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徵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感悟
在這一章中,老子聊到了自己執守保全「道」的三件法寶,也就是老子哲學的三個核心原則,他們分別是慈愛、儉嗇和謙虛(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看似都是柔弱、退讓的手段,其實這其中隱藏著老子的智慧。
有了慈愛,所以勇武,有了儉嗇,所以大方,有了退讓,受到爭先;這些因果關係都是不能輕易逆轉、不可隨意摒棄的,不然就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禍福總是並行相依的,但都需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逆轉,如果塞翁一開始就刻意追求好的結果,反而可能導致最終兒子不得不應徵當兵。
漢代有一個人叫甄宇,其人清心寡欲、遇事謙讓,淡泊名利。甄長文學識淵博,早年在家中教授弟子《春秋》等儒家經史,後被朝廷徵召入朝,拜為博士。
《東觀漢記》記載,東漢建武年間,每年臘月到來,光武帝劉秀就會賞賜給每位博士一頭羊,這群羊大小不一,有肥有瘦。博士們都想得到最肥最大的羊,一個個面紅耳赤地爭執不休。
甄長文感到很恥辱,認為博士們讀了書卻不明理,於是走上前,自己挑選了一頭最瘦、最小的羊牽走了。光武帝劉秀得知這件事,對甄長文品德高尚,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行為非常敬佩。
一天群臣上朝,光武帝問大臣們:「瘦羊博士在哪兒呢?」此後,人們就以瘦羊博士稱呼甄長文,傳為佳話。
在利益面前,一個人的退讓與謙虛,恰恰能看出他高尚的品格。掌握了「道」的三件法寶,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今日討論
老子的「三件法寶」,你擁有哪一件?
以上言論僅為個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議可在評論區交流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