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宋代文人畫及禪畫

2021-01-09 騰訊網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傳統畫論認為,描繪某特定實物或景色的繪畫應該在觀者心中勾起與他看到實物真景時同樣的思想和感受。直到1 1世紀後半葉,這個理論都還沒有受到認真的挑戰。然而在同一時期,有些關心繪畫的人士也開始意識到,在解釋幾個世紀以來,某些慢慢開始流行的非正統風格和技巧的特殊表現力量時,這樣的理論已不適用了。按照傳統一貫相信的說法,如果繪畫不能在合理的程度上忠實地表現自然形體,就不能引起觀畫者任何強烈的反應,因為這些畫顯然不能使他「應目會心"。但是另有些看法激烈地偏離了這種視覺忠實論,引起不容我們否認的震蕩,是有一種新理論已經應運而起了。

幾位卓越的士大夫文人形成了小圈子,促生了新理論。小圈子的中心人物是優秀的詩人、散文家、政治家、書畫家蘇軾,以蘇東坡之名更為人知。他和他的朋友都屬於士大夫階層,於是也就致力於官務、古籍的研習、寫作,還有其他被認為是適合文人追求的事物。他們有空閒的時候就畫畫、辯論,寫一些有關繪畫的文章,建「立了以後被稱為 文人畫"的宗派。

文人畫家所持的繪畫理論反映了他們的儒家背景。在儒家著作中,詩、書、畫早就被認為是寄情寓興的工具,是用來傳達性情的。在書法中,這種任務由抽象方式,例如線條和形式的表現作用,筆法的興味和特性來完成。衍生自「逸品"的怪異新風格也利用同樣的方法來表現,也就替繪畫開啟了一種類似的寄情寓興的功能。文人畫家認為,作品的品質反映了畫家本人的品質;表現內容來自畫家的心靈,畫家或觀畫人對被描繪的物形有什麼看法或感覺,並不一定和表現內容本身有什麼關係。圖畫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畫得像什麼自然界的物體。作為原始材料的自然形狀一定要轉型成藝術語言。轉型的方式,以及由毛筆畫出的特殊線條和形式,都透露了畫家一部分自己,透露了他正在創作時的情緒。因此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這些對西方藝術理論來說都是早熟的觀念。西方遲至19世紀才出現這類想法。就以他們自己的時代來說,這些文人畫家的作品也和他們的理論一樣卓越。他們通常只用水墨,而且經常有意使用看起來很業餘性的技巧。他們把形式加以顯著地變形:有時候精神上很復古,有時童稚而樸拙的風味可以回溯到遠古時期,那時候,繪畫上的種種問題都還不能解決;有時候又以瞬間的即興來作畫。他們為自己和朋友創作,以畫相贈,斷然拒絕買畫的要求。趣味與他們不同的相反勢力,和盛行於歐洲的,反對後期印象主義的勢力非常相像:蘇東坡的話就曾激惱了一位南宋畫家王若虛(1174一1243),王曾憤慨地說:「所貴於畫者為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

假如在九個世紀以後,當我們和這批早期文人畫家在某些理想上感到戚戚相同時,我們自然就渴望看到他們令人激賞的作品;可惜只有幾幅留傳下來。然而即使我們只能看到一些他們的忠實追隨者的作品,我們也實在應該感到滿足。就是這樣的畫也不多。當時領導人之一,米芾(1051一1107)的可靠作品沒有留存下來,其子米友仁的幾幅倒仍在世間。在米友仁的畫中,我們也許可以找到一些了解米芾成就的線索。米芾是一位博古家兼收藏家;他熟悉古代風格,於是也就把若干古風糅合在自己的畫法中。中國批評家追索米芾的畫法,把他上接到10世紀大師董源,和唐代的「潑墨"畫家王默(或王洽)。在潑墨技巧中,隨意濺掃墨水而造成偶然性的輪廓形狀,決定了部分山水成分的形體。在米友仁的山水裡,雖然形體都是用筆畫成的,但是滲有大量水分的墨,和看起來很任性的山林外觀,似乎都隱約地和這種潑墨技巧有關。在他的作品之中,最奇怪的一幅是複印在這裡的大阪阿部氏舊藏。這幅作品畫著有奇異坡影的山脈和飄流著的雲霧。輪廓模糊的地方是日後損蝕和修描造成的結果,但是其他保存得比較好的米友仁的作品也同樣有這種朦朧的特點,這恐怕是米氏風格的本質之一。疏落有致的墨點和後世摹仿者所使用的標準「米家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後者用的是點派主義者(pointillist)東一叢西一叢的墨點,一團團堆出他們山水的形式罷了。

