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說「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2020-12-25 仙翁洩天機

《菜根譚》原文出處:「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釋義: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世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論語》有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說:「找不到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而和他們交往,一定只能和勇於向前及潔身自好的人交往。勇於向前的人努力進取,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去做壞事。疏狂的人勇於進取,耿介的人不做壞事。」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也說過:「一個自信到自負狂妄的人遠遠比一個謹小慎微到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為那些狂妄敢闖的人,可以抓住那些本不該屬於他的機會,從而創造機遇,成就事業。」

誠哉斯言,「內有純真,外有膽識」的人是比較容易歷練出來的。我們經常告誡年輕人不要「年少輕狂。」可是年少不狂何時狂啊?現在很多年輕人,你倒是想讓他狂,可他倒是得狂的起來啊!

老話說的好:「內財不生,外財不長。」一個人從心裡就覺得自己不行,那麼他又怎麼可能真的行呢?這種人是沒救的。

所有有大成就的人,大概都有一種沒來由的自信,「我覺得我就行」;「我覺得這個事,我就能幹成,而且非我不可。」「老子天生就是來幹大事的,咋了?雖然說確實狂氣,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大氣,更確切地說,這叫魄力。

不妨細心觀察一下,真的是這樣。歷史上的劉邦是如此,和我們同時代的馬雲也是如此。

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道德經》中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老子認為,成熟不是變得更加複雜,而是抵達天真。

在古代我們把有所修為的道士,稱為「真人」。或許除了因為他們是遠離世俗之外的修行之人,也是因為世俗之人「活得太假」的緣故吧!

世間之人總以為「圓滑善巧」「左右逢源」「八面玲瓏」就是成熟,通達於各種人情世故,在取悅了周邊所有人之後,唯獨不懂得如何取悅自己。努力活出了別人認可的人生,同時也在費盡心思地為別人活著,這能叫成熟嗎?

我們常說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識世界,內心純潔,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漸深,發現這個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顛倒,看山感慨,看水嘆息。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閱歷人生而後開悟生慧。便可任他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

同時看人看事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黑白不分,涉世之初,天真幼稚,看不清人,看不懂事。對自己好就好,用感情駕馭理智。第二重:黑白分明,經驗豐富,心智成熟,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用理智駕馭感情。第三重:世無黑白,黑白起於心,我心若白,天下皆白。世間無對立,哪來黑與白,理智與感情融為一體。

所以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返璞歸真」混沌狀態。活在這種狀態的人,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大智若愚」和「難得糊塗」的境界。

