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2020-12-16 三難散人說歷史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千百年來對其思想的研究和解釋則不下千百萬言,莫衷一是,令人困惑不已。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如果我們能這樣理解,老子所謂道的哲學之本質乃是「導」,即引導、循導、順導,那麼就不難理解「無為」何以能達到「無所不為」。無為的本質是順於「道」即循導,即順從萬物固有之「道」而導化之。其結果是讓「萬物芸芸」而「自化」。萬物都各循其「道」,而自我生化。其結果自然是無所不為。

所以「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地做。

老子像

02老子「無為」思想與西方哲學的對比

對比西方哲學,早在17世紀,西歐哲學家就提出了「自然秩序」的理念。17世紀末,法國哲學家、重農學派經濟學家弗朗斯瓦·魁耐通過來華傳教士的著作了解了老子關於"道" 、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他將這一思想與古典希臘羅馬的「自然法」思想相結合,而提出經濟中的「自然秩序」觀念。

這一觀念對17世紀西歐哲學經濟影響極大。亞當·斯密在經濟學中根據「自然秩序」提出在自然與社會中,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存在所謂 「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著名經濟學家

所以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的「道」,就是「自然秩序」。所謂「無為無不為」,就是「看不見的手「。所謂」道法自然「,並非是指」道」要效法學習自然,而是「道」就是「自然」。也就是說,讓萬物依照其本性沿著自己的自然之道去運作和發展,而明智的聖人並不幹預其發展,只採摘其果實,這就是「無為」。

因此,對老子來說,「什麼都不做」的「無為」乃是手段,而並非其所主張的人生目的。其目的恰恰相反,並非無為,而是有為,不是一般的有為,而是一切皆有為,或有為於一切,此即「無不為」。是故「無為」者——無所不為也。

所以「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違背自然規律(順其自然 )地去做,才能「大有為」而至「無所不為」。

03「無為無不為」的精義

《道德經》言:」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育,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所以不去。」(二章)。此段文字所論述的,正是「無為無不為」 的精要之義。

理性何等強大,理性即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總是在於它的間接活動。這種間接活動讓對象按照它們本身的性質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它自己並不直接參與這個過程,但是在這一進程中,它貫穿而實現了主體的目的。」