米友仁(1074-1153)雲山圖 軸 紙本墨畫

這段時期的另一位主要文人畫家是李公麟(1049一1106)。雖然有不少作品都被鑑認為是他畫的,但是李公麟多少仍是一位問題人物。他作品中的主要成分是復古主義;他摹仿唐人,最獨特的畫法則是被稱為「白描"的細線墨描,可能源自吳道子人物。這幅出自12世紀禪師,李公麟追隨者,梵隆之手的羅漢手卷是李公麟派最優秀的一幅作品.羅漢是佛祖釋迦的門徒,常被畫成老隱士的模樣,放在山水背景中,比如這裡的一段。他背倚一株松樹,獨自站在林中,寬大的衣袍在空中飛舞。前來兩隻幼鹿,口中銜含著奉獻的花。就像我們在《靜聽松風》中看到的,彎曲的樹幹在這裡也框圍出人心境,並且與之共鳴。但是也像前幅構圖中的詩人一樣,羅漢自己保持了內省的姿態。山水是由比較不固定的筆觸組成,和細膩而流暢的人物線條相反。某些山水段落使用了半乾的筆觸,以產生一種近似炭筆素描的豐富質感。這種時而粗獷,時而疏簡的筆觸創造的趣味,正和院派以為標準的穩定和優雅完全相反。

蘇東坡的畫作則可能一幅也沒有留傳下來。他最喜歡畫的題材是竹與枯木,於是竹與枯木自然也就成為其追隨者們最喜歡的題材了。由米芾甥王庭筠所畫的短手卷綜合了這兩種畫題,是這一類型(genre)現存最好的代表作。一株爬滿菟絲的老乾,幾叢竹枝伴依在旁,組成了圖畫平凡的主題。由於這類畫的內涵大量依賴水墨、毛筆和紙本的性質,畫面形象也就退居次要地位。事實上,題材本身不帶多少興味或美感反而更好。既然不把普通題材加以理想化,這種畫的知性性質有時便也不免失之於嚴峻,這是它們偶然會犯的毛病,但是由於繁複的表面層次感,卻使全圖倖免於難。幹墨溼墨的對比產生了多變的質理(texture)。筆觸變化多端:破筆、拖筆用來描繪粗糙的樹皮;一團團墨斑用來畫菟絲;一種由墨色不均的筆畫出的,帶有深淺層次的筆觸用來表現小樹枝,還有其他各種筆法。

緊接畫後裱在同一卷上,有畫家和其他人士的題跋。對中國人來說,閱讀題跋也是觀畫經驗的一部分,因為它們說出了以前的鑑賞家是怎麼欣賞評價這幅畫的。這裡的很多題跋之中,14世紀畫論家湯寫的特別有啟發性,值得我們將其部分錄於其下:

士夫遊戲於畫,往往象隨筆化,景發興新,......金黃華王先生,文章字畫之餘,留心墨戲, 一此幽竹枯槎圖,跡簡意古,......夫一時寄興之具,百世而下,見其斷縑遺楮,使人景慕而愛尚,可謂能事者矣。東楚湯叵,手不忍置,贊曰胸次磊落兮,下筆有神,書畫同致兮,罄露天真。維茲古木兮,相友修筠,信手幻化兮,咄嗟逡巡。一時之寓兮,百世之珍,卷舒懷想兮,如見其人。

這正是畫論家認為的,文人畫家對一幅畫的適當反應:我們並不覺得「如在其身"或者「如歷其境";但是我們感到好像和畫家面對面地相遇了。畫的真正題目並非竹枝或山水,而是藝術家的心靈。

和蘇東坡的圈子來往的還有幾位身兼業餘畫家的禪僧。他們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下一個世代,禪宗畫家的作品存留於世的也不多一一被鑑認為梵隆的手卷是個單一例外。但是隨著禪宗東傳日本,禪畫家在宋末和元初的門徒卻有無數作品流傳到了日本。13世紀禪畫派環繞了杭州附近山區的幾個寺院活動,特另刂以六通寺為中心。六通寺的住持是禪宗師無準的弟子牧溪。無準本人畫像現今保存在日本東福寺。牧溪同時也是最優秀的禪畫家。中國人從來沒有對他加以應有的注意和尊敬。現存出自其手的,或者鑑定為其所畫的作大部分都保存在日本。在日本,他倒是被尊為不朽的畫傑。

