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2020-12-17 行者講歷史官方

其實,我們如今有很多的警世名言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但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將老祖宗留下來的話誤解,以至於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

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這片小文章的全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看到這個全文,你可不要按照上面的那個思路進行理解了,其實它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天地間已經無法找到「仁」了,因為這世間萬物都已經成為了沒有靈魂的用草扎的狗了,只剩軀殼罷了。而這天地間,聖人也找不到「仁」了,這是因為這世間的百姓都成為了「芻狗」罷了。但事實上,天地是沒有所謂自私不自私的,他對這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而在天地之中,似乎有一個風箱一樣,能夠在其中保持一種平衡。

所以在這句話中,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讓我們守仁。老子在告訴我們,其實這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而已都有自己的作用。而影響這個位置的,其實就是「仁」。入股守住這份「仁」,守住這份「中」,這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很多人在理解這段話的手,都會認為這是在說天地不仁,君子不仁,所以百姓萬物都過的不好的。但事實上,這麼理解就真的錯了。芻狗是用草做的祭祀用的狗,但是在這裡,卻不單單是輕視的一張說法,而是一種萬物皆平等的態度。老子是一位講求無為而治的思想家,他的許多思想到了如今也依舊被人知道,且運行著。

所以,我們在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時常需要告訴自己,站在怎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老子是位「仁」者,但他真的找不到仁了嗎?其實未必,老子這麼寫,無非是在告訴我們,反向思維,找到真正的意思。所以,你還要堅持之前的解釋嗎?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遠大前程》「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圖: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其他的我不想多說但這一句名句出自《道德經》,被很多人誤讀,說誤讀了千年都不為過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都當做芻狗,感覺有些輕賤,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比如《道德經》中的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還曾在本世紀初年,被仙俠小說作家蕭鼎所採納,用來作為小說《誅仙》的核心思想。關於這句話的含義,目前尚無統一的解讀,因此,各種解讀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倘若問我如何看待這句話,個人認為,這句話背後折射了華夏思想的變更史。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老子曾經在《道德經》的第五章鄭重其事地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不僅僅一次次被搬上電視螢屏,還被一些愛好國學文化的讀書人奉為經典,如此神秘和難以捉摸的句子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 《天道》天地不仁,以天下萬物為芻狗怎麼理解
    天地對於萬物,就像人體對於細胞,自然而然的新陳代謝,每一個細胞都是一樣的,而不是聖人不仁,如是草芥的意思,這是誤讀。天地就是熔爐,熔煉的是萬物。人心也是熔爐,熔煉的是人性。社會也是熔爐,熔煉的是利益。道就是規則,有可為有所不為,不是為之能為的事。老子把能總結的道寫了出來,但是這個道只是大概如此的道,也就是可以說,可以言傳,可以複製的道。是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性規律。但一定要知道,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的道,那些道不可說,不能說,也不許說。
  •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這個「不仁」是指無心,而「芻狗」是指用草紮成的狗,用於祭祀,用後便丟棄。在白玉蟾的註解為:任其自然。聖人不仁的註解為: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下面注釋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
  •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12句話
    1、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的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一字之差,演變成了反派的「真理」,這句話可以說是以訛傳訛的話中最離譜的一句。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這句話讓孔子背了千年愚民教育始作俑者的鍋。
  • 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五章,全文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中。這句話在馬王堆帛書版本中,寫成「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我們知道,帛書馬王堆本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版本。那麼,似乎這句話應該更加接近老子真實的原意,現在我們通行的版本,都是後人傳抄所流傳的,那麼自然會出現訛誤。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
  •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一句話,其實就把整部《道德經》的宗旨講完了,這部經講的就是「道」,不講別的。這句話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小時候就學過,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估計除了老子本人,很難有人完全清楚了。下面我們詳細揣摩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不一定對,只能算是個人理解,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這段如何作解?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