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如今有很多的警世名言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但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將老祖宗留下來的話誤解,以至於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
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這片小文章的全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看到這個全文,你可不要按照上面的那個思路進行理解了,其實它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天地間已經無法找到「仁」了,因為這世間萬物都已經成為了沒有靈魂的用草扎的狗了,只剩軀殼罷了。而這天地間,聖人也找不到「仁」了,這是因為這世間的百姓都成為了「芻狗」罷了。但事實上,天地是沒有所謂自私不自私的,他對這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而在天地之中,似乎有一個風箱一樣,能夠在其中保持一種平衡。
所以在這句話中,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讓我們守仁。老子在告訴我們,其實這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而已都有自己的作用。而影響這個位置的,其實就是「仁」。入股守住這份「仁」,守住這份「中」,這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很多人在理解這段話的手,都會認為這是在說天地不仁,君子不仁,所以百姓萬物都過的不好的。但事實上,這麼理解就真的錯了。芻狗是用草做的祭祀用的狗,但是在這裡,卻不單單是輕視的一張說法,而是一種萬物皆平等的態度。老子是一位講求無為而治的思想家,他的許多思想到了如今也依舊被人知道,且運行著。
所以,我們在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時常需要告訴自己,站在怎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老子是位「仁」者,但他真的找不到仁了嗎?其實未必,老子這麼寫,無非是在告訴我們,反向思維,找到真正的意思。所以,你還要堅持之前的解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