雖然鑑定為牧溪的作品現存日本頗多,可靠的卻只有幾幅而已。在問題較多的幾幅作品中,《瀟湘八景》冊裡的山水畫得特別好,看來至少是牧溪同時代,或是牧溪宗派的作品。它們追隨了米友仁傳統,使用溼筆和解溶了的形體。其中之一的漁景圖和前面米友仁小幅山水之間的關聯尤其明顯。禪畫家表現了一種比較強烈的快速勁力。他們使用簡單的渲染,用草稈製造出寬而潦草的筆觸,線描削減到最少程度:幾叢枝幹,數片屋頂,舟中停憩著三兩漁人。此畫高妙的地方在於它能以這樣簡單的技法創造出視覺上令人信服的光影感、霧和空間感。我們在米友仁山水中感到的疏離於自然的感覺,並沒有在這裡出現。業餘畫家的表現主義者的要求,在這裡和傳統中國繪畫觀取得了和諧;此畫不但是一張動人的純粹水墨畫,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外在世界的意象(image)來看一一一種簡化了的,印象主義式的,然而卻咄咄逼人的意象。

(傳)牧溪(活躍於13世紀中期)山水(瀟湘八景之一)卷(局部)紙本墨畫

同樣的觀點也可以用在王庭筠的作品上,因此我們也就不想區分禪宗和文人畫之間有什麼不同了。其實這兩者之間是否能做一有效的區別,是否不應該被看成是同一種業餘畫家,可能都是問題。它們在風格上有重疊的地方,如果我們一定要區分它們,也許可以以其基本態度的不同而加以劃別。儒家文人比較知性的手法相對於禪僧的直覺手法:禪畫家了解,在自然界乍看似乎紛雜的萬象底下,隱藏著唯一的真理。他們這種認識,就和禪宗哲學一樣,用直接的途徑傳達給了我們。把它們轉化成一般討論中的知性觀念,期望聽者再把這些觀念轉化成類似本能的衝動,這樣的過程是無法表達這種認識的。禪畫家通常只關鍵性地點出他的題目,其他部分保持曖昧。他們使用暗示而更甚於描述的手法,由看畫的人自己完成形象。這就像皈依禪宗的人依靠直覺,逐步拼組出宗師的晦言隱意是一樣的道理。

牧溪的傑作,也是我們可以比較有信心地鑑定為其所畫的作品,是現今保存在京都最大的佛寺大德寺的一幅三連畫三連都不是瀟灑的「墨戲",而是精思熟慮的構圖。左右兩幅描繪著一隻鶴和幾隻猴子的作品可能原屬一對,而中央的觀音像可能是一幅單獨的作品,但是今天三幅竟合而成為一組,實在是有幸的事;三幅並列,和諧之至。它們同時也指出了兩種通常是被認為距離遙遠的世界一一人世與超世、動物與聖明世界一一.之間的關聯。觀音以白衣仕女的形象出現在這裡,合目靜坐。母猴緊抱著小猴,直看著我們,眼光坦白清明得一如禪宗的偈句。眾猴棲憩的樹枝以蕭疏的筆觸畫成,墨色澹淡,孬王庭筠的筆法,沒有雕巧之痕,題材也不炫耀外爍之美。六通寺此時也是從畫院逃遁出來的梁楷的避難所。梁楷離開畫院並不是因為事業不成功;其實他曾被授以畫院待詔之銜,賜金帶。據說他不受金帶,把它掛在牆上而出隱一一我們不清楚他這樣做是因為在藝術創作上感到不滿意,還是因為他有反叛常規的天性。梁楷的老師是李公麟的追隨者,梁楷自己可能在早期使用過李的「白 描",以後他在人物畫上發展出有名的「減筆",這種豪放之作可能畫於他和牧溪,以及和其他禪畫家交往的時期。但是因為當時絕不只是禪畫家才使用這種粗獷簡略的筆調,因此這裡看到的風格也可能是他自己發展出來的。

