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2020-12-15 筆墨情深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與寂寞伴隨。

藝術上的孤寂,體現的是萬籟俱寂、靜謐悠遠的境界。杜甫講 「 意匠慘澹經營中 」 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文人畫重簡,運用筆墨的乾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無幹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 此時無聲勝有聲 " 的寂寞世界。

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

宋元時期蘇軾、米芾的墨戲圖真正體現了後世典型的文人畫趣味,自由、野逸與疏放的追求。元代大畫家趙孟再度提倡、並身體力行地以書法用筆作畫。使書法化的用筆從單純的山石林木造型中凸顯出來,與真情實景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從而催生了追求筆情墨趣的抽象化審美,一舉確立了全新的文人畫。

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體現了清寂、荒寒的美感。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這些在繪畫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文人畫的精髓。

文人畫將繪畫的精神性上升到中國繪畫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師曾關於文人畫之要素則說:「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相關焦點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
    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畫外之境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美的覺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就是日本陶藝大師安藤雅信的新書,飽含了他60年的制物人生,書寫了他對美的形式的叩問與思考,也講述了他的興趣愛好廣泛,喜歡不斷嘗試新的事物,並從生活中發現美,尋找美。正如安藤雅信在書中所說的:「回歸制物的原點與初心,在隱匿的日常中,覺知生活中的器物之美。」
  • 大巧若拙,觀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之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的「大巧若拙」是指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透著深刻的辯證思想。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繪畫、美學、雕塑等都有很深的影響。龍門石窟造像手法就典型地體現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畫外之境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民國時代的陳衡恪才十分慨嘆地寫道:「若以畫家之畫與文人之畫執塗之人使觀之,或無所擇別,或反以為文人畫不若畫家之畫也!」 在文人畫畫家的眼中是哲理高於形質之美的。所謂形質之美是指藝術的造型。在西方繪畫中,強調物狀的準確度及材料感的真實度,而我國的文人畫卻如以禪宗論畫者董其昌之所見:「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又如莊子之所說「目擊而道存」。這種神之離、道之存,主要就是追求畫家的哲理與禪機,就是以哲理主宰形質。
  • 文人畫九重境界 | 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
    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畫外之境  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
  • 王學仲:文人畫是中國畫的核心,學問是文人畫的特色丨私享
    可見,以前有些觀賞者對於文人畫缺乏深透理解,以及現代對於文人畫急於做出非現實主義或封建時代畸形藝術的結論,就不足為奇了。在文人畫畫家的眼中是哲理高於形質之美的。所謂形質之美是指藝術的造型。在西方繪畫中,強調物狀的準確度及材料感的真實度,而我國的文人畫卻如以禪宗論畫者董其昌之所見:「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又如莊子之所說「目擊而道存」。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傳唐·王維:《江幹雪霽圖卷》(局部)文/楚尋歡中國文人畫的理論源於蘇軾的「士人畫」概念以及他所在時代的文人墨客圈氛圍。蘇軾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對王維推崇備至,曾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高居翰:宋代文人畫及禪畫
    按照傳統一貫相信的說法,如果繪畫不能在合理的程度上忠實地表現自然形體,就不能引起觀畫者任何強烈的反應,因為這些畫顯然不能使他「應目會心"。但是另有些看法激烈地偏離了這種視覺忠實論,引起不容我們否認的震蕩,是有一種新理論已經應運而起了。 幾位卓越的士大夫文人形成了小圈子,促生了新理論。小圈子的中心人物是優秀的詩人、散文家、政治家、書畫家蘇軾,以蘇東坡之名更為人知。