以上為黑格爾在《小邏輯》中的一段精闢的論述,恰可以為老子此種「無為無不為」的思想做一註腳。

黑格爾,西方著名哲學家

相關焦點

  • 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他們兩人的無為是同個意思嗎
    無為,字面上看好像是說無作為,什麼都不做,其實在古代諸子百家眼裡,無為有更深刻的意思。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但是他們兩人的「無為」不是同一個意思,在思想上和具體政治表現都有明顯區別。要深刻了解老子的「無為」,我們先來說下老子的「道」,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常常不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它卻無所不做。老子的「道」是指萬物本源之道,老子覺得「道」產生並且養育萬物,但是「道」並沒有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然而「道」卻沒有什麼做不成的。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由此,老子進一步發現「道」掌管或說運行宇宙萬物的方法是什麼,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許多宗教認為這種掌管方法在於「神」的「喜怒哀樂」。在此我們不去討論哪種說法對,哪種說法錯,我只是為了讓大家從縱向、橫向來加深對老子的理解。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無為而無不為」翻譯成現代白話,應該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無為:不妄為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天天做黃粱美夢的懶漢,更不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寄生蟲。
  • 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家,先於孔子;他自撰的《老子》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哲學著作,其成書早於孔門弟子編輯的《論語》。老子先於孔子,老學先於孔學,本來是十分明確的,不僅是史有記載,而且從先秦學術的發展來看亦是如此。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老子和莊子哲學的精髓
    東方哲學的精髓是:論述了天道自然與人道無為;人道應該效法天道,人生的至美追求,是要達返樸歸真的境界。人的處世方法,循柔靜之道,求快樂之果,做到超越現實,實現精神自由,人格的獨立。        老子哲學的核心之「道」,也稱「天道」,它既是自然世界的本體,又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和繁衍發展的動力。同時,「道」也是人生價值的根據,人生一世,最終回歸大道,與道為一,這就是道家人生哲學的終極目標。
  • 老子的「道法自然」如何指導政治?他的寡慾哲學對人生有何意義?
    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首先要解決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換句話說,這三個問題可以這樣表述:宇宙的根源是什麼?萬物是如何產生的?人在宇宙萬物中的位置,他將如何自處,人的終極價值是什麼。老子的「道」的哲學,集中回答了這些問題。在當時世界的哲學體系中,大部分哲學家都認為,世界是神創造的。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上下五千言,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作為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呢,以下從幾個方面去細談。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1、自然層面上的「無為」:大自然不偏私,反而能成就萬物,任其自然生長如果從自然層面上來分析「無為」的話,我們能深刻體會老子的「大智慧」。大自然的特性,就是沒有人刻意去作為,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因為沒有人的刻意作為,所以大自然是沒有偏向,沒有「私慾」的。
  • 道生萬物,人法自然|道家的無為真的是什麼都不做嗎
    到春秋晚期,老子將前人的哲學理念進行了總結,並作了進一步的升發,從而確立了道家宗法自然而又充滿了思辨精神的理論核心。老子的身世比較模糊,有一種說法是,他系宋國老姓大夫的後人,並曾經求學於商容門下。因為其小名叫狸,人們以訛傳訛就誤把「李耳」當作他的本名了。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的守藏室史,這是一個負責管理藏書的官職。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因為這些事情與你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相悖,事情沒有按照你的價值方向去發展所以你會生氣,這叫有為;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任何奇怪的或讓你氣憤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果你能想通這一層,就不會氣憤,這叫無為,不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觀察事物叫無為。
  • 為何道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讚美嬰兒呢?是要我們學學嬰兒的哲學
    學學老子的嬰兒哲學!老子的道家哲學,以道為核心。在老子得瑟道家哲學的體系中,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總根源與總根據,世界上的一切,無不是按照道的規則運行。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如果按照道的法則運行或者去生活,那麼世界是完美的是和諧的,反之,不以道為規律,那麼世界則是擰巴的,是不和諧的。
  • 《道德經》:「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多少人用「無為」逃避現實
    讀這一句話,可以感悟到很多道理,講完了六大矛盾之後,接下來的一句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什麼是「無為」?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任其隨性,啥都不管事了?在生活當中,我們要面臨著社會給予的種種壓力,尤其是人到中年,房子、孩子、老人三座大山壓頂,還要在工作中鬥智鬥勇,辛勤「搬磚」,無時不考驗著一個人的抗壓能力。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世間萬事萬物皆非憑空而生,皆由變化而來。但變化的起始點卻是外動而非道,外動與否決定了道被觸發還是不被觸發,決定了變化發生還是不發生,所以道又無為。此句說得還是道之恍惚,就如第四章說道「湛兮,似或存」,第十四章說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謂恍惚」。道之無為而無不為與侯王有什麼關係?老子為什麼說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接著說「侯王若能守之」?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純真的。而種種人類醜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能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
  • 從應對新冠疫情解讀老子的「無為」思想
    拋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所以燈塔國這些年一系列的「神操作」就都不足為奇了。當莫斯科紅場上最後一面蘇聯旗幟緩緩落下,法蘭西斯·福山拋出了「歷史終結論」。這是何等的無知可笑。難道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求進取,只知道薅世界羊毛,玩金融數字遊戲的過程嗎?讓這個世界圍繞著金錢運轉,最後落到少數精英階層手裡,然後讓他們頤指氣使的指責這個世界,你們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道實在是太抽象了,都抽到啥樣的程度了,都快抽成無了,都快抽成空了,道快抽成空無才能包容一切。要談這樣抽象的一個「道」,也只能從道的特徵去認識「道」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為什麼老子會提出「無知」和「無為」的主張?什麼叫作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欲望。老子沒有反對人有欲望,老子自己沒有欲望嗎?我都不相信。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本身的需要,這不叫欲。除此之外的才叫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