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的修身養生秘笈:想要成就大事,學學這12個字

2021-01-09 趙趙的期待

道家貴生,《道德經》是一部論述「長生久視之道」的書。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全文約五千字,其高度概括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享譽中外。自其問世以來,歷朝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養生學家等,均能從中得到啟示。

紀曉嵐對《道德經》讚不絕口:「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德國啟蒙運動學家康德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

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它的哲學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道德經》是老子著作,老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創始人。

據《史記》記述:「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由此可見,老子對養生,特別是養生哲學,有著不少寶貴的見解。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全書八十一章,區區五千字,卻是字字珠璣,句句箴言,很多人只知《道德經》是一部深奧玄妙的哲學著作,卻不知老子在書中同樣向世人傳達了一些養生之道。

《道德經》老子的修身養生秘笈: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這12個字

一、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十六章中,開篇提出了六個字,即「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貌似簡單無奇,但是,道家關於養生和修身的法門便在這裡。

儘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事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老子說,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

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樸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遊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

二、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

有稜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三、清心寡欲

健康長壽,除了身體外,精神也要健康。

人們只知道保養身體,不知道保養精神,只知道愛護身體,不知道愛護精神,不知道身體就好像載有精神的車一樣,精神一去,人就死了。

要健康長壽,既要講究飲食、睡眠、生活環境等物質條件,還要重視人的思想和情緒等精神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人類是大自然創造的宇宙信息接收機,人體是個小宇宙,人的內在構造本身就具備聯接宇宙各個空間的智慧與力量的按鈕。事實上大自然中有很多無形的高能量,需要我們人類去發現、去接收。

道家認為,萬事萬物都循環而生,循環而死,一切皆在輪迴之中,世界是圓的,無中生有,有又生無。

關於這一點,與佛家也是相通的,有一次進一座廟宇,大殿門前掛了一幅對聯,

上聯是:「世上人,千般計,計千般,最終曰盡計計皆空」;下聯是:「人間事,不得了,了不得,到頭來看不了了之」。

「醫道同源「——」」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是中醫養生理論的一部分。在《黃帝內經》中,引用了不少老子《道德經》的文字。

其實,歷代有許多名醫都是道士,比如葛洪、陶弘景、「藥王」孫思邈。他們都曾通過《道德經》,獲得一些醫學感悟。

由此可見,《道德經》不僅是人生、職場的指路明燈,還可以是「養生秘笈」。

特別是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

說這是中國人都該讀、必讀的書,絕不是過譽之詞。今天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經》的全文全譯完整版,希望看到的朋友都存一份,如果放本家裡,需要時可隨時誦讀。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簡短卻字字珠璣,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的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

這套書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

解讀了《道德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道德經》的古老智慧。

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道德經》,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馬雲更多次公開推薦《道德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79元,是消遣娛樂時的一頓飯錢,卻可以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受益終生!

大家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老子的修身原則,就在這十個成語中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博覽群書,學習總結了很多聖賢人物的思想精華,寫出《道德經》一書,書中闡述的怎樣做人修身的道理,自古以來對我國的做人修身思想有很大影響。據統計,中國有57個成語源自《道德經》,今天選取其中十個做人修養方面的成語,這些成語可以說是老子做人修身思想的輪廓。
  • 老子的道德經,深諳養生之法,從4個方面,深度解讀養生之道
    現代養生理論源於道家思想,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顯得更加重要,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一、儉嗇之道,深根固柢「治人事天,莫若吝嗇」,《老子》第五十九章寫道。「夫唯有吝嗇,是謂早服,是謂深根,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認為,若要達到吝嗇的境界,必須做到「吝嗇」二字。
  • 《道德經》:這兩件事別做的「太滿」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的內容涵蓋修道、養生、治學、處世、經商、從政、軍事等各個層面,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無奈老子西遊決心已定,尹喜十分不舍,於是再三懇求老子在函谷關住上幾天,以求聞聽。尹喜越聽越得奧妙,怕老子西去後再也無緣面聽教誨,又請求老子必須留下一本著作,才可以通關放行。老子無奈,於是留下了5000字《道德經》一文,然後歸隱隴西。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的故事,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說老子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孔子卻是將道德具體化為「君子」形象,從而設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勁;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具有美德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要稍微深入一些,主要是思考「存在」本身,比如「道」存在的本身與人類有哪些關係。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道德經》中老子的三件秘密法寶,川普一件也沒有
    建議川普讀一讀《道德經》,特別是第六十七章,老子所說的一個聖人,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成就偉大事業的三件法寶,他一樣也沒有。一、善良的人最勇敢老子在《道德經》第67章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道德經》九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九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他的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的智慧吧!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還有的人主張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著這自己的規律,都離不開「道」這一個詞,這個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一生充滿著無數典故,並且民間也多有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也說明了老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有的人將老子看做太上老君的化身,那麼這麼一位「神仙」僅僅留下的一本《道德經》究竟有什麼深意呢?首先是老子這個人,因為雙耳過肩而被稱作老聃,又名重耳。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其次,很多人想要跟別人爭一爭高低,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顯示自己很厲害!然而,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那些成大事的厲害人物,都不屑於爭!因為,爭論只會白白的消耗我們的精力,因為你滿腦子想只是想要打敗對方,卻無法從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什麼。
  •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所以人要懂虛心,識謙卑的姿態去待人接物,別人才會願意向你靠攏,最終成就自己的廣博。想要永遠進步,就不要自滿,自高,自大,自誇,關鍵在於一個字——空。道德經46道德經42道德經47道德經41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這給以後的霸主確立了準則。所以,春秋時期戰亂只是在諸侯、封國之間進行,沒有任何戰爭針對周天子及其京都所在地洛陽一帶。老子是周天子的官,所以不會因為躲避戰亂而西行。那麼老子為何西行?老子作為兼管司天的官,他夜觀天象,見「玄天之氣」罩於西北,遂西行。老子已經看到周室衰微,於是他就離開洛陽,騎青牛西行,想要去西秦實地考察。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史記》記載老子160多歲?《道德經》3句話道出秘笈,你能做到嗎
    古代聖人中,老子是長壽的典範。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有人說老子活到160歲,或者200歲,當然,未必有那麼誇張了,長壽是必然的,想必,古往今來最有資格開一堂養生課的就是這位老人家了。
  • 明德書院:老子《道德經》所說的「三寶」,是哪三寶?
    《道德經》六十七章:我有三寶「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就是仁慈激發的巨大作用。儉「二曰儉」,這是指物質上的節儉,也指精神的消耗。言行也要節儉,不要說那麼多廢話,也不要做那麼多不著調的事,以免徒然浪費精神。諸葛先生曾誡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清心寡欲,修身之要。
  •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先秦道家的創始人老聃寫了一本千古奇書——《道德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一直有人在研究、學習《道德經》,不同人領悟到的道理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讀出了治國之道,有的人領悟了修身之法,有的人習得了用兵之術,有的人學到了詭秘之計,還有的人看出了宇宙之本。那麼到底哪種觀點是正確的呢?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而第二種理解,才是更與《道德經》後邊所寫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應和的。如若的百姓都信了這句話,那麼統治者設立推行的禮法綱紀就沒有任何約束力了。大家都以自己的品行為標準,那麼統治者的統治,將會變得非常艱難。所以當時的統治者想要禁掉《道德經》,但是因為道德經的名氣太大,而老子的影響力又太廣泛,所以只好把道德經的第一章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