梁楷(12世紀)李白行吟圖 軸 繪本墨畫

在梁楷的《李白行吟圖》中,詩人昂首高歌。十數筆畫出頭部,十數筆勾勒出衣袍和腳部。線條乍看簡單,卻巧妙地捕捉到了詩人的興意。衣袍的長線條屬於業餘風格的非描繪性筆法;它們自由瀟灑的風味和衣質毫無關係,但是卻使整個人物增加了動態效果;外形寧靜,內心卻充滿了活力。梁楷像牧溪一樣,應答了兩種難以協調的標準:畫院要畫家在視覺上可信地描寫主題,適當地表現主題的特性的標準,和業餘畫家相信圖畫的重要性與形式不可分離,而且筆觸必須有獨立意義的標準。

來源:【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 李渝 譯 《圖說中國繪畫史》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宋代文人畫開詩書畫結合先河
    中國繪畫從寫真發展到追求意境、意趣,為文人畫的孕育準備了土壤。到宋代,一批騷人墨客又以畫寄情,借物抒情,文人畫進入興盛期。 以蘇軾、文同、米芾父子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主張「以畫為心畫」,「不求形似」。他們都鄙棄對實物的如實描摹,不囿於傳統的畫理、技法,以意趣為宗,只憑才情性質信筆揮灑。
  • 江戶時期的南畫:受中國二流畫家影響的日本文人畫
    不過在對外輸出的影響之外,江戶時期繪畫亦承載了來自其他文化的影響,例如受中國文人畫影響的「南畫」(Nanga)。然而,江戶時期「南畫」這種反院體繪畫而生的文人畫潮流,究竟是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創作,還是迎合了市民品味的商業作品?日本南畫既是受中國文人畫影響,南畫家的圖像來源又是什麼?梵谷(右)臨摹歌川廣重作品《名所江戶百景:大橋安宅遇雨》。
  • 宋代文人畫興起的原因是什麼?文人們為什麼喜歡畫梅蘭竹菊?
    宋代許多著名的大文學家如蘇軾,米芾,黃庭堅,司馬光,歐陽修,文同,沈括等,都參與繪畫收藏鑑賞品評活動,甚至有的既是文豪又是著名畫家。在他們的帶動促進下,宋代文人參與繪畫,收藏,鑑賞,品評成為一種時代潮流,直接影響了後代文人畫的勃興。
  • 從院體到文人:宋畫好在哪裡
    宋代繪畫藝術承前啟後,是戰國以來物象化藝術的終點,也是後世文人畫的起點。宋代三百餘年,是中國繪畫的興盛期,也是高峰期。 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 宋畫好在哪裡?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宋代蘇東坡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元代畫家倪雲林所追求的「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邀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近代陳衡恪所談的「草草數筆而攝其全神」,就都反映了這方面的觀點。 關於他「痴絕」的故事很多,如他認為他失去的畫是「登仙」而去。在晉代還有個坦腹東床的王羲之,在宋代則有拜石的米顛、號稱梁瘋子的梁楷,在元代則有山水畫家黃大痴、具有潔癖的「倪迂」「懶瓚」(倪瓚),在明代則有患了瘋顛病的徐文長等人。
  • 王學仲:文人畫是中國畫的核心,學問是文人畫的特色丨私享
    北宋 趙佶 竹禽圖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文人畫講求超形的意趣,宋代蘇東坡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元代畫家倪雲林所追求的「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邀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近代陳衡恪所談的「草草數筆而攝其全神」,就都反映了這方面的觀點。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文人思想與身心的花園——宋代私家園林,有什麼文人化特徵?
    經過隋唐的文化興盛與文化交融,宋代的社會文化表現的更加燦爛。 宋朝社會追求文化,與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宋代文人的社會得到提高,文人的思想才學影響著社會的文化風向,因為宋朝理學的興起,宋代文人的審美情感提煉到了極致的純淨,宋代文人不再是外在物象的氣勢磅礴,它所追求的是對心靈和人生的謹慎細膩的品位。
  • 看古人的「宅」藝術 從宋代文人賞石說起
    北宋文人相對安逸,又基於崇雅的觀念,強調文才、學問、道德,宋代美學在崇尚理性的同時,又追求閒適,貼近生活,所謂「玩物適情」,便是追求藝術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藝術化。宋代美學一改唐代美學天資縱逸的開拓張揚與高歌進取,從自然、人生的開掘,轉而進入日常生活與內心情致的體會,轉向對一花一葉、一沙一石的關注。在藝術表現上,宋代藝術不再強調輝煌燦爛的氣勢與激情,而是轉向含蓄寧靜、優雅平淡的日常情致。
  • 宋代文人的「旅行者」 形象