他們很天真,但是沒有人能欺騙他們;他們又很糊塗,但是也沒有人能迷惑他們。

他們早已經超越了「聰明」,而變得「智慧」,這是一種真正的成熟,只是一種低層次的人根本看不懂,理解不了,更不會輕易就能達到的人生狀態

結語

智慧是遠遠凌駕於財富、地位、名利之上的東西,一個人在此生智慧上的成就才是最高級的成就。

人生只有獲得智慧層面的圓滿,才可真正稱得上圓滿。能夠獲得智慧層面的提升與超越,才是一個人此生最大的機緣與福報。

相關焦點

  • 「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
    此番情調,古人有一種形容「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多浪漫。夜幕降臨的時候是很不情願蜷在宿舍的,天色微微光,湖邊悠悠風,伴著月色走一走,很清爽。人於開闊之境,可以自展胸襟。憑什麼我胸有萬鈞雷霆,卻非要波瀾不驚?曾經摘抄過鈴木光司一段話,想來那時的境界更勝現在的自己。「說花美就會有人說『也有不美的花』,預想到會有這種抱怨,於是寫『既有美麗的花也有不美的花』這基本是廢話。讓所有人都認同的花算不上表達。」好精煉的比喻。
  • 專訪丨張磊: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現在回想起來,大學是最幸福的一段人生,每次考完了試,我的估分總是八九不離十,那就由著性子,在足球場上飛奔,參加過二醫大學校足球選拔隊,我踢邊後衛,就是當年申花隊吳承瑛的位置。」張磊說,現在仍然對足球保持著一份熱情,只要時間允許,還保持著一周一場球的頻率,他現在是醫院足球隊的隊長,打起比賽來,作為中後衛總是不遺餘力地奔跑,拼搶和指揮,穩健地承擔著一份重要的球場責任。
  • 古人說:「上善若水」到底啥意思?看完佩服古人高深智慧
    之所以老子這樣說,主要是考慮到了水的特性——無色、無味,能夠隨意轉變。不管是在小河道還是大湖泊,水都能夠穩定生存。想要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自然不會那麼容易。仔細分析一下整句話,你會學到為人處世的大智慧——不爭、不急、不傲、不貪……。
  • 在愛情中與其委屈自己,倒不如放手成全,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馬文和林清說,以後結婚了不買車,買車還得找停車場,還不如坐地鐵,搭公交什麼的,林清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馬文又說以後結婚不用買房,只要租一個地方,工作到哪就把房子租到哪就好,林清看著他,樂呵呵地點頭。那天深夜,林清哭著回到到家,說她失戀了,說馬文從沒有喜歡過她,當初和她在一起,不過是好奇和虛榮心,貪戀林清家的優越條件而已;林清說,:」我跪下來求他說,我什麼都不要,只要沒和他在一起就好。「但是馬文沒有答應,他說:」你看看你現在是什麼樣子,你心裡還有自己沒有?你連你自己都不尊重,憑什麼要我去喜歡你?
  • 國民黨團引書經: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8日)呼籲承辦檢察官,應以書經「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這段話,思考慎刑。黨團書記長徐少萍指出,特別費案絕非單純司法案件,馬英九非「自始即具有犯意」,若遭起訴,將無公道可言。外傳馬英九涉特別費案承辦檢察官心證已成,馬英九可能在農曆春節前遭起訴。
  • 藏在疏狂裡的風骨
    ——題記北宋美於氣質,魏晉美於疏狂。魏晉疏狂,三分淋漓潑灑成了恣肆率性,七分佐酒遁入了百轉愁腸。阮生疏狂,窮途悲歌且瘋且傷。日暮鄉關在眼裡模糊成了一幅淡淡的素描,前方路盡,是命運造化不遺前路,浮生弄人,悲歌一曲,笑我放蕩。
  •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在出土西周「散氏磐」銘文中,有矢氏侵犯散氏土地權案記錄,說雙方共請了二十五位證人,全部出庭作了對質。   再者,為保證司法裁判權謹慎行使,西周還確立了「三刺」這種近乎「民主司法」或「公眾司法參與」的審判程序。
  •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的名言警句 整理/劉佔一 (北京市門頭溝楹聯學會顧問) 1、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人生能相遇,已是不易心靈若相知,更要珍惜。生活是一種感悟,喜樂哀憂人人都有,取決於你的態度。02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只是一個肯定的眼神和一顆理解的心,僅此而已。人只所以活得累是因為抹不開面子,放不下架子,解不開情結。我們始終不曾停留在同一條道路上,就像燈火闌珊處那個閃動的身影,只是瞬間便淹沒在無盡的黑暗中。
  • 與其爭「宋城」,不如合作共贏
    為什麼要爭個誰「真」誰「假」呢?個中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考量,簡單來說可以歸結為:「名頭」搭臺,經濟唱戲。此樁「宋城」疑案目前撲朔迷離,不知是何走向。不過,如果真的訴諸法律,相信有關部門自會依法做出公正裁決。對於此類紛爭,除了關注結果,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除了相爭,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答案或許並沒有那麼複雜。
  • 劉克莊一首詞言辭犀利,豪放不羈,被笑疏狂還說無妨
    人生若只如初見,驚豔是否會久若星辰。彼此太過了解,行為舉止就不會矯揉造作,於是有一點小脾氣就被看作狂傲,有點小牢騷也被視為自尋煩惱。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幻想世外桃源,「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李白不事權貴,大笑蜀道難官場更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因此,若非萬般無奈,實在情況特殊,我們切記不可去權衡利弊,以做出適當的動作,與其『自由搏擊』。其實,從時間維度上看,我們此刻看來非常重要的事情,並不一定值得我們去大動幹戈。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並非是孔老夫子教我們要軟弱,去學做鴕鳥的意思,在人生的自由搏擊中,誰易「慍」,誰也就離敗不遠了。
  • 與眾不同: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善友教授說「有一句話直到今天我仍認為是對的,就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這八個字是我用血與淚的教訓換來的,是創業的第一法則」。基於這一道理,你就不難理解什麼是「錯位競爭」,為什麼「與其更好,不如不同」了。因為當你模仿巨人,做跟他同樣的事情,你在很長一段時間根本幹不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