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2020-12-12 善品堂藏書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對它進行深入闡釋研究,意義深遠。

從哲學上來說,《道德經》是中國一部非常獨特而且超前的哲學著作;從宗教上來說,它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

學習《道德經》,是對智慧的傳承,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道家獨特思維方式和道教的進一步了解。

胡適先生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0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這裡的道和一,就是源頭,就是本源,就是造物主。然而這個造物主不是人格化的,而是本質化概念化理想化理念化的。

道生一,同時道即一。道具有無所不包無所不主宰的性質,所以說道生一。而這個一又成為道的本質與效用,故說道就是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性,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這就是說,有了道就有了一,有了一就有了一切。這裡的道與一,都具有終極性、無限性、伸延性,所以是神性!

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道與一,就是中國老子神學中的上帝。就是中國老子哲學中的世界與人生的本質、主宰起源與歸宿。就像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物質,唯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樣,《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一我們可以稱之為唯道論。

0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書中第一章是老子關於道的總論:「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道」是無法用言語清晰表達出來的,如果可以,那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 的形態和概念,如果我們可以為他定名,那也就不可能是「道」 永恆的形態與概念。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為何老子要留下五千言?

理解「道」、「名」諸如此類這些在《道德經》中頻繁出現的漢字,只從字面理解或從我們已有的經驗來推理是遠遠不夠的。其難度不亞於從小雙目失明的孩子要通過自己母親的描述來理解「紅」色與「藍」色之間的區別。

更何況老子又寫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可以為天下母。」

顯然老子對這個叫做「道」的東西是有認識的,而且給這個東西發明了個名字「道」,但是相信老子自己也心裡清楚沒把該講的東西講明白,無奈只好繼續再多寫幾千字。

03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有起源,但道沒有起源,道在天地起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裡的之前不是時間上的概念,而是邏輯上的概念,因為天地之前可能連時間都不存在。

是道生出天地(世界),並不是天地自動地從絕對的虛無中產生出來,如果是的話就沒有道的什麼事了。天地是從道中誕生的。

所謂的無,其實就是道的一種面相,無就是道(這 點在道德經中說得特別明顯,老子經常用無代指道)。因為道不是絕對的虛無,所以「無」也不是絕對的虛無。無是一種混沌,未分化的狀態;有,則是混沌已分,萬物已成的狀態。

句中的「始"之開始,起源,而「母」指母體之意,因為「有名」,萬物便出現了,即是一種母子關係。這說明「名」與萬物是同時出現的,而"無名」重點在強調名稱確定之前,還是起源階段,是混沌狀態,或許可以理解,「無名」 猶如「無」,而「有名」便是「有」,有生於無,「有」便是萬物呈現,而「無」,是「道」的本性,這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的說法是相通的,這是老子,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古人理解、解釋宇宙的最為抽象的哲學觀念之一。

04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我們把其中這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單獨拿出來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如果想要更加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人都是有欲望的,世間大多數的紛爭皆來源於欲望,但恰恰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有這樣情感的人才是真正有靈魂的人。但是同時作為有智慧的生靈,我們就應該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面對各種誘惑,要保持內心的清明,不能淪為欲望的奴隸,這裡並不是說無欲無求才是最好的。相反人就是應該有欲望,但是這個「欲望」不同於普通的欲望,而是其它。比如說探索世界的好奇的欲望,渴望知識的求知慾望等等。

0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之始,豈非不就是無,無欲,豈非不就是進入無的真我。萬物之母,豈非不就是有有欲,豈非不就是洞察秋毫的真情?無欲無情的天地,豈非始於無有欲有情的萬物,豈非生於有?

「萬物隱,而天地顯;天地孕,而萬物生!」因無而見天地, 因有而觀萬物,天地與萬物本是一體, 有和無本是一物。此「一物」卻少有人可以看到啊, 這合二為一的妙境,就叫做玄啊!

有欲的【二】合於無欲的【一】,無欲的【一】;復現於有欲的【二】,這就是【玄之又玄】啊,這就是宇宙的致高真理啊。

這豈非不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當你讀了王蒙先生講說的《道德經》之後,你就會發現道德經的微言大義,短短五千字,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智慧,讓我們的思維方式悄然改變。

