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原文出處:「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釋義: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世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論語》有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說:「找不到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而和他們交往,一定只能和勇於向前及潔身自好的人交往。勇於向前的人努力進取,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去做壞事。疏狂的人勇於進取,耿介的人不做壞事。」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也說過:「一個自信到自負狂妄的人遠遠比一個謹小慎微到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為那些狂妄敢闖的人,可以抓住那些本不該屬於他的機會,從而創造機遇,成就事業。」
誠哉斯言,「內有純真,外有膽識」的人是比較容易歷練出來的。我們經常告誡年輕人不要「年少輕狂。」可是年少不狂何時狂啊?現在很多年輕人,你倒是想讓他狂,可他倒是得狂的起來啊!
老話說的好:「內財不生,外財不長。」一個人從心裡就覺得自己不行,那麼他又怎麼可能真的行呢?這種人是沒救的。
所有有大成就的人,大概都有一種沒來由的自信,「我覺得我就行」;「我覺得這個事,我就能幹成,而且非我不可。」「老子天生就是來幹大事的,咋了?」雖然說確實狂氣,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大氣,更確切地說,這叫魄力。
不妨細心觀察一下,真的是這樣。歷史上的劉邦是如此,和我們同時代的馬雲也是如此。
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道德經》中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老子認為,成熟不是變得更加複雜,而是抵達天真。
在古代我們把有所修為的道士,稱為「真人」。或許除了因為他們是遠離世俗之外的修行之人,也是因為世俗之人「活得太假」的緣故吧!
世間之人總以為「圓滑善巧」「左右逢源」「八面玲瓏」就是成熟,通達於各種人情世故,在取悅了周邊所有人之後,唯獨不懂得如何取悅自己。努力活出了別人認可的人生,同時也在費盡心思地為別人活著,這能叫成熟嗎?
我們常說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識世界,內心純潔,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漸深,發現這個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顛倒,看山感慨,看水嘆息。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閱歷人生而後開悟生慧。便可任他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
同時看人看事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黑白不分,涉世之初,天真幼稚,看不清人,看不懂事。對自己好就好,用感情駕馭理智。第二重:黑白分明,經驗豐富,心智成熟,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用理智駕馭感情。第三重:世無黑白,黑白起於心,我心若白,天下皆白。世間無對立,哪來黑與白,理智與感情融為一體。
所以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返璞歸真」混沌狀態。活在這種狀態的人,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大智若愚」和「難得糊塗」的境界。
他們很天真,但是沒有人能欺騙他們;他們又很糊塗,但是也沒有人能迷惑他們。
他們早已經超越了「聰明」,而變得「智慧」,這是一種真正的成熟,只是一種低層次的人根本看不懂,理解不了,更不會輕易就能達到的人生狀態。
結語
智慧是遠遠凌駕於財富、地位、名利之上的東西,一個人在此生智慧上的成就才是最高級的成就。
人生只有獲得智慧層面的圓滿,才可真正稱得上圓滿。能夠獲得智慧層面的提升與超越,才是一個人此生最大的機緣與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