大大立馬get:嘿嘿,上了倆月的課啦,無為而治」這點道理,還不懂麼?插手管就是「有為」,有為」就等於死得快。開玩笑,這道題如果選Yes,待會兒絕對又被老爺子一頓涮…於是,右手舉起了一大片。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經歷了世事滄桑,對這一點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該人生悲觀了呢?當然不是,正因為此,我們才更因該對未來充滿希望,以為有希望才會有動力,有希望,希望之光才能夠幫助我們走出黑暗,奔向黎明。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世間萬事萬物皆非憑空而生,皆由變化而來。凡是變化必然經歷外動——道動——前名——後名。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動,道動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一切變化皆要依道而行,由道推動發生,故言道無不為。但變化的起始點卻是外動而非道,外動與否決定了道被觸發還是不被觸發,決定了變化發生還是不發生,所以道又無為。此句說得還是道之恍惚,就如第四章說道「湛兮,似或存」,第十四章說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謂恍惚」。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今天筆者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老子《道德經》的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筆者解析: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中說「道」是永遠無所作為的,但又並非是什麼也沒有做,其中這種思想在老子哲學中反覆出現,由此可見「無為而無不為」一直是老子哲學的核心觀點。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純真的。而種種人類醜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能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看過很多關於「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斷,辯來辯去,眼花繚亂,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種過分執著,過分人為!咱們不去看名家解釋,也不去參考後世解說。有人說無為消極,有人說無為積極,我倒覺得這和積極消極無關,更應該說是「順天命」「應和自然」。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經歷了世事滄桑,對這一點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
  • 《道德經》: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誰把無為做到了完美?
    就連先秦哲學中的儒家和墨家兩大思潮,都曾經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充分肯定了人的這種「有為」本性,《論語·衛靈公》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墨子·非樂》「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老子雖然明確主張人應該以「無為」作為自己的理想方式,卻也清楚地意識到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具有的「有為」本性;所以,他曾經特別把「天之道」與「人之道」鮮明地對立起來,試圖由此凸顯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道常無為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力無邊章\清靜正定章第一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通行斷句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作斷句,把如何斷句留給讀者。這裡斷句很重要,是老子宣講「道常」的義理,強調道「獨立而不該」。帛本作「道恆無名」,與第32章相同,顯然是文本簡化。且第48章「無為而無不為」帛甲乙本均被腐蝕,注釋家高明認為帛本沒有「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帛本才是原本,這是誤解。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與「無為而無不為」義理一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帛本作「夫亦將不辱。不辱以靜」,可以互參。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特別是,關於《道德經》的研究,是會常讀常新的,總是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認知,故而,沒有產生再做進一步探討的意向。唯獨看了張振國先生的《無為無不為——剛柔相濟的選擇》一文,覺得還有必要就此論題,再做辨析,作為張文的「餘論」,或「補綴」,名之曰《也論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照老子看,雖然事物的兩極(如有和無、陰和陽)是相對應的,並且是相互聯繫著的,可以互相轉化的,即馬克思哲學中所說的「對立統一」。同樣,「有為和無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看似有為,實則無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正常思維的「有為即有為,無為即無為」。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對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與主流解讀不同的領悟
    老子說的&34;。其實是其達到容&34;道&34;道&34;道&34;道&34;無所不能&34;應世展現&34;天人合一&34;神化狀態&34;原始話意&34;開悟&34;得道&34;無欲&34;得道&34;道&34;左右影響支配掌控″下,自己的&34;,總是相對得到神奇&34;的特別感受。其實這是一種真實樸素的&34;,是客觀存在的切身真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