王蒙先生講說的《道德經》分為《老子的幫助》《老子十八講》兩部分,是王蒙先生通過自己的見聞、經歷,以及對道德經深入的推敲和思考而成。

幫助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吸收老子的智慧,應該說這套書是幫助我們思維升級的一把利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全民閱讀」王蒙:尋找「教你」的師傅
    「全民閱讀」王蒙:尋找「教你」的師傅 2020-12-2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道德經》裡一句話點醒白巖松,風再大,終會停
    白巖松,央視非常著名的一位節目主持人。他在主持界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口碑,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即便是這樣一位在外人看來功成名就的人,也曾經歷過不為人知的痛苦和壓力。這種壓力嚴重到讓他患上抑鬱症,差點死掉。最終他通過看書,並且在家人的關懷下走出了抑鬱的陰霾。
  • 這些「思維」需要改變,這些「習慣」值得堅持
    想要瘦下來,還要瘦下來美美的,也沒有那麼難,你看到那些逆襲成功的人,你也可以成為那些靠健身逆襲的人之一,收穫多一些自由。 想要更快地瘦下來,還不反彈,有些思維要被改變,有些習慣需要堅持。 1.
  • 帶你解讀《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無」和「有」這兩者都是出自「道」的屬性,都在說「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這就是萬物的奧妙所在。03解讀本章是道德經的核心,老子直接開門見山,給出了「道」的含義和性質,讀懂本章是接下來讀好道德經的基礎。
  • 旅美學者趙啟光 用英文給外國人講《道德經》
    ,在文革時候他被迫中斷學業,當了一名工人,之後他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工農兵大學生,然後是文革之後的第一批的研究生,然後在出國潮最熱的時候,是第一批出國的大學生,然後在文革之後,成為第一批在美國開始教書的中國人,如今在美國用英語給外國人講老子,講《道德經》。
  • 兩千年前,老子就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早晨5點起床,跑步兼遛狗,回來洗一個熱水澡,喝一杯熱開水,開始讀一章《道德經》。清晨的時光最寧靜,沒有思緒的幹擾,心神氣寧,最適合讀《道德經》。今天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發現老子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 怎麼擺脫慣性思維?父母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才能讓他脫穎而出
    你是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並沒有研究表明這些話是正確的,可是在大眾的認知裡,這早已成為不成文的生活規則。這些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常見的慣性思維。只有這名員工打破慣性思維,想到了從產品本身入手,增加消耗量。那麼到底什麼是慣性思維呢?慣性思維又是如何產生的呢?01.人的慣性思維從何而來?
  • 央視改版九月初步完成 主持人將面向全國公開招聘
    中新網6月2日電據瀋陽今報報導,昨日,央視高層再次聚首,研究央視改版的事宜,綜藝頻道改版的幅度最大,改版初步定為九月完成,《綜藝大觀》這個欄目已經開始被開刀了,主持人由以前的林依輪和沈星換成董卿和楊柳。
  • 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為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在周朝擔任過管理圖書和文獻資料的官職。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訂俯斥謊儷荷籌捅船拉「無為」的好處。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東嶽老師的課,已經講完了
    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按照王東嶽老師的說法,《道德經》一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道經》這一部分講是天的運行之道,而《德經》講的是人道中的生存法則,歷以以來,儘管有許多人都知識《道德經》一書分有這兩部分的內容,但是有些學者卻糾結於《道經》與《德經》誰先誰後的問題,從而忽略了經文所詮釋的精要,而這也正是許多人讀不懂《道德經》的真正原因之一。
  • 央視主持楊柳回應結婚5次:遭流言蜚語暗算
    楊柳與妻子  20天前,網絡上莫名出現了「央視主播楊柳結婚五次」的傳言,一時各大網絡競相轉載,一條憑空捏造的傳言,被某主流媒體未加採訪證實刊登報章之後,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簡單百度一下楊柳的名字,「熱情轉載」的各類媒體多達300家。
  • 王蒙:中國是"禮義之邦" 而非"禮儀之邦"
    中新社發 李春竹 攝   中新網滕州6與17日電 (黃品璇)中國是「禮義之邦」,禮不是指講禮貌,而是指講尊卑長幼的秩序,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義不當義氣講,是當道義講。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用錯,使用「禮儀之邦」。
  • 央視「一哥」張宏民獨自在街頭吃雪糕被網友批「人生失敗」
    這兩天,前央視「一哥」張宏民吃雪糕的事兒登上熱搜。在相關照片裡,張宏民一個人坐在長椅上吃雪糕。原本平平無奇的一幕,卻因網友們頻頻「加戲」而發酵。那些以誇張標題吸引閱讀量的自媒體公號,甚至以《昔日「央視一哥」近況悽慘,59歲仍無人嫁,獨坐街頭吃雪糕》之類的標題渲染此事。張宏民53歲從央視退休,因為沒結婚,從他54歲起,每年都要被拿出來炒一次。
  • 《央視主持人大賽》:第二名有什麼特質?王嘉寧告訴你答案
    《央視主持人大賽》新聞類亞軍是來自蘇州廣播電視臺的王嘉寧。她雖然沒有鄒韻的國際範兒,也沒有蔡紫清新脫俗的氣質,但她卻憑藉一直以來俏皮、自然、鬆弛的狀態,過五關,斬六將,突出重圍拿到新聞類第二名的好成績。25歲的她,只有3年的工作經歷。可她絲毫不怯場,她那張弛有度的狀態,非常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很多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主持人站在賽場上卻不及她自如。
  • 本網對話王蒙:經常「犯忌」 寧可被記仇也要說真話
    [王蒙]:老百姓的生活哲學,比如說老百姓要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即使帶很多的政治的帽子,也需要老百姓自己觀察一下,這個人你說他好,那他是不是真好?譬如說一些投機取巧的人,他可能一時官運亨通,但是在老百姓來看他不是一個太好的人。相反一個非常正派、非常善良又非常努力的人,老百姓經過一段接觸,就會眾口一聲的認定他是一個好人,即使他一時處在逆境,但是老百姓也認為他是好人。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有時候你對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夠深刻,沒有說到點子上的話,在別人看來無非就是一個笑柄,所以這對你日後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老子看到大成就者不說一句話,迫不得已宣說《道德經》五千文。所以《道德經》十分稀有。即使是現代,我們不也經常說:"只有不斷地超越你自己,你才會變得越來越強嗎!",道理就是那麼簡單。老子說:"光而不耀"。
  • 小逄觀星|向老作家王蒙學習,「攻讀」一點費勁的書
    讀點費勁的書,讀你一下子不完全懂的書,這是王蒙的讀書習慣。讀書不能僅僅限於娛樂、消遣、趣味。要掌握新知識、新觀念、新信息,就不要怕費勁,費勁讀的書往往是最有趣,是一種更深的趣味,也是一種積累,積累,就需要費工夫。「我說要加碼讀書,加碼讀書我們中國有一個詞,叫作『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