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小塗說說家常事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

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無為而無不為,其實就是這些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比如說陳景潤,他當老師當不好,常常遭到學生的圍攻和起鬨,但他從事數學研究卻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最終以令人信服的數據論證了歌德巴赫猜想,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大數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物理學家,他們可能在很多領域並無特殊作為,但他們在核研究方面卻無所不為,大有作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勳。是他們讓中國人民驕傲自豪,揚眉吐氣。

大道至簡,無為而無不為。就宇宙大道來說,道法自然,卻生養萬物,無所不能。就執政來說,不妄為,順勢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子形象地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句土話,就是不折騰。那麼社會自然安定祥和人民幸福。就養生修煉來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後天意識去掉執著雜念,逐步達到"致虛極,守靜篤。恍兮惚兮「的"無為"狀態,那麼先天潛能就能達到"無不為"的超常狀態,產生意想不到健身益智效果。

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意思,一千個人讀老子道德經,就有一千種解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修為和認知都有自己對道德經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哪個跟老子的修為和認知最近,他的解釋自然也就越接近老子;

總之,大道至簡,老子是修道得道之人,最崇尚返樸歸真,簡約風格,理解它的道德經,往簡單處想就對了;

最後,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老子並不是專門為了什麼侯王君主寫的道德經,知識是每個人每件事都有用,都是無窮的寶藏,並且對每個人都平等,沒有身份和等級階級,往往普通人比侯王君主達官顯貴更需要知識,更需要道德經,因為他們所學所學太少,思想認知和胸懷修為都太小,對駕馭生活和人生這艘大船很吃力,總是在不斷的試錯,不斷的經歷挫折打擊失敗和走彎路;

老子用道德經想告訴世人的是,你們不管是誰,不管再普通也好,再貧窮也好,只要按照我書中所寫的,修為好自己的道和德,你們都能像侯王君主一樣為人們作出巨大貢獻,人人都能成為一個平凡的偉大人,也就是說:平凡的人,也就擁有偉大的夢想,成就非凡的人生!

我們現在科學比較發達,経過物理,數學,化學尋求出宇宙有規律的能量,如量子等。古人觀察大自然,知道萬物一定有來源,有規律,但因當時沒有電子顕微鏡和深入研究,所以理解之中,說自然界有規律的始源稱之為道。

《道德經》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統治階級,管理者比較適合。普通人,覺悟達不到,看了只能理解的比較淺顯,並且會受到誤導。適合有一定人生閱歷的人讀。

無為講的是有為,為了達到無為,你必須有為才能無為。比如有了法律有了管理,社會就會安定。但法律的完善需要有為,需要付出。小的來說,你種一棵樹苗,你只需澆水除草,甚至只是看護,有一天他就長成參天大樹。你的種植和看護就是有為,他長成參天大樹,就是你無為的結果。

有為才能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法自然,道理很簡單,然而現實中很多人都在瞎折騰,不該為的瞎為,該為的不作為。畢竟人非聖賢,可以理解。

只要是張個嘴,到處吹牛扯犢子的,看上去張個嘴在說話,聽見了起心動念的就是「有為」。只要嘴動思想動就是有為。

我現在就是「有為」,因為有個「我」,在思想,在打字,在起心動念。就離無為「十萬八千裡」。

只要我雙腿一盤,雙眼一閉,關閉思想,與大道合二為一。與天地精神之往來。大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一個妄念。就回歸到無為的本來面目了。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二、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道經》論述的是「道」的本質,即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萬物運行的規律;下半部《德經》論述的是人類當如何過符合「道」的生活,即人類只有尊崇道的規律,在一切事務上作出有「德」的行為,國家才能達到天下太平,個人才能真正實現幸福圓滿的人生。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應天道自然,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無為也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無為是要我們不強求,但是從沒否認執著。自然是什麼,天道是什麼?自然孕生萬物,天道運籌世間,自然天道,有為,亦無為,陰陽亦動亦靜。我們不可用現在字義的「無為」去認識道家「無為」,這有偷懶狡辯的嫌疑。那麼,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我們如何領悟其中道理?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世間萬事萬物皆非憑空而生,皆由變化而來。外動觸發前名中的道動,道動以後,推動前名變化為後名。一切變化皆要依道而行,由道推動發生,故言道無不為。但變化的起始點卻是外動而非道,外動與否決定了道被觸發還是不被觸發,決定了變化發生還是不發生,所以道又無為。此句說得還是道之恍惚,就如第四章說道「湛兮,似或存」,第十四章說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謂恍惚」。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道德經 函谷關「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生活中大家都自覺排隊,遵守秩序,那超市、影院、車站等地方就不會如同十幾年前一樣,會有專門的治安人員來引導、監護,城市就自然而然形成。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照老子看,雖然事物的兩極(如有和無、陰和陽)是相對應的,並且是相互聯繫著的,可以互相轉化的,即馬克思哲學中所說的「對立統一」。同樣,「有為和無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看似有為,實則無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正常思維的「有為即有為,無為即無為」。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所有修道的人哪一個什麼都不做,根本就沒有成就,獲得,這個東西看悟性和慧根的,不是你想看懂就看懂。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況且老子這本書本來就有編年體,和彙編性質,你要溯本求源,從河圖洛書,八卦五行,九宮,奇門遁甲研究。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很多古句流傳下來,往往變得「面目全非」,就像很多人解讀《道德經》,以為老子無為,其實根本不明白什麼才是無為。老子所處的時代周朝末期,物慾橫流,各種刺激人的欲望不斷出現;禮崩樂壞,人的私慾開始膨脹;諸侯割據,因利而結,為利而戰。現在社會不也是物慾膨脹嗎?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說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作所具有的特徵。任何杰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題。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 道德經:順應自然的「無為」,才是人生的頂級智慧
    當提到「無為」這兩個字的時候,人們最先聯想起來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作為全書的最核心觀點,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無為」並不是說要求人們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做合理的事情,在出謀劃策上,《道德經》似乎也堅持著「無為」的觀點,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高的計謀。
  • 道德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安
    好,歡迎有識之士,來到道德經的學習當中,希望大家踴躍發言,大膽質疑,我們一併進步!謝謝大家。今天我們來看第三十七章!這是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道德經》:「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多少人用「無為」逃避現實
    《道德經》中常說,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道德經》第二章中講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色相和,前後相隨,連續列舉了六大矛盾。讀這一句話,可以感悟到很多道理,講完了六大矛盾之後,接下來的一句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
  • 新生兒起名:200個道德經裡大音希聲、空靈禪意的名字!
    因為 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因為越大的事物,往往能包容萬物,這便是氣量和胸懷!那麼「空靈禪意」又是什麼意思呢?看到「禪」就知道出自佛學,講究的是清空安寧的心。」禪意「指禪心,清靜寂定的心境。這樣的名字,給人深邃的智慧,彰顯父母有內涵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