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2020-12-15 不白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的美學觀點。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

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裡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說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作所具有的特徵。任何杰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後,巧拙的辯證關係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美學經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上去很笨拙;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漏鋒芒」。

很多時候人們都羨慕聰明人,覺得能把生活給活明白了,感覺事事都很精明,但是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真正的聰明人,都很會隱藏自己,就是說真正聰明有本事的人,平時可能看起來很笨又不精明的樣子,但是他們深藏智慧,不顯露自己的聰明,也不認為自己聰明,但也不是故意賣傻。

《道德經》: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這樣為人處事,才是大智慧

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太聰明似乎都不是一件好事,樹大招風這個詞就是完美的形容這種事情,有時候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可以讓自己處在一個更加利的位置,也不會讓別人眼紅,能更好的保全自己,也更能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讓別對自己更加真心,所以才能走的更加長久。

在這一點上宋太宗就是一個懂得糊塗的聰明人《宋史》記載,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人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乾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應有的君臣禮節。侍衛在旁看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個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別把他倆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倆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就這樣,宋太宗既不處罰。也不表態,裝裝糊塗,行行寬容。這樣做,既體現了領導的仁厚,更展現了領導的睿智,不失領導的尊嚴,而又保全了下屬的面子。以後,上下相處也不會尷尬。臣屬更會為其傾犬馬之勞。

《道德經》: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這樣為人處事,才是大智慧

我們在平時去交朋友,或者去談生意的時候,不需要有太多的言行表現,默默無言的裝傻更會讓對方摸不著邊際,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真正的聰明人都變現的很笨,很多愚昧的人卻在裝聰明,其實一個腦子裡有東西的人往往不需要太多語言。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境界、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技巧一個至簡的大道理。《道德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可以說學會《道德經》就學會了為人處世,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擴大認知格局。

《道德經》僅5000字,字數上看僅是一篇初級論文的長度,卻是老子一生智慧的結晶

學習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讀《道德經》,讓你更好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別逆天,順應自然,你的人生不會差!

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所以,我把自己正在讀的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

不但自己可以在其中尋找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關鍵是還有600多副的彩圖,可以跟孩子一起讀,一點不會枯燥。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沒有註解的《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經過全世界的驗證,的確是這樣的。

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智慧·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有一句這麼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真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最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於言辭一樣。但從本質上他卻深藏智慧,所謂的大智若愚就是這樣一種人。不逞能顯露自己,不自認為聰明,不是故意裝傻,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小事迷糊大事清晰。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人處事的大方略。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小國朝拜中國,給皇帝貢奉了三個活靈活現的小金人,並讓皇帝猜哪個最有價值。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不過你也可以從生活用心看一看,你會發現那種人們說的憨厚的人,他們確實是真正的聰明人。這個結論早在二千多年我們道家的老祖老子就告訴了我們,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子他是怎麼說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最高級的拙是大巧若拙,最睿智的人懂得裝傻,學習了
    可能是因為自己太過著急,時時處處都想表現自己,結果起到了反效果,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學習老子在其中第四十五章所提醒世人的大巧若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解讀,人到三十還處處碰壁,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外圓內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是老子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一句話。這句話最可以看出老子的智慧。因為這這句話之後,老子講出了一生的中心思想: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只有清靜無為,才能真正統治天下。莊子對於這句話理解可謂最深,他舉例說道:紀渻子給周宣王馴養鬥雞,調教了十天後,周宣王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問:「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回答:「不行。它還很驕傲,昂首而恃氣。」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對立統一、共同存在的,沒有這個,就沒有那個,缺了哪個都不行,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別、執著,那就真正得「道」了。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道德經第45章:從網紅李子柒與勞斯萊斯汽車,理解何為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緊接著上一章中知足知止,才可以長久的結論展開論述,首先,老子對上一章的長久的概念做了深一步的說明,「其用不弊」「其用不窮」,不弊、不窮就是長久。然而物極必返,事物要想長久,就不能太過盈滿,日中則偏,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何意,老子為何說智者「訥」且「拙」?
    於此,顏小二覺得有必要結合道家老子曾說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來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孔子眼裡的「木訥」。這裡的「木訥」,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嘴笨、反應慢,更多是指道家老子之「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內心寧靜的「安定」與「謙遜」。今天,請各位和顏小二一起品一品,道家於木訥上指出的「守拙智慧」。
  • 大巧若拙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大巧若拙,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卻好像很笨拙。出自: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近義詞有:大智若愚,反義詞有:不可一世、愚不可及,大巧若拙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定語、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 小男孩名字精選:10個《道德經》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肌膚若冰雪...
    在中國十多億人口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跟隨著自己,每個人也都想著自己的名字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因此,名字的寓意自然顯得直白又富有個性。一、《道德經》中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1. 唯賢出自《道德經》: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為什麼說南懷瑾先生讀懂了《道德經》(深度好文)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學習觀想《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講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反者道之動,所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不外如是!其實有時候反過來想一想,老子作為聖賢,他的思想境界太高,進行的的都是終極思考,比如說,大成、大盈、大直、大巧,都是修行到了一個非常高明的境界以後,關於為人處世方面的思考。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每個字都是大智慧,句句精闢值得收藏
    相信大家對老子的《道德經》應該非常的熟悉,小編今天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看過《道德經》以後,讓小編瞬間有種家中藏書過萬,不及《道德經》一卷。雖然這樣說可能有點誇張的意思,不過要知道這本書在國外的發行量穩居第二,僅次於《聖經》。而最受歡迎的國家莫過於德國了,小編記得看過一組數據,說的是每四個德國人家裡都會有一本《道德經》,由此可見這本書在德國有多受歡迎。
  • 深度好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家好,我是小編半杯涙酒,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巧若拙,喜歡的朋友們別忘了點讚哦!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於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正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今譯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引述本章是對於「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態的描述;「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都是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斂。「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說明對反的事物可以相互制衡,而最後仍歸結到推崇清靜無為的最高作用。
  •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理解這一章在講什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經典的魅力在於解讀,自然此段文字的義理也不乏多種理解,這裡說一下個人淺見。
  • 老子《道德經》裡8句經典名句,語言精闢,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納、選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彎曲。訥:即不善說話。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辯說,最大的贏利好似虧本。老子通過揭示出事物的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有時完全相反的事實,指出衝必定勝富,屈也必定勝直,拙訥也必定勝巧辯。
  • 《道德經》30句,道盡人生智慧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0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 為什麼古人說「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釋義: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世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所有有大成就的人,大概都有一種沒來由的自信,「我覺得我就行」;「我覺得這個事,我就能幹成,而且非我不可。」「老子天生就是來幹大事的,咋了?」雖然說確實狂氣,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大氣,更確切地說,這叫魄力。
  • 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農村裡不少老人雖然並沒有真正讀過多少書,但是在經歷了大半生風風雨雨的奮鬥之後,我們依然能夠從他們昏暗的眼神中看到智慧的光芒字面上似乎沒什麼稀奇,但是這句俗語蘊含了老祖宗的智慧!第一種智慧:告誡家長一定要做好表率對於很多農村家庭來說,父母是家庭裡的頂梁柱,父親更是家庭的「掌門人」。因此,父親一定要在諸多方面做好表率作用,因為他是一個家庭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