    原標題:塑造身份 建構歷史 宋代文人的「旅行者」 形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今人理解宋代歷史的一把鑰匙,士人研究也是宋史學界熱衷討論的話題,學者們試圖從各方面了解宋代士人的生存實態。作者的研究對象是宋代精英旅行,宋代文人旅行與其他時期相比有何特殊性?留名、抗拒遺忘是不同時代文化精英的共同理想,作者所強調的宋人「文化朝聖之旅」與前代相比似乎並不具有特殊意義,應將宋人旅行的文化意義放置到更廣闊的文化傳統中進行考察。作者並未對「精英」給出明確的解釋或區分,「精英」到底何指?
  • 因為這幅畫!
    研究中國美術史的美國漢學家高居翰曾這樣評說宋畫,「早期西方對於中國繪畫的研究往往認為,中國畫傳統經歷了其偉大的時期——兩宋,至元代而衰,晚明時期而再衰,以至晚期的作品不值得任何嚴謹的收藏家和博物館收入。」此說難免有失偏頗,卻也佐證了宋畫近乎高不可攀的地位。閒話少說,多圖來襲。
  • 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文人傳統
    張庚畫作:仿富春山居筆法在這千年曆程期間,中國畫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審美思想、繪畫技法、藝術語言等都已大相逕庭宋代名畫《秋山蕭寺圖》局部中國畫的傳承模式主要是在形式和表現上,依賴對前人繪畫的繼承借鑑,再加上對自然景物的寫生觀察和領悟
  • 韓天衡美術館開啟兩日網課,《回眸兩宋》帶你體驗宋代文人生活
    圖說: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在現場 官方圖今天下午,韓天衡美術館《回眸兩宋》展廳裡,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頭戴宋代男子盛行的簪花,在直播鏡頭前帶領觀眾走進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回眸兩宋》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 美國高居翰亞洲藝術研究中心落成
    中新社伯克利3月7日電 (記者 劉丹)7日下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博物館及太平洋電影檔案館舉辦高居翰亞洲藝術研究中心(James Cahill Asian Art Study Center)落成儀式,紀念這位已故中國繪畫史研究泰鬥、收藏家。  中心位於今年1月31日啟用的伯克利市中心博物館新址內,將於今年5月開放。
  • 從「飲茶」到「隱茶」:宋明文人以茶入畫,景色卻為何大相逕庭?
    到了宋代,飲茶成風,在文人群體中間產生了許多與茶有關的雅趣,他們時常相約鬥茶,點評各自所藏好茶,分出高低。這種以茶會友的雅集場面在許多繪畫作品中都能看到,例如閻立本的《鬥茶圖》和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
  •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新年如何體驗「宋代四藝」
    在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中,宋代杭州之繁華,便可窺一斑。南宋定都臨安城,位於今浙江省杭州。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正因杭州是曾經的南宋都城,宋代審美在杭州人的生活中也留有不少痕跡。「焚香」「點茶」「插花」「掛畫」,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亦有稱「四事」者),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
  •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中國文人墨客素來喜茶,茶文化歷史悠久,據《茶經》載:「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宋代文人以茶展現清高孤介清苦自勵的人格追求第一,茶葉生環境的靜和宋代文人追求高雅寧靜的生活不無相似之處。與大多數平原種植且對光照時間要求較高的植物不同,高山等出產的茶品更為優良,我國的名茶很多都是如此。
  • 班宗華:我逐漸意識到,不同意高居翰有點像不同意上帝
    即使美術史不復存在,我還會記得我的老師班宗華目光炯炯地盯著我,並詰問:「冰逸,看著這張畫,你究竟看到了什麼?」在他目光灼灼的凝視裡,時光過去了大半世紀。我站在我深愛的繪畫面前,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爭論,忘記了我是誰,忘記了繪者是誰。我只知道,我就活在我的凝視裡。這就是繪畫。這就是中國的繪畫。
  • 宋代團扇畫,精思巧構,美到極致
    說起宋畫,特別是小品,即使在今天,我們見到這些傑作,仍會對那個時代心懷激動、胸懷敬意、屏息驚嘆。宋·馬麟《秉燭夜遊圖》宋代繪畫深深地透露著一種靜謐,仿佛詩人做了匠人,手中握著筆,筆尖輕輕地在絹絲上一層層的渲染,染出平靜,染出優雅,染出極致。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
    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畫外之境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