  • 錦灰堆——殘缺之美,文人廢紙簍裡的稀罕物
    此後,這種有別於當時工整、秀美畫風,具有鮮明特色的「錦灰堆」,便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遊戲之作。,而且大多是一副破舊的樣子,就像從文人的廢紙簍裡拾出來似的,所以也被人形象地稱為「打翻字紙簍」。
  • 大巧若拙——中國書法史上的「醜書」
    自從遠在兩千年前的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以來,「醜」與「美」在哲學上就相伴而生。至唐張懷瓘正式提出「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覽則混於遇智 , 研味則駭於心神」。在有江湖之前,書法審美觀念和理想基本是中和、自然、意境之技統天下。
  • 國畫藝術之文人畫鑑賞
    其作品不像文人畫家和專業畫家那樣講究詩意、畫境等文化內涵,而是迎合了市井習俗,故而為一般文化層次的平民所喜愛。比起院體畫,它缺乏嚴格的技巧訓練;比起文人畫,它又缺乏文學和理論修養。但它趨於樸實、熱烈等優點又是文人畫和院體畫所不具備的,因而有時也為後兩者所吸收。 4)宗教畫,指的是取材於宗教之教義、故事和傳說且服務於宗教宣傳的繪畫。
  • 宋代文人畫開詩書畫結合先河
    中國繪畫從寫真發展到追求意境、意趣,為文人畫的孕育準備了土壤。到宋代,一批騷人墨客又以畫寄情,借物抒情,文人畫進入興盛期。 以蘇軾、文同、米芾父子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主張「以畫為心畫」,「不求形似」。他們都鄙棄對實物的如實描摹,不囿於傳統的畫理、技法,以意趣為宗,只憑才情性質信筆揮灑。
  • 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文人傳統
    張庚畫作:仿富春山居筆法在這千年曆程期間,中國畫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審美思想、繪畫技法、藝術語言等都已大相逕庭。然而,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其實是一個文人傳統,那種圍繞著文人生活,在漫長的生命時空裡臻於圓熟和完美的藝術往往近乎奇蹟,但由此衍生的繪畫技藝和審美尺度卻凝固不變。
  • 畫本詩心,文人詩書畫的比較研究——書畫家李銳文訪談錄
    賈又福老師長期進行哲理山水畫的探索,他的畫以化心象為哲思的方法,創意、造境,重鑄江山,再造自然,表達出原生之美、太樸之美、雄奇之美、博大之美、天籟之美、悲壯之美、崇高之美。賈又福老師的系列作品創意新奇,語言精純,水平線的平行並置結構強化了寧靜和壓抑,黑、白、灰的對比與分割,造成畫境的深邃和神秘。其形式語彙既山水畫抽象又具象,在抽象與具象的結合中傳達出哲思。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在這樣的氛圍下,加之德川幕府扶植儒家哲學與治國方略的研究,江戶等地紛紛湧現出各類漢學學校,日本美術界興起了一股文人畫潮流,文人畫家們希望擺脫院畫的精雕細琢、濃豔設色,追求內心情感的表達並推崇「逸品」畫風,這類文人畫即被稱作「南畫」。簡言之,南畫家追求的是描繪「心中之畫」以及進行純粹藝術創作。祇園南海《墨梅》。
  • 大巧若拙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大巧若拙,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卻好像很笨拙。出自: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近義詞有:大智若愚,反義詞有:不可一世、愚不可及,大巧若拙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定語、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 于右任|以碑入草,大巧若拙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參加歲試,又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可見其傳統文化積澱之深。其於詩文學養之厚,時人亦重之。于右任 行書七言聊 袖中異石未經眼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一生寫就大量詩文,皆有感時事,憂國憂民,抒修齊治平之理想抱負,呈磊落襟懷,示雅好清節。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是老子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一句話。這句話最可以看出老子的智慧。因為這這句話之後,老子講出了一生的中心思想: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只有清靜無為,才能真正統治天下。莊子對於這句話理解可謂最深,他舉例說道:紀渻子給周宣王馴養鬥雞,調教了十天後,周宣王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問:「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回答:「不行。它還很驕傲,昂首而恃氣。」
  • 「中國新文人畫」代表之「祖旺國畫小品」晉江開展
    今日泉州網12月18日訊 (記者 林雅萍) 近日,記者從晉江市文聯獲悉,由泉州市文聯、晉江市文聯主辦的「藝術泉州」系列展覽之祖旺國畫小品展12月16日起在晉江圖書館舉辦,展出將持續至12月31日。據了解,該展覽共展出來自北京的藝術家李祖旺先生新近創作的42副小品作品,主要以花卉畫、人物畫 、山水畫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