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2020-12-21 國學雜談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

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恭恭敬敬的把芻狗供在那裡,但是活動一結束,就被視作廢物,隨隨便便扔在路邊了。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

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其實對不對並不重要,因為從根本上說,世間就沒什麼對錯之分,關鍵我們要了解老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他很尊重自然,當然包括天地在內,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絕對不是否定天地的意思,關於這點,大家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

至於「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引子,就是為了說明後面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聖人」,講的是道家的「聖人」,所以肯定沒有批判的意思,而是說,聖人是悟道的人,既然天地「不仁」,那麼聖人就要效法天地,也「不仁」,也「以百姓為芻狗」。

這個「不仁」聽起來很可怕,「天地不仁」也就算了,聖人也「不仁」,就有點冷酷無情,但確實有道理。雖然人類自己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但在天地看來,人和動物、植物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天地沒有仁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對誰都一樣。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點兒不好聽,但我們仔細琢磨一下,老子說的只是「不仁」,並沒有說蔑視、迫害、欺壓、踐踏等等。人家只是說聖人對待百姓不愛、不重視而已,雖然不愛,但也不恨呀!不恨也不愛,不理也不睬,不重視也不輕視,說白了,就是什麼都不管,這不就是道家常說的「無為而治」嗎?

這句話確實也有道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有時候就怕折騰,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不如不折騰,一切順其自然。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正是因為採用了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才使得飽受戰亂的黎民百姓,得到修養聲息的機會,國家才逐漸繁榮強盛起來。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遠大前程》「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圖: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其他的我不想多說但這一句名句出自《道德經》,被很多人誤讀,說誤讀了千年都不為過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都當做芻狗,感覺有些輕賤,罵人的感覺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也喜歡從字面理解,聖人是不仁義的,把百姓當做芻狗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謎一樣的《道德經》《道德經》是道教的核心經書,起初,是先秦哲學家老子所留下來對自己哲學思想的闡述。從《道德經》成書至今,關於《道德經》的解讀,歷來都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為矛盾的看法。比如《道德經》中的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這段如何作解?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很多都是對天地自然現象的思考,然後延伸至人的身體和行為。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
  •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其實就把整部《道德經》的宗旨講完了,這部經講的就是「道」,不講別的。這句話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小時候就學過,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估計除了老子本人,很難有人完全清楚了。下面我們詳細揣摩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不一定對,只能算是個人理解,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 《天道》天地不仁,以天下萬物為芻狗怎麼理解
    天地對於萬物,就像人體對於細胞,自然而然的新陳代謝,每一個細胞都是一樣的,而不是聖人不仁,如是草芥的意思,這是誤讀。天地就是熔爐,熔煉的是萬物。人心也是熔爐,熔煉的是人性。社會也是熔爐,熔煉的是利益。老子《道德經》跟猶太人《約》基督《聖經》作用一致,是特定時期的文化,文化就是眾生相。道德經核心就是人要修德,修德是前提,修道不是目的,悟才是關鍵,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智慧別人給不了你,只能自己參悟,所以天人合一本身是個體和環境的事情,與其他人無關。
  • 什麼是「上善若水」,帶你了解一點《道德經》
    這是《道德經》上篇《道經》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句。這句話可能是大部分人最熟悉的《道德經》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是名詞,是宇宙的本原和本質的意思,第二個「道」是動詞,說出或者表達的意思。老子本來用的是「恆」字,不是「常」字,到了漢代因為要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將「非常道」改成了「非恆道」。
  • 《道德經》首句究竟是什麼意思?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視為道
    道德經是一本上古著作,而且作者就是我們都所熟知的老子。然而道德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給我們大家出了難題。哪怕是到了現在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都是一個未解之謎。而這一句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非常出名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產生了很多的歧義,而就在北宋之前主要是存在著三種說法。
  • 《道德經》:「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叫「無憂」絕招嗎?
    《道德經》有一章叫「絕學無憂」,關於「絕學無憂」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還特別受學生黨歡迎。說法一:「絕學無憂」中的「絕」解釋成斷絕,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解釋摒棄學習就不會有憂慮。這種說法,有一部分人認可。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道德經 函谷關「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生活中大家都自覺排隊,遵守秩序,那超市、影院、車站等地方就不會如同十幾年前一樣,會有專門的治安人員來引導、監護,城市就自然而然形成。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其實則不然。根據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創派人,「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對《道德經》的註解。
  • 話越多越錯,老子用《道德經》教會人們:話多的人越要學會沉默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原意是:天下大亂,老百姓生活艱辛,苦不堪言,但老天開眼,誕生了朱元璋這位「聖人」,為萬世開拓了太平,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徐一夔的本意是為讚美朱元璋的功勞,但他自己完全沒有想到這句話有任何的問題。可是後來這句話傳到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的耳中,就變成了另外一層意思:什麼是光天之下?這是在諷刺朱元璋當過和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