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這句話出自明朝文學家陳繼儒先生所著的《安得長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然後他對這句話又註解道: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從這段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應該不是陳繼儒先生說的,而是引用古人所說,至於最早的出處,已無法考證。陳繼儒先生認為,女子有才華,又能深明大義,當然是好事了,但這種人不可多得。大多數人只是看看曲本小說,或者舞文弄墨,在人前賣弄一下,當作炫耀的資本,對這種人來說,還不如不識字的好。
所以末學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男子有德,但不顯露其德行,才算是大才;女子有才,但不顯露其才華,才是大德。
《大學》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傳統文化向來是以德行為做人的根本,所以古人這句話也不應該和這個根本原則相衝突,否則就不會流傳下來了。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勸告人們應該以德行為主,才幹為輔。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德行,那就算不上人才了。我們看看現在的犯罪分子,很多都是高學歷,不能說沒有才華,但就是因為沒德,才走上犯罪的道路,不但沒有造福社會,反而給大眾帶來災害。
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不是說女人就不能有才幹,而是勸告女子要以德行為主,不要以才華為主,這裡的「無」字,不是沒有的意思,應當作動詞講,「無才」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比如修行人經常講「無我」,並不是真的沒有我了,而是忘掉自我,對一切個人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
一個女子雖然很有才華,但是還很謙卑,還很低調,不處處張揚,不會認為自己很有才華,這不就是一種高尚的德行嗎?如果女子仗著自己有點才幹,在外面處處顯擺,在家裡不可一世,對丈夫呼來喝去,對老人不尊不敬,這真的還不如沒有才幹呢,還不如一個目不識丁的女子呢。
所以老祖宗留下的這句話,並沒有歧視女人的意思,只是要我們做人一定要以德行為主,不要太重視才幹了。