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2020-12-13 語易讀書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今譯

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

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訥一樣。

疾動可以禦寒,安靜可以耐熱。清靜無為可以做人民的模範。

引述

本章是對於「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態的描述;「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都是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斂。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說明對反的事物可以相互制衡,而最後仍歸結到推崇清靜無為的最高作用。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相關焦點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是老子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一句話。這句話最可以看出老子的智慧。因為這這句話之後,老子講出了一生的中心思想: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只有清靜無為,才能真正統治天下。莊子對於這句話理解可謂最深,他舉例說道:紀渻子給周宣王馴養鬥雞,調教了十天後,周宣王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問:「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回答:「不行。它還很驕傲,昂首而恃氣。」
  • 深度好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家好,我是小編半杯涙酒,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巧若拙,喜歡的朋友們別忘了點讚哦!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於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正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 《道德經》:最高級的拙是大巧若拙,最睿智的人懂得裝傻,學習了
    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學習老子在其中第四十五章所提醒世人的大巧若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解讀,人到三十還處處碰壁,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外圓內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大巧若拙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大巧若拙,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卻好像很笨拙。出自: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近義詞有:大智若愚,反義詞有:不可一世、愚不可及,大巧若拙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定語、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 道德經第45章:從網紅李子柒與勞斯萊斯汽車,理解何為大巧若拙
    上一章中老子著重談了得與失的辯證關係,並告誡人們不要過分貪圖名利和享樂,在衡量所得的時候要知足,在錯誤的道路上要知止;在接下來的第45章,老子繼續以反者道之動的觀點,論述了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之間的辯證關係,從而得出清靜無為才能持守中正的結論。我們來看一下45章的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的美學觀點。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
  • 大巧若拙,觀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之美
    《老子 四十五章》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裡的「大巧若拙」是指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透著深刻的辯證思想。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繪畫、美學、雕塑等都有很深的影響。龍門石窟造像手法就典型地體現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思想。
  •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此乃老子傳世真知。清淨,猶如智慧之海洋騰起的朵朵浪花,跳躍著、警醒著、晶瑩著,一一滌淨人性中因貪婪、嫉妒、猜疑、憤怒而滋長不息的躁熱。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昭示著這一真理。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理解這一章在講什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經典的魅力在於解讀,自然此段文字的義理也不乏多種理解,這裡說一下個人淺見。
  •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何意,老子為何說智者「訥」且「拙」?
    於此,顏小二覺得有必要結合道家老子曾說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來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孔子眼裡的「木訥」。這裡的「木訥」,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嘴笨、反應慢,更多是指道家老子之「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內心寧靜的「安定」與「謙遜」。今天,請各位和顏小二一起品一品,道家於木訥上指出的「守拙智慧」。
  • 從郭靖和薛寶釵的笨,看老子的「大巧若拙」
    老子《道德經》講:「大巧若拙」,就是說,最大的巧者平時看起來是很笨拙的。《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武功絕頂,平時就是很笨的。他四歲時才開始說話,媽媽還以為他腦袋有問題。一開始遇到洪七公的時候,洪七公說他笨嘴拙舌不會講話,不願意收他為徒。
  • 《道德經》的智慧·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有一句這麼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真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最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於言辭一樣。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人處事的大方略。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小國朝拜中國,給皇帝貢奉了三個活靈活現的小金人,並讓皇帝猜哪個最有價值。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道德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高深而玄妙的美,是未加修飾的自然之美,看似稚拙的外形,卻蘊含著天真質樸,樸實無華的自然之美,這就是大巧若拙。在《道德經》中,「大巧若拙」也是老子提出的中國美學史上重要的觀點之一。
  • 象棋古譜:兵貴拙速 老子說:「大巧若拙」
    老子說:「大巧若拙。」這種拙,看似拙,實是巧,是大巧。相反,有些巧則是小巧,這種小巧,從大的方面看,有時恰是拙。我們有時說某人精明,但不聰明,也是指他精於小巧而拙於大巧之意。笨鳥先飛,熟能生巧,學好象棋,也要下功夫。感謝您一直支持象棋娘娘,請您好好消化這些古譜殘局,有時間就可以來看看,動手擺上一局。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每個字都是大智慧,句句精闢值得收藏
    相信大家對老子的《道德經》應該非常的熟悉,小編今天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看過《道德經》以後,讓小編瞬間有種家中藏書過萬,不及《道德經》一卷。雖然這樣說可能有點誇張的意思,不過要知道這本書在國外的發行量穩居第二,僅次於《聖經》。而最受歡迎的國家莫過於德國了,小編記得看過一組數據,說的是每四個德國人家裡都會有一本《道德經》,由此可見這本書在德國有多受歡迎。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 老子《道德經》裡8句經典名句,語言精闢,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納、選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彎曲。訥:即不善說話。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辯說,最大的贏利好似虧本。老子通過揭示出事物的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有時完全相反的事實,指出衝必定勝富,屈也必定勝直,拙訥也必定勝巧辯。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