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老子的三件法寶是什麼?

2020-12-17 56文化網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徵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感悟

在這一章中,老子聊到了自己執守保全「道」的三件法寶,也就是老子哲學的三個核心原則,他們分別是慈愛、儉嗇和謙虛(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看似都是柔弱、退讓的手段,其實這其中隱藏著老子的智慧。

有了慈愛,所以勇武,有了儉嗇,所以大方,有了退讓,受到爭先;這些因果關係都是不能輕易逆轉、不可隨意摒棄的,不然就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禍福總是並行相依的,但都需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逆轉,如果塞翁一開始就刻意追求好的結果,反而可能導致最終兒子不得不應徵當兵。

漢代有一個人叫甄宇,其人清心寡欲、遇事謙讓,淡泊名利。甄長文學識淵博,早年在家中教授弟子《春秋》等儒家經史,後被朝廷徵召入朝,拜為博士。

《東觀漢記》記載,東漢建武年間,每年臘月到來,光武帝劉秀就會賞賜給每位博士一頭羊,這群羊大小不一,有肥有瘦。博士們都想得到最肥最大的羊,一個個面紅耳赤地爭執不休。

甄長文感到很恥辱,認為博士們讀了書卻不明理,於是走上前,自己挑選了一頭最瘦、最小的羊牽走了。光武帝劉秀得知這件事,對甄長文品德高尚,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行為非常敬佩。

一天群臣上朝,光武帝問大臣們:「瘦羊博士在哪兒呢?」此後,人們就以瘦羊博士稱呼甄長文,傳為佳話。

在利益面前,一個人的退讓與謙虛,恰恰能看出他高尚的品格。掌握了「道」的三件法寶,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今日討論

老子的「三件法寶」,你擁有哪一件?

以上言論僅為個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議可在評論區交流探討,謝謝!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老子的三件秘密法寶,川普一件也沒有
    建議川普讀一讀《道德經》,特別是第六十七章,老子所說的一個聖人,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成就偉大事業的三件法寶,他一樣也沒有。一、善良的人最勇敢老子在《道德經》第67章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老子《道德經》裡8句經典名句,語言精闢,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選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使之得於善良。誠實的人,我以誠實待他,不誠實的人,我也以誠實待他,使之得於誠實。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選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常:恆,固定。心:私心。
  • 道德經六十七章:上天要救你,定以慈柔為藥,內解心結,外解情執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fú)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f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 老子《道德經》一語點破
    老子《道德經》關於錢財的觀點一語點破。老子《道德經》認為為什麼掙的錢總是不夠花可以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人的欲望太大,所以掙錢總是不夠花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他就是李耳,後人尊稱他為老子,而這部傳世之書便是《道德經》《道德經》與《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奇書的作者老子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還淳第十九)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初識老子:多版並讀《道德經》第四章
    二、橐是什麼?槖,囊也。——東漢·許慎《說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具爐橐,橐以牛皮。——《墨子·備穴》三、龠是什麼?籥的具體形態大致有三說。一說,認為三孔之單管吹奏樂器。漢·鄭玄注《周禮》、《禮記》:「籥,如篴,三空。」二說,認為籥為六孔之管樂器。《詩·國風·簡兮》鄭玄箋:「籥,六孔。」三說,郭沫若依據甲骨文、金文考證,籥為編管樂器。楊蔭瀏也持此說。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歷史文化告訴我們:老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亙古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老子道德經。有人以為是一本哲學典籍;有人以為是一部養生學書籍;也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可以對照現代科學概念。
  •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觀妙」?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道德經》問答15章-古人為什麼一直在錯解《老子》
    以魏晉王弼本《道德經》為代表的通行本,在近兩千年的時間基本被作為標準範本,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公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甲、乙兩部《老子》抄本,打破了這一定論,因為其中《道經》和《德經》的排列順序不同,很多文字也不同。1993年郭店楚墓又出土了部分竹簡《老子》,其中大量的文字與漢帛本又有所不同,更異於通行本。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三寶」所反應的生活道理是什麼
    《道德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它體現了古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身為天地的一分子,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子,我們應該如何過好我們的一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比較好理解,對於多數人來說「慈」是很好做到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交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啥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怨恨,這怎麼可以能算是妥善呢?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